鼓舞的力量是无穷的
2021-12-22徐建林
徐建林
一天上午,大课间活动结束后,我跟一群学生从操场上回来时聊起了作文的事,还称赞明同学课外书读得多。明有点不好意思地抬起头,对我说:“徐老师,我是从《一只小兔子》在《常熟日报》上刊登后,才真正喜欢读课外书的。”我瞧着明红扑扑的脸和明亮的目光,脑海里回忆起了他的那篇习作发表前后的场景。
我在批阅学生的观察日记时,发现明记叙的一只小兔子的故事有一股打动人的力量。
明的爷爷拿回来一只小兔子,把它关在一个铁笼子里。明喜欢得不得了,经常蹲在那里看,还塞给它不少菜叶。可起初小兔子一看到人走过去不是惊慌得上蹿下跳,想要钻出笼子逃跑,就是吓得缩作一团,瑟瑟发抖,菜叶一口都不吃。明就想办法把它移到了围墙东边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想不到这招还真灵:小兔子安静多了,不再那样惊恐蹦跳了,并且开始悄悄地吃起菜叶来。他高兴得跳起来!由于他常去看小兔子,还给它食物,很快小兔子跟他就像好朋友一样熟悉起来。他每天早晨起床和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小兔子,一看就是大半天。可奶奶说兔子放在院子里不卫生,把它搬到围墙外面去了。那里车来人往,小兔子又不肯吃菜了,整个身子紧贴在笼子的边上,用一双充满了恐惧的眼睛望着他……他对它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多么希望它能早一天适应和习惯新的环境。可有一天放学回家,他看见它直僵僵地躺在那里,心里就像响起了一个炸雷,感觉天都要塌了。
这篇日记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明十分喜爱那只小兔子,所以当他看到小兔子悲惨的结局时,他是多么震惊和难过!我把他找来了,跟他讨论起了这只小兔子的死因——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自由天地。
后来这篇习作被我推荐到报纸上发表了。
一天早上,我拿着报纸,在全班面前把这篇优秀作文读了一遍。大家都被这篇写得既生动形象又情真意切的作文吸引住了,教室里没有一点杂音。明抬头挺胸地坐在那儿,明亮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显然他很激动。这篇习作能在市报上刊登出来,对全班同学的触动也是很大的。因为明的作文水平在班里一向不出彩,可这次他能发现和抓住这个事例,又提炼得这样好,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哦……”我看着明,头脑里飞快地掠过了当时的一幕幕情景,“那一次的成功对你产生的影响这么大啊?”
明有点腼腆的脸上泛起了愉快的笑容,他朝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你就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去阅读优秀的课外书吧?”
“是的。”
“利用课外时间去广泛地阅读是件顶好的事。我从你的作文里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老师,我一直记着您跟我们讲过的高尔基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故事呢。”
“哦——”我眼前一亮,“这样好啊,像高尔基那样去博览群书。”
明听到我很高兴地赞扬他,又一次仰起羞涩的脸,笑了。
“他也想要像高尔基那样成为一个大作家呢。”这时跟他并肩走的一位同学响亮地说。
这句调侃的话立即引来了旁边的同学一阵开心的大笑。
“别瞎说!”明抬起右手推了他一下,脸涨得通红。
“有这样的梦想很好啊,它会成为我们发奋学习、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我抑制不住由衷的兴奋。
大家看到我又高兴又认真的表情,就不再取笑明了,脸上的那种并無恶意的笑颜就像被一阵风吹走了。
“大量的阅读能开阔我们的眼界,而勇于投稿会让我们的作文提高得更快。”我接着说,“我们有了好的题材,好的习作,就要大胆地去投稿,不录用也没关系,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的一天。”
“怎样去获得好的题材呢?”一个身材娇小的学生歪转脑袋,仰着脸,望着我问。
“就像明那样去做呗。”刚才那位跟明开玩笑的同学抢在我的前面爽快地回答。
“对,平时要多观察、多注意周围发生的事,做个有心人。”我说。
“可有了好的题材也不一定写得好。”另一个学生说。
“我们只要像明那样去多读书,多学习,也会写得好的。”
“我也是这样想的。”
“我相信通过努力,也能做到!”
“只要有决心和毅力。”
“就是哦。”
“关键是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大家就这样怀着强烈的欲望认真地讨论起来,就像要跟明开展竞赛似的。我看到学生有这样高的热情,开心地笑了。
“明—— 我们先去了!”就在这时,从前头传过来一声响亮的招呼。
“大概他们要一道去做什么——哦,我不能再侵占属于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了。”我这样想着,就举起了右手,朝那边一挥。围在我身旁的学生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那样立刻撒开腿,迅速地朝前面那几位同学奔过去。
明跑了七八步,忽然扭转脑袋,面朝着我,一边晃动着倾斜得很厉害的身子和肩膀,一颠一颠地朝前跑,一边咧开嘴冲着我真诚地笑了笑——表示这样不礼貌地匆匆离开的歉意。
我连忙对他点了点头——多可爱的小家伙!
这个上午空气里没有一丝风。围墙外面河边上的一棵棵高大的垂柳,都披着一身细长的变得柔软起来的茂密枝条,喷吐出一片嫩绿色的新芽。几只小鸟扑棱着翅膀,穿梭其间,清脆的鸣叫声传到了我们的耳边。天空就像大海那样一片蔚蓝。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
我望着他们在明艳的阳光下不停地晃动的背影,很欣慰地想:“鼓舞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白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