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2021-12-21谢彩凤
谢彩凤
当前处于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产生冲击,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关于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发生改变。信息社会的劳动,从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的形态,逐渐走向体力劳动为基础融入智能为主的手脑结合的劳动形态,这意味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需要更新。信息环境下,怎样的劳动教育策略才更为有效?担负着劳动教育重任的学校如何开展与时俱进的劳动实践活动?
一、厘清概念 信息时代下的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需要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参与其中的智力形态,不可等同于体力的训练
谈及“劳动”,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毋庸置疑,体力劳动只是劳动的一种简单形态,它不是劳动的全部内容。在科技欠发达的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的社会,体力劳动的确占据着劳动的主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以智能为主的社会,劳动的内涵也是不断更新的,劳动的形态也随之改变。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认识也必须因时而变,不可顽固地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的训练。新时代的劳动应当更多地趋向于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参与其中的智力形态。
(二)劳动教育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功能,不再局限于智力的促进
在信息化时代,虽然劳动更多地围绕智力而展开,但是,劳动的功能是综合的,它对德育、体育以及美育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信息化背景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追求的是全面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教育承载着综合育人的功能。
(三)劳动教育要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结合
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类、创造财富,我们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这些创造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体力劳动。当前,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现象还存在。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首先要抓好体力劳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意识、提升劳动素养。因此,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不能仅靠简单的知识讲解和理论概念的灌输。在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仍然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手脑并用。
二、认清形势 “互联网+”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便利和优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科技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互联网+教育”形式下,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手段、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要与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相呼应,充分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劳动实践方案的设计要尽可能与德智体美“四育”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实现提升道德、增长智慧、强健体质、涵养美感、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的功能。
(一)劳动教育方式创新
信息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积极与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相衔接,教育云空间为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平台,它容量大、兼容性好、传输速度快,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校把劳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综合利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将劳动项目、劳动实践活动的方案、实施细则、评价标准等等,通过可视化的技术手段,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观摩、熟悉。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实践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直播,还可以对必要的内容进行批注和注释。
云资源共享、线上微课,打破从师的局限,师者,不再受限于学校老师或家长。只要想学,网络上没有找不到的学习资源,而且,学生与老师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劳动项目去学习和实践,也解决了劳动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随时随地反复观摩学习和交流讨论,这样,既及时化解了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疑难困惑,也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及时的纠正和鼓励,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劳动教育的功能最终得以实现。
(二)活动教学模式丰富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要求学校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学校运用网络平台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和应用软件的开发,积极探索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相结合、虚拟劳动与具体劳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开展社会调研和社会访谈等劳动活动,丰富劳动教学内容。
(三)家校携手评价多元
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体验,“互联网+”平台使家校合作变得更加密切。学生劳动实践时,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在线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谈劳动体会、劳动收获,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互联网+”除了提供多平台的交流展示外,还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育人功能,学生的劳动体验得到家校的充分重视,劳动教育成果的呈现可触可感,劳动的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劳动好习惯的养成。
三、策略探索 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更新勞动观念 加强劳动实践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关系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要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使学生获得劳动认知,提升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形成劳动习惯。学校必须深刻把握信息化时代下劳动的独特性,根据时代的需求,更新劳动教育观念,使学校劳动教育与时代接轨,才能在劳动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在信息化时代,劳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体力劳动,还有知识劳动、虚拟劳动、数字劳动等等,这些劳动形态都是伴随着信息化的到来而出现的。因此,学校在制定劳动教育的计划方案时,要依托“互联网+教育”,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形态,以实践为价值取向,以种植养殖体验、特色课程实施、家务劳动实践等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并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和外延,开展劳动实践。
(二)开辟实践基地 体会新时代劳动要求
陶行知先生认为:“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他强调学校教育要给予学生实践机会,在劳动中提高其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校劳动教育要结合信息化时代劳动的多重形态开展劳动教育,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体会到时代对劳动提出的新要求,加深学生对劳动创造人、创造世界的认识,从而养成以劳动为荣的心态。
广州市“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的建设,使得城市中的学校拥有了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譬如我校在天台开辟了350平方米的生物园,这既是生物科学实验基地,又是孩子们进行观察、实践活动的乐园。它分为七个区域:教材区、观赏区、实践区、药用区、温室、繁殖区、群落区。教材区和实践区提供了课堂研究和实践的场所,29个班都有自己的试验田。群落区木本植物、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自然生长,吸引多种鸟类落户校园。同学们在鸟语花香中感受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氛围。生物园里还安装了雨水自动采样机,学校组织爱护环境的同学成立酸雨检测小组,从中培养同学们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三)研发线上线下课程 构建“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新模式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构建“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劳动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也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劳动形态逐渐呈现出多样态的发展趋势。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研发劳动课程,真正让“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模式有效运转起来。
除了線上教育,学校还应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开展线下教育,落实劳动课程。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交流工具和展示工具,遵循“引导—思考—实践—评价—反思”的教学程序,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并在劳动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四)营造氛围 家校合作积极开展劳动实践
小学阶段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期。学校的劳动教育立足实际,依托“互联网+教育”,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根基、社会为助力,形成三方面的教育合力,共同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家校合作,共商制订劳动计划,共教劳动技能,共营劳动氛围,培养劳动意识,为塑造劳动达人携手共育。
我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努力创设家校劳动氛围,激发学生热爱劳动。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基地,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
其次,在班级也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开展“每天一分钟家务”“我们也参加种菜”“种树”“净化教室”“整理小房间”“养出最美的花”等活动。
最后,我们建议家长做到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劳动;给孩子一段时间,学会劳动;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空间,自主劳动;给孩子良好的心灵空间,享受劳动;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给孩子一个要求,贯彻到底;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在家校的合力下,开展劳动实践,巩固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