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困境与突围
2021-12-21曾梦云
曾梦云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将越来越有份量。但从当前形势看,初中文言文教学重心还是迎考,初中文言文对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文化涵养的重要支撑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需要全面审视文言文教学得失,切实从认知层面入手,从教学层面改进,推动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目标功利化
初中文言文是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培养兴趣的阶段,但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是奔着中考而去,只顾成绩不顾学生体验。有的以强制性的死记硬背为主要方式,没有鞭辟入里的讲解,没有情感投入的背诵,学生记住的是一些文言字词,但难以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更得不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的以高强度的作业练习为主要方式,课外练题,课堂讲题,以不计投入的题海战术为主,让学生记住的是怎么应答,导致难以消化吸收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精髓,更得不到民族精神的激励。有的以应试教学为唯一目标,一开课不是讲“古人云”,而是大讲“中考时”,一开始就把教学导向搞偏了,导致整个教学设计从头至尾都渗透着重重的压力,最终的结果是把课文教死了,把学生的兴致浇灭了。
(二)教学方法简单化
有的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写生字、学习新词、翻译课文、解析内容、概括思想一口气讲完,该讲的全讲了,该有的都有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被填满了,自始自终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质被取代了,整个教学过程都没有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导致课备得很好,讲得也很好,但教学的效果却不好。有的教师采取讲经式的教学模式,有现成的多媒体资源不愿用,有高端的多媒体设备不会用,从头到尾都是一根粉笔、一本教参和一张嘴巴讲到底,但一根粉笔再怎么妙笔生花也勾勒不出文言文中的社会历史画面,一本教参再系统也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自己拓展了解文章背景,一张嘴巴再怎么天花乱坠也讲不出文言文中的情境,这导致很多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听起来也是枯燥乏味、云里雾里,很难将学生带入文言文的情境。有的教师采取“一言堂”式的教学,都是教师在带节奏,没有提问、没有互动、没有解疑,完全没有学生参与,都是跟着教师自己的感觉走,没有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承受能力,完全不顾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片面化
初中语文文言文篇目都是精挑细选的,每篇文章、每个词句都连接着作者情感和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场景,学习文言文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传承传统文化。但有的教学定位不准,只顾学生眼前应试,不顾学生长远发展,跟考试相关的反复讲,跟考试无关的基本不讲,导致很多学生考试成绩不错,但文言文基础依然很薄弱,这样不仅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还带偏了学习方法,得不偿失。有的教学标准不高,教学准备不足,什么都是拿来主义,教学内容就是按照教参照本宣科,教学课件就是网上随便拷贝一下,很多内容自己都没有深入理解,很多设计自己都没有进行试解,教师责任心不强就很难在课堂上真正吸引学生,也很难让学生真正走进古人世界。有的教学引导不够,很多学生通过文言文学习能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这个关节顺势引导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可很多教师都没有将学生的热情转化为拓展学习的动力。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益的几点策略
(一)拓展教学厚实基础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独特的精神标识,而文言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信息载体,处处浸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因子。学好文言文必须拓展传统文化学习,通过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与古人对话的窗口,如组织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等,组织观看历史人物影视正剧、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通过拓展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知识架构,并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为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很多学生观看了电影《孔子》,有的学生还观看了介绍孔庙、祭孔的视频,有的还去过孔庙旅游,再学《论语》《孟子》等篇目,就已经把孔子、孟子摆在非常高的位置,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更直观的历史场景,已经在心里面有了更深厚的文化认同,带着情感、带着期待进入课堂,学习的热情明显增强,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
(二)情境教学引人入境
由于古代与现代社会历史环境、生活方式相去甚远,靠一本教材念、一张嘴说、一根粉笔写很难打动学生,必须运用新形式将学生带入文言文的情境,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如讲授课文《陈涉世家》,可先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影视中人物鲜活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已经刻画在学生的脑海中,再进行讲解,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把生僻难懂的文言文与鲜活生动的影视画面结合起来,很快就能深入情境;如讲授课文《桃花源记》,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可用多媒体呈现多种桃花源影像,带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勾画心中的桃花源,有的学生会用画画出来,有的学生会从视频中截图出来,有的学生会用文章描述出来,再带学生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进行对比,一下子穿越了千年时光,不仅让学生进入情境,也激发学生想象力;要用情感共鸣方法,很多人觉得古人离我们太远,但只要细心探求总能找到共鸣,如讲授课文《核舟记》,先让学生观看核雕大师纪实片,很多学生都会为大师精湛的技艺啧啧称奇,再带学生学习文章,学生就能从更多的角度理解其中的美和妙。推崇情境教学,其实就是为学生搭建纵跨古今的桥梁,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让学生在惊叹之余产生敬畏之心,学起来也会格外认真。
(三)朗读教学培塑情感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是死记硬背,这种方法看似重视朗读,但缺乏感情就变成了死读,不仅不能促进教学,也很容易浇灭学生朗读的兴致。要搞好朗读教学,必须改变教学理念,特别注重“有感情地朗读”,教师不仅要范读、带读,更要将各种知识和手段融入到朗读教学中。如讲授千古名篇《出师表》,可以以朗读为主线带动学生学习,课前可先朗读相关的名联,如《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武侯书堂》中的“出师一表千载元,远比管乐盖有余”、《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等,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份量,增加学习的使命感;课中,可以通过齐读、跳读、研读等方式,边读边译,由教师带着学生疏通文意;课外,可以通过朗读比赛、背诵比赛等方式,让学生领悟行文的妙和作者的情,也在朗读中记下千古名句、感受家国情怀。通过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读通—读熟—读懂—读情—读美”的完整过程,在朗朗书声中让学生不断提升理解、不断升华境界、不断融入情感。
(四)演绎教学加深理解
文言文中有很多人物刻画,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较难的一部分,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也很难给学生留下印象。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特别要用好演绎教学,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演绎课文中的角色。如教学《曹刿论战》时,让学生自行查阅齐鲁长勺之戰的历史背景,自行体验战前、战中、战后不同的情境,把握两个人物心境的不断转换,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对一些原来读起来拗口的文言词语也很快就能朗朗上口;再如《唐雎不辱使命》本身就是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一篇文言文,最难最重要的是从秦王和唐雎的对话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让多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对话环节。很多学生为了把人物演活,对文章中的对话反复斟酌、反复演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热情,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外延。通过演绎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来把握人物特质,以自己的言语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不仅让课堂充满了“表情包”、充满了话题、充满了笑声,也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人物内心,从而增加了学习的兴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合作教学授人以渔
初中文言文教学最常见的画面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游离于外,这种课堂很容易将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因此,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互动中提高效益。用好合作教学,要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环节,全程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授《岳阳楼记》,课前可安排学生自行朗读、自行预习、自行搜集背景资料,课中可安排学生进行背景知识小教学、经典词句朗诵小竞赛、游玩过岳阳楼的畅谈体会,教师重点进行诱导,只在一些环节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一些重点处进行辅导,使学生深入理解,在一些争论中进行点评讲解。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但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学主导的作用,更要发挥示范引路的作用,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传道授业,更要传承传统文化品德;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兴趣培育,不仅要教会课本上的篇目,还要教会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展开拓展学习。在此基础上,只要进行不断探索创新、教学实践、总结反思,就能找准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