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预习助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1-12-21蔡清华
蔡清华
伴随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从业者的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解读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教师就要充分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实践发现,预习在小学各科课程的学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巧妙设计预习,通过预习为学生打下语文阅读学习的基础,进而助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一、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一)学生对预习缺乏重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教师转变了教师作为教学主人翁的思维,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和习惯。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然而实际中的调研发现,仅有少数小学生认真进行了课前预习,大部分小学生直接忽视了教师关于课前预习的要求。通过分析原因,我们发现,一方面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存在贪玩的心理,自控能力较差,即使教师布置了课前预习的任务,他们完成的积极性也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放学后大部分时间被各科作业挤压,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课前预习。此外,还有部分小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较差,在自主开展课前预习时遇到了困难,这也打击了他们预习的积极性。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课前预习对阅读学习的良好作用,提高他们对预习的重视程度。只有学生充分重视课前预习,教师才能真正打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课堂,学生才能够实现高效学习。
(二)教师对预习的指导不足
虽然多数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提出了要求,但是由于要求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目标和方法,导致学生们课前预习的效果较差。小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本身能力欠缺,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如果教师只在课堂结束时告知学生要自主进行课前的预习,缺乏具体的任务指向,就会造成小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浮于表面。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虽然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但是并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他们能达到的预习效果,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掌握情况产生偏差,甚至影响下次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外,部分教师在布置语文阅读课前预习任务时,通常任务内容仅包括生字词以及读句子。这样的预习任务不够深入,且学生自身也缺乏高效的课程预习手段,造成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不高,往往预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既要精心设计语文阅读预习任务,还要制定系统性、针对性的措施来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有成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如何利用预习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向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阅读基础是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之一。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能够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而让他们受益终生。一方面,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课前预习也是一个发现自己语文阅读中存在不足的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能够获得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发现自己阅读中的难点,如句子理解、生僻字等。通过课程学习,小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通过课堂上自己主动提问以及教师的讲解,更加牢靠地掌握文章的内涵。
综合来看,课前预习在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中非常有必要。基于小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的现实情况,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督促他们进行课前预习。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后,可以让同桌间以及小组成员间相互抽查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的情況。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同时让学生们增强预习的意识,很受学生们的欢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会选择在课下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种方式不占用课堂时间,且课下学生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不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小学生是否完成了课前预习。小学生迫于老师提问的压力,会更加重视课前预习。一般来说,小学生在心理上往往比较期待和重视教师的反馈,因此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时,小学语文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或者批评。考虑到小学生的课前预习通常在家庭中完成,小学语文教师也要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适当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预习环境。通过这种良好的家校互动,才能真正让小学生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二)精心设计预习任务
科学、合理的预习任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语文阅读兴趣,还能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这也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摆脱形式化,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设计预习任务。
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任务清单明确,对学生提出具体化的要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为求省事,仅告诉学生要把某篇课文预习一下,这种预习任务往往让学生无从下手,只能敷衍地朗读一遍文章。小学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应该是清晰明确的。比如可以将文章中的重点段落或者可读性比较强的句子等作为预习的内容,要求学生精读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并且将自己认为比较精彩或是理解难度大的词组、句子用笔标记出来。这样的预习任务一方面可以节约学生们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重点,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
二是预习任务要与课堂授课内容衔接。预习是向下次课堂学习延伸的过渡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不能天马行空,脱离实际的教学目标,而是要与课堂授课内容衔接起来。将课后思考题融入预习任务是一种方便、有效的预习任务设计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合理运用。课后思考题能体现文章的重难点。让学生从课后思考题出发去预习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目标,同时教师通过检查学生课后思考题的完成情况,能够快速了解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要分层设计预习任务。小学生个体之间知识基础相差较大,具有不同的阅读能力,因此为更好地发挥预习的优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学情出发,分层设计预习任务,来满足不同阅读基础学生的需要。比如,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的预习任务设计中,面向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自由发挥写下自己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他们回答。差异化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不再因为任务的难度高丧失预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
(三)传授学生预习方法
有效的预习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小学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传授学生基础的预习方法。目前常见的语文课程预习方法主要包括:标、读、查、思以及记。
“标”是指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出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不理解或是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讀包括朗读、默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阅读句子、诗词等,基础要求是让学生能通顺地将文章读出来,进而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文章的内涵。“查”是指让学生学会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教辅书,来认识生字词,并结合文章语境掌握生字词的具体用法。
比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时,学生可以自行查找“太阳系”“天体”“辐射”“自转”等词语的意思,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思”是指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思考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的核心内容等问题,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记”主要是指做笔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勤于动笔,可以摘记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也可以记录下自己读课文遇到的难题以及当下的阅读感受。
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以上这些基础性的预习方法。掌握预习方法之后,学生才能不再有畏难情绪,有目标地展开课前预习。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探索创新多样的预习方法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预习兴趣。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给学生们的课程预习带来了新资源和新工具。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微课、微视频等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可以从视听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助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金字塔》这一文章的预习为例,学生可以观看金字塔相关的视频资料,来直观了解金字塔的历史、人文知识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些资料能够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阅读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与教材配套的APP软件来展开线上预习。线上预习具有可以自主把握进度和随时随地进行课程预习的优势,但由于小学生自控力差,且软件中预习的内容与教材同质化程度较高,这种预习方式在实践中应用较少。
在小学学习阶段,课前预习对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实施阅读预习策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并精心设计出明确的预习任务,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前预习,以此助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最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