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轲刺秦王》对荆轲形象的塑造与消解

2021-12-21赵新亚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消解荆轲

赵新亚

摘 要 《荆轲刺秦王》一以贯之地塑造了荆轲这一“完美”刺客的形象。前半部分以众星拱月的手法树立起的“完美”形象却在后半部分略显滑稽的激烈对抗中消解,前后构成巨大落差。细细推究,荆轲的实力不济是主要原因,而作者的强欲为之更雪上加霜。

关键词 荆轲;众星拱月;消解;原因

荆轲,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也是著名的悲情英雄之一。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的《荆轲刺秦王》首次完整地叙述了荆轲刺秦的故事。文章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在后世影响很大,对荆轲盛名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但笔者看来,除了盛名,荆轲身上还有一些名不副实的色彩。这可能跟《荆轲刺秦王》所持的立场和叙述策略有关。

《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刺秦故事的同时也塑造着荆轲这一形象,刺秦结束,形象塑造也就完成了。从对荆轲的塑造来看,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盛名的造就部分和盛名的消解部分。

一、盛名所来——繁复的铺垫

荆轲的英雄形象主要依靠太子丹、樊於期、秦武阳、蒙嘉等人的衬托,他们的先后出场丰富了荆轲的形象,可谓众星拱月。

1.太子丹的侧面衬托

秦兵压境,燕国势如危卵。从秦国逃回的质子——太子丹万分恐惧,来请荆轲刺杀秦王。荆轲早已胸有成竹,设下万全之策:利用樊於期之头和燕国督亢地图接近秦王,再取出地图卷轴中的匕首,只要“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事就成了。这是用太子丹的焦躁多疑来衬托荆轲的沉稳自信。

2.樊於期与荆轲互文

樊於期从秦国逃亡到燕国,太子丹不顾他人反对,收留了樊於期,并说就算身死国灭也不会将樊於期送走。太子丹是仁慈的,而荆轲展示了刺客应有的一面,直接把樊於期的人头要了回来。荆轲固然能言善辩,但三言两语间樊於期自奉其首,只能说明两者实是一类人,是了解对方、信任对方的。樊於期是快意恩仇、视死如归的,荆轲何尝不是呢?所以详细刻画樊於期,实际上也是在刻画荆轲。

3.秦武阳的反面衬托

对副手秦武阳的刻画使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秦武阳出场令人发怵,“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这得是多凶恶的模样!但让人更震惊的是,来到秦廷,“秦武阳色变振恐”,难以完成使命,秦君臣都心生怀疑了。以秦武阳的前后对比,赞扬了荆轲勇敢、机智和镇定。当然还有他的认人、识人之明,因为荆轲对副手秦武阳并不满意。之后,可怜的秦武阳再也没有出现过,不论他最后是怎么惨死的,跟荆轲已经无关,也就一切从简了。

4.众人的烘托

易水送別展现了荆轲非凡的魅力,他的英雄形象基本定型了。送别开始时,音乐低沉“为变徵之声”,送行的人“皆垂泪涕泣”。但是荆轲高呼一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氛围发生了逆转。一切都改变了,音乐变成了“慷慨羽声”,送行的人“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送别的名场面,足见荆轲的鼓动能力。

5.蒙嘉的补充

蒙嘉这个贪财忘义的小人,他存在唯一的价值就是证明荆轲心思缜密,有谋略。

秦王接见荆轲一队人时,秦武阳吓得直哆嗦,荆轲一句玩笑的话“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驱走了秦君臣的疑惑。荆轲的英雄形象最终成型了,这是一个“伟光正”的刺客,这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刺客。

但是,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呢?

二、其实难副——盛名的消解

刺秦大戏开始了,荆轲表现一如既往。直到失败,依然倚柱笑骂秦王,真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作者不遗余力地刻画荆轲的英勇形象,但从刺秦过程和刺秦结果来看,荆轲和他的团队表现得如此之差——不但刺秦未成,团队全军覆没,还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直接消解了之前竭力刻画的形象。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追踪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看出来。

“完美”刺客荆轲为什么会失败呢?

1.荆轲的解释

我们来看看荆轲自己的解释,“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劫持秦王,签订和平条约的说辞我一直怀疑,这很可能是荆轲遮羞的话。根据《战国策·燕策三》,确实有太子丹说与荆轲的计划,“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目标是二选一的,劫持秦王以保存燕国或者刺杀秦王。但事实上两人都是以刺死秦王为目标的。理由如下:

(1)匕首淬毒,目的不是劫持。劫持秦王用“天下之利匕首”即可,何必淬毒?并且担心匕首毒杀的效果不够好,还专门找人试验,“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注意“人无不立死者”的用语,这说明为了确保毒杀效果,被实验的人可远远不止一个。劫持一个大活人,动作难免粗鲁,而匕首是荆轲唯一的武器,这么看是真的要劫持吗?

(2)太子明示荆轲有去无回。易水送别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宾客所为必是太子授意。太子“白衣冠”意欲何为?激励荆轲。“白衣冠”本是为逝者送行却用到了荆轲身上,意思很明显了:反正都是死了,你不如完成刺秦王,落一个青史留名。当然荆轲也被成功地激励到了。

(3)荆轲自知去而难还。荆轲自己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说明他自己也知道很难再回到燕国了。

(4)“契约”能传递出去吗?对强秦会有约束力吗?这些太子丹和荆轲都应是反复考虑过的。

总之,笔者认为荆轲自己的解释有遮羞之嫌。

2.作者的解释

荆轲的话实际上也是作者的意思。作者还给荆轲刺秦失败找了一个客观的理由:荆轲副手不行。“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有他中意的副手,他敢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觉得秦武阳不行,所以临别时大唱“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中意的副手与荆轲相比如何呢?恐怕在伯仲之间吧。我们看看荆轲刺秦的表现就知道成功可能性不大。

当然还有一个很多人忌讳的原因。当荆轲同意刺秦后,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荆轲这种生活持续多长时间呢?“久之,荆轲未有行意。”陶渊明《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一句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3.笔者的分析

除此之外,我们依据全文分析刺秦失败原因,认为荆轲还有如下问题:

(1)预设不周全。荆轲对樊於期讲自己刺秦策略时说过“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这一细节看似是后文的铺垫,实际上是漏洞的开始。古人衣服宽大,所谓长袖善舞,另外对方是人,不是抓住袖子就动弹不得了。后来以此计行事,形势急转直下。

(2)体能储备不足。面对突发状况,没有预案可以理解。但是“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两个人玩起了绕柱子追逐的游戏,只能说明作为刺客的荆轲身体素质不高,至少是不够高。秦王在坐着的情况下被抓住袖子,竟然能发生如此情况“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先秦两汉时是跪坐,在《鸿门宴》中强如项羽想站起来也是由“坐”(跪坐)而“跽”(跪直身体)再起身,秦王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就这样,荆轲还未能“至身”。怪哉,怪哉!

(3)刺客素养不够,还有常人的躲闪本能。刺客以刺杀成功为最终目标,不惜身,要破除很多常人的本能。但荆轲没有。“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秦王又惊又吓、全力奔跑,他哪有时间拔剑斩荆轲?很明显,侍医夏无且拿药囊掷向荆轲时,荆轲下意识躲闪了,这样就给了秦王反应的时间。这可以跟另一名刺客豫让的自毁“涂厕”“漆身”“吞炭”对比。

(4)武器生疏。我们看这几句话,“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被砍倒在地时,距离秦王有多远呢?在最后的搏斗中,秦王和荆轲可以说是贴身搏斗:秦王击荆轲,荆轲提秦王,秦王复击轲。在一米左右的距离,只要匕首蹭到了秦王,秦王必会当场毙命。荆轲的匕首竟然连秦王的衣服都没碰到,这准头也没谁了。当然,如果我们考虑到荆轲是在左大腿被砍断并且是坐在地上的情况下面对秦王,就可以理解匕首一米距离“不中,中柱”了。但不管怎么说,难以想象这是高水平的刺客所为。当一切都结束时,荆轲倚柱笑骂,归因刺秦失败是自我要求太高,“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综上观之,荆轲盛名之下还有眼高手低、虚荣的另一面。一名刺客业务素质如此之低,难称伟大。

三、解释

荆轲的形象前后反差如此之大,除了跟荆轲实力有关,笔者认为可能也跟作者之志有关。山东六国向来视秦如蛮夷,而秦统一过程残酷,王朝成立后统治也比较苛刻,六国贵族和后来的儒家信徒都称之为“暴秦”。任何对强秦的反抗都很容易被视为正义之举,更何况反抗者非常弱小。作者憎恶秦国、同情荆轲,一心想把荆轲塑造成伟大刺客的形象,但无论刺秦的过程还是刺秦的结果,荆轲的事迹难以撑起这样的形象,最终没能实现作者的目的。

鲁迅评价《三国演义》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荆轲刺秦王》。荆轲是一位著名的刺客,他刺秦或许在某一方面上具有正義性,但绝没有《荆轲刺秦王》刻画的那么伟大。

[作者通联:陕西镇安中学]

启智“润”生 专业打造教师团队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首要因素与前提,是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因此,丹徒高级中学通过开展实施“六育”教育,打造“启智润生”教育团队,孕育“四有”好老师,推动了教师的团队建设、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一,实施“润德”教育,孕育“有道德情操”的教师团队。学校通过师德制度、师德考评、榜样激励、法律学习等形式,“点燃”教师师德师风的“内燃机”,树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新形象。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落实“宜人教育”“全员教育”,让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其二,实施“润智”教育,孕育“有扎实学识”的教师团队。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素养。通过自觉行动、政策推动、项目拉动、竞赛驱动,培育有终身学习精神、有人格魅力的智慧型教师,有力促进学生智力的成长。

其三,实施“润体”教育,孕育“身心健康”的教师团队。通过任务细化、项目实施等大力推进大体育,文明师生精神,野蛮师生体魄。在省无线电课程基地和体育课程基地的推进中,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成就未来幸福人生。

其四,实施“润美”教育,孕育“审美高雅”的教师团队。有高雅的审美观,教师的气质才能得以彰显,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受到良好的熏陶。坚持环境育人,音、体、美育人,将美育贯穿学生高中生涯。

其五,实施“润行”教育,孕育“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团队。学校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在“润行”中且歌且行。

其六,实施“润心”教育,孕育“有理想信念”的教师团队。理想信念是师生成长的“精神之钙”,具有强心健体、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引领师生工作,并以计划、总结、读书笔记等途径为抓手,引领师生永葆教育理想的崇高性、真理性,让师生成为理想信念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4日

猜你喜欢

消解荆轲
文言实词小课堂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
失败的英雄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