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闽派批评的比较视野

2021-12-21赵芮翟恒兴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2期

赵芮 翟恒兴

摘 要:南帆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批评家、理论家,是闽派批评的重要领军人物。其思想视野开阔,始终将强烈的自主、创新、探索、思辨等极具时代特征的多元特质融入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进程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能力和审美特性。其批评心态自由、学术生命漫长、艺术思维敏锐而独特,作品中蕴含着高尚的批评价值,不断推动着闽派批评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对中国文论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力图从南帆文学的批评创作中所运用的“比较视野”这一特点出发,把握其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内容,揭示其对文学批评发展的贡献。全文分别从色彩鲜明的理论话语、以文本为基点的辩证批评、独具匠心的比较视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关键词:南帆,闽派批评,比较视野,辩证批评

作为福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闽派批评在中国文论界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当今经济浪潮席卷全球,文化消费也渐趋娱乐化,文学批评如何紧跟时代的发展,闽派批评又如何彰显独有的魅力,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南帆先生作为闽派文学的代表,其治学视域宽广,学术根基坚实,对闽派文学批评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研究。他在对东西方先进文学理论进行严谨且富有创新性的整合与梳理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论框架与文学批评特色。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以南帆的文学批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南帆的论著及其影响力为理论支撑,进行闽派批评中的比较视野研究,力图使读者对于南帆文学批评中的比较视野及影响力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以期能尽微薄之力,进一步补充和丰富自己和他人对闽派文学批评的理解与认识,为重塑当代闽派批评新面貌、重振闽派文论昔日的风采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

一、色彩鲜明的理论话语

王蒙曾说:“文人戏言:现时文学批评有三大‘派’,京派、海派与闽派。”该观点充分证明了闽派文学批评曾在中国文学批评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备受瞩目的身份。20世纪80年代,“闽派批评”一词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从“朦胧诗”之争到“文学批评方法论”再到主体性问题的讨论,闽籍作家不断在文艺批评的时代舞台上扮演着主角,发出自己颇有见解的声音,闽派批评也从此迎来了持续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电子媒介迅猛发展,经济问题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文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加之文艺批评的學院、学术体制化转型,闽派批评也逐渐在文坛中淡隐。直至2014年在福州举办的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标志着闽派批评的重新出发,重整旗鼓,要求在文艺批评界再做先锋的决心与信心。南帆作为闽籍批评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与超前性,文学批评的探索精神与思辨精神以及谨慎切实的理论体系、强烈的变革意识都极具代表性。他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色彩鲜明的理论话语与其对现实的关切与思考有机融合,不仅在理论著述方面硕果累累,散文创作也大为可观。他在文论家与作家两种不同身份中的自如“跨界”,笔耕不辍,影响广泛且深远,是研究闽派文学批评不得不提的闪耀巨星。

南帆的文学理论以西方文学理论框架为背景,融合了在时代潮流中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中国本土文学批评,从而形成了极具个人色彩的理论话语。在探讨文学时,他将文学、自我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怀着对人性的思考与关切,不断探索这三个方面之间的精神关联。在文学面前他拒绝功利主义,以独特的辩证眼光看待文学,将文学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与社会的巨大网络中,以纵横两种眼光挖掘文学的深度和广度。《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一文对文学观的表述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文章中对“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否存在一个明确的本质”“何为关系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机警的讨论。他开门见山地谈道:“探究文学的特点并不是努力钻进作品的内里去摸索其内核和本质,而应是在相同时间段的文明网格之中将作品放入其中,然后同除此之外的不同文明形态做一个对比。”他没有片面地肯定或否定“本质主义”与“关系主义”,也未将其分别当作独立的部分论述,而是将这二者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对立进行了有序的比较,从而得出了更为完整而严谨的结论。南帆所支持和推崇的“关系主义”观点不仅将文学放置于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并且将言说主体“人”同样放置在巨大的关系网络中进行类比,用比较的视野为读者呈现出更立体的感知。在《文学的世界》《论“纯文学”》等文章中,南帆大量运用这种比较视野来看待当前学界关于文学理论存在的种种不同的声音,并且以此有力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的思索。他在 《多维的关系》 中更是开宗明义地谈道:“事物的特点往往不是由其本身决定的,而是在通过和其他不同事物的对比中所产生的。”无论是从历史的深度与时间的广度、世界的宽度来进行讨论,还是用纵、横两轴的不同侧重来进行思维架构,都生动地表明“比较视野”在南帆的文学理论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南帆充满个人色彩的创作手法,这种比较视野也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南帆的文学批评,同时对闽派批评的成长也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从文本出发的辩证批评

放眼南帆先生的文学批评作品,可看出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即以文学作品本身启碇且以新的立意对文学作品进行新的定位,从新的落脚点中实现对文章意义的再次品析。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对作品文本的阅览是作为一个文学探索者的首要出发点,同时是评价者与批评者对写作者及其作品的敬重。文学批评不应是政治的附庸或是金钱的奴役,批评家的身份也不应被当作一种用来“消费”的工具。哪怕在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浪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文学陷入困境,失去了曾经的中心话语权,南帆仍然保持着一个批评家应有的风格和品质——不能把文学批评变成展现权力话语的平台,文化的霸权主义同样不能由批评的话语借机发挥,驳斥沟通和架空异党也坚决不能与批评的话语挂钩,文学的评介与批评要同实际的困难性、受制性、矛盾性一起存在,共同分担所面对的诸多艰苦卓绝的任务和使命,并成为一种使文学生命源远流长的证据。他将批评视作精神表达的重要组成,而非谋求生存、争名夺利的手段。正因如此,从文本出发的辩证批评不仅是他对写作者的基本尊重,更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在深刻了解与体会文本内容后,进一步分析作品内部的形式特点、作者本身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的文学批评显得更为公正合理。南帆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他以文本为起点却并不拘泥于文本,不是对文本进行简单的阐释和解读,也并无对作者、作品以偏概全的片面肯否,而是以自己超群的思辨能力,睿智冷静地对文本进行辩证的缜密分析,在有褒有贬的基础上,将落脚点回归到作家对生活的理解上,以批评指导实践,为作家指引一条不同视域下的创作道路。

文集《理解与感悟》中所收录的对诸多名家名作的评论与剖析,是南帆文学批评创作的典型代表,将个人对于文学批评创作的手法特点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出来。以《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例,他从笔者与大多数作家所不同的视角——“城市”运用入手,以纷繁的都市背景为舞台,深入挖掘了王安忆的女性立场和女性视角,细致地分析了王安忆在写作手法和文学视域上的长处和短处,全篇充满了对作者的温和激励:“我们可以从笔者柔软的笔锋流淌而出的文字中体会出,城市是她一直以来长期关注着的一个主题,而《长恨歌》这篇小说的创作正是展现其兴趣所在的完美平台……在笔者的心里,女性是整个社会环境城市生活的典型代表。”他看到了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于微小之处的细腻描写,无数现实的碎片存在于文章的各个角落,这些小细节也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小角落,抛开了历史的宏大叙事,摒弃了城市的声名显赫,用对巢穴中的杯水风波的细致描写展示自己独特的女性文学视角,开辟了在“主流历史之外的另一些维面和另一种文化向度”。文中世俗细节层层堆积,闲言碎语密密交织,在这些没有波澜壮阔、江涛骇浪的语句中,南帆看到了王安忆文中的女性悲剧实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支配与压迫。世俗的背后是女性的呼喊,时间流逝的不可阻挡是造成女性悲剧的重大因素,历史的宏大叙事正在慢慢消解和隐没,女性和城市逐渐走向文学的前台,性别、空间必然会再次受到文学的重视。

三、独具匠心的比较视野

一个成功的批评家,燃犀温峤的艺术感知力和慎思明辨的艺术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南帆正是凭借着对文学艺术的敏感力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他卓尔不群的思辨能力不仅体现在他超群的观察能力、对于文章谋篇布局强大的分析能力,还在于他审慎的评判力、鲜明而开阔的比较视野。“文学与哲学的彼此比照产生了人物的形象,文学与历史学的彼此比照产生了人物的性格,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彼此衡量比照使我们懂得了‘虚构’的意义,如此等等,当然,这些学科之间的彼此比照一般带有全面性和交互性以及不对称性。”在我们阅读南帆的文学批评文本的时候,时常感受到他流畅文字中包含着敏捷的思维能力、非凡的创造才能和独具匠心的比较视野。

再如《良知与无知——读范小青的〈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风格差异极大、对比产生的反差强烈是他将出自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分析论述的原因。作品《女同志》是一部描写主人公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谋求生存的小说,情节密不透风、人物关系纠葛复杂;《赤脚医生万泉和》则故事单纯,主人公性格温顺且简单,乡村里普遍的善良和宽厚洋溢在小说的各个角落。南帆以“巧”和“拙”、城市和乡村的鲜明对比为批评主线,从人物品质、人物心理、周围环境、人物命运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纵深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即使在社会形态差异极大的环境之中,仍然分别存在着各种问题;共性就在于两位主人公所付出的渺小的努力都无法弥补庞大的社会体系中存在的种种缺失。在单个作品内部,我们可以看到南帆运用比较视域对作品进行的更深刻的解读:《女同志》在展现紧张的工作氛围的同时,作家仍饱含人性温情地将整个故事与温暖的爱情神话进行交织和穿插,虽然爱情不是消弭复杂人事关系的特效药,但爱情给了主人公一个可以休养生息、得到慰藉的私人空间,这种私人空间的存在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养护,在棱角坚硬的工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人物在夹缝中挣扎的窘态,还可以看到主人公拒绝异化的努力——“尽可能保持趣味、温情、率真、开怀大笑以及种种个人癖好,作家企图尽可能拯救个人的权利”。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觉文中的性别意义耐人寻味,这里的女性不再是心慈手软、眷恋家庭的形象,女性同样可以在权力的角斗场上与男性一决高下。

借助南帆對两部作品的多层次、多形态比较,我们不仅看到了同一时代不同场域的人生,发觉了社会中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外在因素既表现在小说中——造成主人公悲剧结尾的首要原因,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将生活写在了文章里,使人们警醒。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追求的心智平衡——为何两部作品差异如此之大?作家在描绘了一个聪明人的风雨满楼的生活之后,为什么又借一个“傻子”的视角来看世界呢?波澜迭起的官场人生和返璞归真的乡下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态度通过南帆此番比较和梳理,变得更加明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的心态变化,通透地认识到作者把握世界、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过程。

四、结语

南帆曾言:“我们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讨论闽派批评,即是把它作为一个话语平台的认可。在冗长的文学学术的进程中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是每个人都期待的,让每一位学者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是这个平台应该做到的。”南帆之于闽派批评,形成于地域之内,影响却超出了地域之外。本文通过对南帆文学创作中运用的比较视野这一特点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客观的批评立场、自由的批评心态、不断开辟创新的思维领域、刻苦勤奋的笔下耕耘以及独具匠心的比较视野,都使得南帆在文艺批评的道路上紧跟时代脉搏,发出自己有思考、有见地的观点,在闽派批评中蔚然成家,不断引领着文学批评的发展和进步,为当代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批评范本与理论范式。

闽派批评兴于20世纪80年代初,延续传承至今,不断提升着福建省的文化影响力。我们研究闽籍批评家,实则是对闽派批评进行一个系统的把握。闽派批评家的先辈“挖掘崭新的文艺舞台,唤回生动的闽派活力”是闽派批评当下最应做的努力:汇集优秀的闽籍人才,培养新生的批评力量,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发扬闽派批评传统,增强文化凝聚力,不枉过去,不薄未来,努力打造当代福建文化学术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小新.闽派文论的现状与再出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7).

[2]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J].文艺研究,2007(8).

[3]南帆,练暑生,王伟.多维的关系[J].文艺争鸣,2009(9).

[4]樊东宁.南帆文学批评特色简论[J].安徽文学,2007(12).

[5]黄发有.见证与追问——吴义勤的文学批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3(4).

[6]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J].小说评论,1998(1).

[7]谭玉敏.民间立场与凡间英雄——论王安忆小说中的世俗性[J].长江学术,2006(2).

[8]南帆.良知与无知——读范小青的《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J].当代作家评论,2008(1).

[9]曾念长.“闽派批评”再度出发,共论文艺批评创新——2014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发言摘要[J].福建文学,2014(12).

[10]南帆.论“闽派批评”[J].福建文学,2014(12).

作 者: 赵芮,浙江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名师、教材与教法研究;翟恒兴,浙江海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语文名师、教材与教法研究。

编 辑: 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