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支配下张爱玲的情感认知
2021-12-21张紫嫣
摘 要:本文主要以《小团圆》这部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重新探索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这一经典命题。学术界关于这一命题大多是得出以恨母、母爱缺席的结论,笔者在研读文本过程中得到了新的解读——恋母情结。在这部自称为爱情小说的作品中,母亲蕊秋却是除了九莉之外的“绝对”主人公,文中记述了大量九莉和母亲的生活琐事,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九莉即张爱玲对于母亲极度的爱意,以及这爱意得不到回应后的怨怼。在“恋母”情结的支配下,得不到满足的张爱玲将这一情感转嫁到爱情上,和母亲有着众多相似之处的胡兰成填补了这个空白。张爱玲的恋母情结支配着其母女关系的经营以及其恋爱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恋母,张爱玲,《小团圆》,九莉,蕊秋
张爱玲是活跃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知名作家,因其苍凉刻薄的笔锋、直击人内心龌龊之面的小说故事以及张爱玲堪称传奇的胡张之恋,一直以来热度不减。张爱玲早期的作品大多数是中短篇,后期虽然创作了一批长篇小说但是在内地出版发行的仅《半生缘》和《小团圆》两部,其中《小团圆》的出版更是歷经坎坷。《小团圆》的初稿于1976年3月便已经写成,但是直到2009年才得以发行,被“埋藏”了三十年之久的《小团圆》甚至还一度面临着被销毁的危机,所幸继承这部作品的人心存不舍,才得以让广大读者有机会欣赏到这部堪称张爱玲“自画像”的作品。
张爱玲往期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其中最被学术界关注的莫过于暴力贪财的父亲和神秘自私的母亲。由于张爱玲的恋爱对象几乎都是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因此关于张爱玲“恋父”情结的探索便成为热门的话题,对于母亲角色的探索虽然也不少,但是总是徘徊在母爱缺席、自私、恨母等这些关键词上。诚然,张爱玲往期小说中所塑造的一批母亲形象如:为了安享晚年放弃亲生女儿的白流苏的母亲、为了保住大女儿婚姻牺牲曼桢人生的顾太太,以及视财如命破坏儿女姻缘的曹七巧,这些形象都传达出其对母亲的指责。但是是否可以推导出“恨母”这样一个结论,笔者私以为“恨”字后始终应该打上一个问号。
在和好友宋琪夫妇的通信中张爱玲写道:“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由此可见,张爱玲把《小团圆》定义为一篇爱情故事。可是作为男主人公的邵之雍在全书的142页才迟迟登场,本该作为配角的母亲蕊秋却在22页就已经出现,那么《小团圆》中所描写的“万转千回”的爱情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便是一个值得细细思索的问题了,笔者认为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着重要写的其实是对于母亲的爱恋,对于母爱的寻求虽然被现实的百转千回磋磨到幻灭,然而还是留下了些什么变成一根刺梗在张爱玲的心头。
童庆炳先生认为:“一个作家的观看世界的艺术的眼睛是母亲给予的。”张爱玲就是一个鲜明的典型,对母爱的寻求一直是她作品中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小团圆》中达到巅峰。张爱玲刻画了现代文学中十分罕见的母女关系,恋母和怨母的情绪支配着张爱玲的情感认知,形成了她独特的爱情观和自我认知。
一、母女关系:卑微的爱恋
张爱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从过往的作品中推断出的母女关系受到小说文本结构的影响带有着片面性和不确定性,因为无法证明文中的女主人公即是张爱玲本身,那么小说中的母女关系便不能作为确切的证据来支持相关的推论。作为自传体小说的《小团圆》摆脱了这一困境,从张爱玲与宋琪夫妇的通信中可以将张爱玲、黄逸梵(张爱玲生母)与九莉、蕊秋进行对应。在对文本进行细致品读后,笔者认为张爱玲对于母亲的情感虽然有着怨怼和责怪,但是并没有产生恨这样极端的情感,相反张爱玲和母亲之间的对立,也正是因为其对母亲深沉的爱恋,求而不得由爱生怨。
张爱玲曾说过,“我一直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对于母亲的爱恋,在《小团圆》中虽未这般明说但是隐藏在字里行间,作为张爱玲化身的九莉一直把母亲当作自己的英雄:
“她替九莉把额前的头发梳成查尔斯王子的横云度岭式。直头发不持久,回到学校里早已塌下来了,她舍不得去碰它,由它在眼前披拂,微风一样轻柔。”
“母亲节这天走过一片花店,见橱窗里一丛芍药,有一朵开的最好,长圆形的花,深粉红色复瓣,老金黄色花心,她觉得像蕊秋。”
这两段是发生在九莉未成年时的故事,这时的九莉对于母亲还没有怨怼,有的只是对于母亲的留恋和向往。因为是母亲亲手给自己梳的发型即使塌了下来变成了奇怪的样子也舍不得毁掉,对母亲所给予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已经坏掉的发型也如此珍视,不难看出九莉对母亲的爱意。而母亲节给蕊秋买芍药花则更为直接,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看见美丽的事物才会联想到她,更遑论购买花的日子是具有特殊含义的母亲节,九莉买花事实上便是在心底认可蕊秋是母亲的事实,并想获得母亲的回应。
“在她这封信是一张生存许可证,等不及拿去给她母亲看。幸而今天本来叫她去,不然要憋一两天,怎么熬得过去?”
这时的九莉已经在香港上大学,度过了和母亲同居的那一段岁月后,九莉察觉了横亘在自己和母亲之间的阻碍——金钱。如果自己能够养活自己不需要像母亲伸手要钱,那么是否就可以得到母亲的爱呢?因此在得到安竹斯先生800元的资助时,九莉才会这般欣喜若狂,这是她向母亲证明自己不是个拖累而是可以爱的有用的人的一个证据。但是蕊秋的怀疑还是伤透了九莉的心,从这里开始,九莉对母亲的爱和对于母爱的渴望从明面上转到了暗里,成了卑微的绝望的暗恋者。
“‘我真喜欢红绿灯,’过街的时候她向比比说。”
“九莉听了心里诧异,想道:‘人怎么这么势利?她一老了,就都众叛亲离起来。’”
“其实那时候并不等钱用,但是那副耳环总使她想起她母亲她弟弟,觉得难受。楚娣陪她到一个旧式首饰店去,帮着讲价钱卖掉了。‘卖得价钱不错,’楚娣说。九莉想道:‘因为他们知道我不想卖。’”
这时是九莉对于获得母亲的爱这件事已经幻灭了的时候,和邵之雍的爱情也走到了结尾。她对于母亲已经不仅仅是满腔的爱意和崇拜了,这时占据她感情主体的是埋怨和失望退缩。然而对于母亲的爱意没有消失,而是深藏在心底,自欺欺人的骗自己已经不爱母亲了,但是爱意会在不经意间流露。
路过红绿灯时,突然对比比说自己喜爱红绿灯,其实是回想起来自己唯一一次与母亲的肢体接触——母亲牵自己的手过马路,虽然上文曾说过感到恶心,不过是九莉的自我保护作祟。蕊秋最后一次回国时因为老了不如以前有能力时,身边簇拥的亲友都换了番态度,九莉忍不住为母亲委屈,内心控诉着他们的势利。卖掉母亲留下的耳环这一段描写是两人对立后,九莉对母亲爱意流露的最明显的部分,因看见耳环总想起来自己爱而不得的母亲所以忍痛卖掉,文中“他们知道我不想卖”的陈述,几乎可以看成九莉对母亲卑微隐晦的告白。
《小团圆》中塑造的母亲形象几乎是推翻了张爱玲之前在小说和散文中塑造的所有的母亲形象,把或辽远神秘或极度自私刻薄的母亲拉回世俗生活,也把完全对立的由恨意支配的母女关系拉回社会现实。张爱玲的母亲虽然确实是自私滥情但对女儿不是没有关心的,张爱玲对于母亲的情感不能用“恨”字来盖棺定论,甚至相反张爱玲一直“卑微”地爱着自己的母亲,哪怕对于获得母爱已绝望,仍是深沉地爱着怨着自己的母亲,这成为其永久的疤痕。
二、爱情选择:母爱的自我补偿
除了张爱玲的家庭关系,张爱玲的情感生活也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话题。年轻时和汉奸胡兰成的爱情以及后期与赖雅的爱情有着明显的相似点,即張爱玲的恋人总是比她大很多岁。学界大多把这种爱情选择归结到“恋父”情节上,笔者以为不然。在张爱玲的诸多作品中父亲形象往往只是一个固执贪财的封建移民,他们用自己的权威破坏儿女的爱情与生活,甚至在《小团圆》中九莉与父亲相处的画面大多是平淡的,连九莉被打出逃也只要是因为继母的挑拨。在这样一部自传体形式的作品中,张爱玲描写的父亲更加偏向于真实,因为不在乎所以不会被父亲的淡漠伤害也不会和父亲形成和母亲般剑拔弩张的关系。对于九莉/张爱玲而言,父亲只是一个可恶的家长,因为不爱甚至都谈不上可恨,那么“恋父”情结更无从谈起。
若是从张爱玲对母亲的爱恋角度来分析,她的爱情选择似乎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即不是因为“恋父”而是因为“恋母”。幼时的张爱玲将母亲视作自己的榜样和偶像,希望得到母亲的爱,但是在张爱玲漫长的一生中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只有短短六年。母亲的时常出国和滥情挥霍的性格给张爱玲带来了极度的不安定感,被母亲猜忌自己卖身换取奖学金后,张爱玲对于索求母爱心灰意冷,但是仍放不下对母亲爱意的她只能转而寻求母爱的替代品来自我补偿。胡兰成恰出现在张爱玲母亲出国的这段空白期里,成为她悲痛幻灭时的救命稻草。和母亲之间的情感纠葛,在无意识里支配着张爱玲对于恋人的选择,也支配着她的恋爱模式。
上述推论在《小团圆》中是可以找到支撑点的,文中的邵之雍的原型便是胡兰成。上文也曾说到,若邵之雍是这部爱情故事的主人公,那么出场也未免太晚所占篇幅也太少,因此笔者认为这场“爱情”的主人公应该是九莉和蕊秋,之雍只是九莉为自己寻找到的母亲的替代品。文中关于之雍的外貌有一段很奇怪的论述:“他正面比较横宽,有点女人气,而且是个市井的泼辣的女人。”这是一种不常见的联想,或许是在潜意识的支配下九莉把自己的爱人和女人产生了关联,但是又下意识地去规避自己把爱人和母亲混杂的行为,于是刻意地把他形容为在“市井泼辣的女人”,以此和自己高贵秀气的母亲对立起来。
细细品读文章,不难发现蕊秋和之雍之间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首先最鲜明的就是两人风流和滥情,九莉的父母之间并没有爱情,自九莉有记忆以来母亲的身边总是围着形形色色的男子,若如《小团圆》书中所写仅九莉知道的便有十几人之多。而邵之雍就更不必说,与九莉相识时便有两位妻子,外出工作时又爱上了小康小姐,更在逃难时与三位女子发生了关系。这是一个很难忽略掉的相似之处,却也引发人的思索,为何因为母亲的滥情饱受伤害的九莉会选择一个同样滥情的爱人呢?笔者认为或许正是因为九莉在争夺母爱中受到了挫折,因此执意要在之雍的众多爱人中成为唯一,像是一种示威。
其次,两者在性格上也很相似,蕊秋和邵之雍对于自己的友人和爱人都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总是要向别人证明着自己是被爱着的,这种占有欲和自信有时候又是盲目的:
“‘你三姑有信来。我一走,朋友也有了!倒好像是我阻住她。真是——!’气愤愤地噗嗤一笑。”
“他不相信她!……也模糊地意识到之雍迷信他自己的影响人的能力,不相信谁会背叛他。他对他的朋友都有占有性的,一个也不肯放弃。”
蕊秋和九莉在香港见面时,楚娣寄信来告诉蕊秋自己有了男友,这本该是值得祝福的事情,然而蕊秋却是“气愤的嗤笑”。气愤是因为楚娣不再是只属于自己的了有了更亲近的人,而嗤笑是蕊秋始终相信自己的影响力,认为楚娣的爱人终究比不过自己。这般占有欲和自信感,邵之雍也是如此。九莉收到了两人共同好友白纸黑字的告发之雍的信,但是当九莉告诉之雍时,他宁愿怀疑是九莉在挑拨离间,也不愿相信好友在两人中选择了九莉。
第三,蕊秋和之雍的相似之处除了在内部如情感观念和性格,还有外部即九莉投去的目光。蕊秋从九莉幼年时便是她的偶像,因为尊重和热爱母亲,九莉沿着蕊秋希望自己发展的方向努力,甚至出国留学等想法也是因为母亲的经历才诞生的。在《小团圆》中还有很多九莉看蕊秋化妆的描写,九莉是蕊秋生活的旁观者和钦慕者,她总是望着蕊秋的背影或侧面。九莉被之雍吸引,也是因为对之雍才华的倾慕,文中也写道:“她崇拜他,为什么不能让他知道?”在小说中也多次描述九莉喜欢之雍的侧脸不喜欢他的正脸,因为当九莉看到之雍侧脸时往往是他在发表高谈阔论或者写作的时候,这样的之雍让九莉崇拜。
《小团圆》中蕊秋和之雍惊人的相似之处,似乎是巧合一词无法总结的。张爱玲借九莉之口说过,“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张爱玲这里把母亲和恋人放在了同样的位置来叙述,胡张爱情关系的悲剧在很多层面上都和母女关系的冲突相互呼应。张爱玲对于母亲近乎执念的爱意和依恋形成了她独特的爱人选择和扭曲的爱情观。
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张爱玲“恋父恨母”的形象也似乎已经成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抛开刻板印象细细分析《小团圆》这个文本,过去的认知好像已经难以自圆其说。在文中作为张爱玲化身的九莉对于母亲有爱意有审视有怨怼,但是阴恻的恨意却是没有体会到分毫。甚至在原型为胡兰成的邵之雍身上,并不能看到张爱玲父亲的影子,相反却是明晃晃的和其母亲有诸多相似。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小团圆[M].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7,109,116,26,153,275,260,146,35,152,143.
[2] 张爱玲.私语, 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3] 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4):54-64.
[4] 许子东.《小团圆》中的母女关系[J].新文学史料,2011(1):19-27.
[5] 杨青.从《私语》到《小团圆》解读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0-92.
作 者: 张紫嫣,华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