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释手的小人书
2021-12-21王维海
王维海
20世纪50—70年代的青少年最高兴的就是能相互交换、传阅小人书。那时的小人书还是黑白的,但大家仍然如饥似渴,看得津津有味。我有时边吃饭边看书,甚至外出割羊草时也偷空看,时常看得忘记了回家。
小人书有写动物的,如:《乌鸦喝水》《猴子捞月亮》;有写历史名人的,如:《岳飞》《戚继光》;有写革命故事的,如:《地道战》《洪湖赤卫队》……真是形形色色,举不胜举。书店的书架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小人书,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
那个年代的农村人还很贫穷,去书店买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我只能偶尔用压岁钱或用去农田捡稻穗、麦穗换的钱去买上一本。回家后,我总是如获至宝地用纸将小人书小心翼翼地包起来,再在封面上写上书名和自己的名字。有了一本小人书,除了自己先睹为快,还可以拿它去与其他小朋友交换。我从小人书中吸收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丰富了自己,充实了自己的人生。
那个年代农村没有电灯,用的还是火油灯,有时候我看得入了迷,油尽灯灭,既心疼多用了火油,又遗憾书没看完,只能带着意犹未尽的矛盾心情进入梦乡。为了省点火油,我也常借月光来看书,直到父母亲连声催促,才恋恋不舍地合起小人书进屋。
小学五年级的一天放学回家,我走在田埂上,拿着小人书边走边看,不料脚下一滑,摔了个嘴啃泥,书也掉进了稻田的水中。我立马爬起来将书抢出来,抖掉水,回家晾干后,又放到席子底下压平。可惜原本崭新的书还是变得皱皱巴巴的,为此我后悔莫及,而且心痛不已。
到六年級毕业时,由于父母给的零花钱我一直省着用,再加上自己积极劳动挣了一点钱,我攒下了一点钱,都拿去书店,一共买了26本小人书。26本小人书在手,我也算得上是“资本家”了。在和同学们相互交换、传阅的过程中,小人书丰富了我的头脑,令我受益匪浅。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社会大踏步进步,科技突飞猛进,我国已走在科技的前沿。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中的内容包罗万象,小人书的内容与之相比,只是冰山一角。
曾让我们爱不释手的小人书,如今受到青少年的冷落,但是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当年小人书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和快乐,我们还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