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馆员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探索

2021-12-21倪慧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9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学习共同体教育信息化

【摘要】文章提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图书馆的主要矛盾是图书馆馆员专业能力的滞后。通过分析学习共同体概念与核心要素以及构建中小学图书馆馆员学习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以建立区域推进机制、打通网络学习通道、激发馆员潜力、完善测评机制等途径构建基于福建省网络学习空间的中小学图书馆馆员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图书馆员;学习共同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201-03

【本文著录格式】倪慧.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馆员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201-203.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1]。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教育中心,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加快中小学校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馆舍、设备、馆藏、管理系统等软硬件的升级换代举目可见,在图书馆服务不断转型的当下,图书馆服务能力及其综合服务价值越来越依赖于馆员的能力水平[2]。然而,“信息化快速发展与馆员职业能力滞后的矛盾”[3]却愈加突出。作为中学图书馆一线工作者,加之长期参与各地市中小学图书馆评估与专业培训等各项工作,笔者深感目前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的现状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日益加速的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020年到2021年,笔者面向福建省各地市中小学图书馆员发放了1161份问卷,有几组数据很具有代表性:在被调查者中,图书馆学为第一学历的工作人员仅占9%(实际数据可能更低);能够专职从事图书馆专业性工作的人员仅占20.90%(省会城市也仅占32%左右);有60.6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不够,56.19%的被调查者表示到图书馆工作是因为学校的安排。

图书馆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专业的团队依据专业的知识进行专业的管理,面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从工作重心的选择到馆舍布局的重新设置、从新型资源建设到深层次读者服务等各项工作,都需要从业者完善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因而笔者认为:以地市为单位建立中小学图书馆馆员学习共同体,以最有效的方式完成区域间馆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完成信息化环境下馆员角色的转换,不失为一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图书馆馆员专业成长之路。

二、 建立中小学馆员学习共同体的意义重大

为了解中小学馆员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状,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学习共同体”为关键词检索出18898条相关结果,说明社会各界对建设学习共同体较为关注;此后,用“馆员AND学习共同体”作为组合关键词,检索出76篇相关文章,其中中文仅15条,且内容大多是公共馆或院校馆的相关内容,此前没有文章涉及中小学图书馆馆员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研究。笔者认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推进,中小学图书馆馆员建立学习共同体意义更为重大。

(一)学习共同体方兴未艾

荷蘭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坦德(Geert HofstedeSantander,简称霍氏)认为:在集体主义下,群体内部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个体主义下,社会关系比较分散、凌乱。上述理论和分析方法被运用到图书馆馆员研究领域,促进了图书馆馆员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在相关研究成果中,以Frost C[4]提出的五个核心要素最具代表性,这五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共同愿景、领导支持、共享实践、集体协同以及保障条件。

(二)中小学馆员学习共同体势在必行

传统模式下,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机会大多数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进修,其弊端是从普遍性到适应性上都存在不足。调查数据显示,每年都有机会参加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不足总人数的16%,有21%的馆员表示近十年都未参加过培训。即便是能够参加培训,往往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或是个人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加之学习间隔期长,知识不系统,很难引起馆员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换而言之,要想在专业上得到真正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个人行为,要依靠自我学习的方式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

随着互联网发展,突破时空局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始出现。以互联网为媒介,这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区别于传统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所在[5]。为中小学馆员建立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可以使馆员选择自己最可接受的方式完成系统的专业学习,将知识融入后续的务实工作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体系,自主、渐进的学习模式,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研训成果以及奖励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发馆员的职业自豪感、潜能与创造能力。

三、中小学馆员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一) 环境要素

1.社会环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新要求,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图书馆馆员作为文化信息中心的管理者,为其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应该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当务之急。

2.技术环境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提倡的“三通两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突破。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称为省平台)是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导的,是面向全省中小学教师的综合性资源与服务平台,为普通教师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基于能力的线上网络学习空间,更加有助于图书馆馆员实现实践性、个性化、自我导向的学习,是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线下专业研究与学习旅程的自然延伸,为馆员学习共同体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二)能力体系要素

印度图书馆学大师阮冈纳赞在其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信息化时代的进步,对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2010 年,国际教育技术国际协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 发布 “学校图书馆员在促进使用教育技术方面的作用”声明,指出“图书馆员应该充当技术协调员角色,支持整个学校使用信息技术; 成为学校的信息素养和技术专家,为老师提供培训,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帮助学生在教育、工作和社会中获得更大成功”[6]。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7]是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指南,要求图书馆应配备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和图书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管理人员,笔者结合2005年出版的《图书资料馆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描述的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8],从学校教育教学和图书馆事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基础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科研能力等四个基本能力及若干个“微能力”构建出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的能力体系。

(三)人员要素

1.管理者

管理者除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外,还包括支撑学习共同体管理与测评的专家团队,专家团队可以由专家与资深馆员共同组成。专家团队成员既要具有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又要熟悉中小学图书馆具体工作的细节与要求,两者结合,共同负责完善并细化“专业能力结构体系”的标准以及测评细则,力求涵盖中小学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

2.馆员

学习共同体中馆员要素至关重要。作为运用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方,环境与能力体系要素的建立都是为了馆员能够更有效的学习。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不同的专业背景可以通过平台交流完成优势互补,馆员间的交流会因其不同领域的见识与专长而相互受益,产生灵感,专业知识结构在共同体的作用下都会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由于自己是在群体中学习和生活,共同体的身份和意识会给自己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9]。

四、馆员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途径

就图书馆组织的发展来说,要想跟得上信息科技的发展进步,只有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学习型团队,才能使图书馆的整体组织更具灵活应变的能力,更具有竞争力,以应对多变的环境与科技发展。一个缺乏学习能力的图书馆组织,势必被淘汰[10]。以笔者之见,构建中小学图书馆馆员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 建立区域整体推进机制

图书馆馆员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在于 “持续的学习”。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不只是具有共同体的外部特征,更关键的是,这个共同体能够有效促进馆员学习成长和自身发展,并在不断调整和改善的共同体目标中保证馆员的持续学习[11]。

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的核心在于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以往的继续教育工作由各市、区(县)级教育局主管部门负责,自然,馆员学习共同体的推进也适合由其负责统筹推进,可以参照目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的做法,以愿景驱动、整体规划、线上学习、本馆实践、测评考核、成果汇总等步骤建立区域性整体机制,最终形成长期有序的图书馆馆员专业成长机制。

(二) 打通网络学习通道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发现,个体的、独立的学习方式存在缺陷。学习应该是“与中介工具和活动模式的社会文化演进相一致的理解的协作建构过程”。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仅具有个体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性的互动过程,它自然离不开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对话和合作。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应该是发生于真实情境中不断进行的利用知识的活动中。

借助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创建馆员学习共同体,为专业上封闭且孤立的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打通“最后一公里”,为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成长搭建良性框架,打造出一种便捷的专业成长新模式。

(三)激发馆员潜力

共同体的学习行动受众是学习者。学习行为就是学习者以某种学习方法、采用某一领域的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行为,或者说是以一定的学习路径与资源进行知识内化的行为,受众的学习行为影响学习共同体的实际成效。

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受众,地域不同、工作场景不同、岗位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工作思路不同,服务手段、服务工具和服务方式更是不同,馆员间形成较大异质性特征,常态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受众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建立一种链接:一方面,学习者可以从共同体媒介获取相关的资源自主选择、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者将作品以案例的形式反向上传到平台与外界借鉴与交流,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观摩,有助于馆员将图书馆专业知识中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可呈现的具体表象,与旧有知识结合迁移形成新知识,直至完成专业能力的自我修复与构建。相对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极大激发馆员自身的潜力,为中小学图书馆馆员队伍整体性赋能。

(四) 完善测评机制

1.建立测评体系

首先,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在省平台建立图书馆机构帐号,添加本地所有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机构成员,根据需要开通资源库与课程社区等相关应用。其次,根据“图书馆馆员专业能力体系”汇总知识素材:为每个知识点组建一个小型的知识模块,内容本身以短小精悍为主,每个知识点针对独立的问题或知识点进行讲解,以文本、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呈现,学习者各取所需。同时,借助省平台的网络教研系统(课程社区)开展专题活动。网络教研是以区域为中心、空间为载体构建的自上而下的常态化教研系统。针对馆员们无法独立完成的重难点微能力,管理者可在课程社区设置专项教研活动,通过活动流程管控学员的学习与反馈行为,效果直观。

2.制定测评标准

专家团队要进一步将“专业能力体系”评价标准制作成量规,标准细化至可操作、可考核,根据知识点创设和描述具体测评标准,要合理设置每个“微能力点”应该具备的知识点,作品呈现要证明馆员的学习成效。例如,“管理能力”中的“文献管理能力”可以分解为几个微能力点,包括具备各类文献基本鉴别能力、能参与制定本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能完成馆藏资源调查与统计工作、熟悉文献采集程序等,再为这些微能力点的测评制定达标的要求与标准。

3.展开科学测评

基于网络平台的测评以实际运用效果为主,主要考察馆员个人在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方面的提高,要求馆员提供已经具备这些能力的证明材料,可以是撰写发表的相关论文、接受线下或线上培训的过程资料与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在现实中开展本项工作的微型视频等。在线测评支持合理运用非正式学习机会实现专业发展,对馆员获得的测评结果必须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彰。

从专业的角度而言,测评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平台的互动功能直接点拨、解决不同区域中小学馆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一举多得。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馆员学习共同体,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的所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产生都可以在行动中、在合作中、在互动中、在反思中累积和建构。

五、 结语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馆员学習共同体是在线上与线下发生的协同学习的载体,参与学习共同体并不等同于完全的自我意识学习,仍然应该是属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正规继续教育,是教育信息化为馆员专业成长提供的“以人为本”的良性发展环境,对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提升、专业自信增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25)http://www.moe.gov.cn/ 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3]陈有志等.新时代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的抉择——“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高端论坛述略[J].高校图馆工作,2018(3):21-28.

[4]汪国新.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5-7.

[5]马雪琴,马富成. 网络学习共同体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 陇东学院学报,2013,(2) :135-138.

[6]Johnston M P.School librarian technology specialist,partnership for effective technology integration[J].Knowledge quest,2013( 9/10):70 -7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通知[EB/OL]. (2018-05-28).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6/jcys_jyzb/201806/t20180607_338712.html.

[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图书资料馆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 [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9]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构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9.

[10]翟孝菲等.组织再造——构建学习型图书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49-51.

[11]蒋凌.跨文化视角下国内外图书馆员专业学习共同体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3):122-128.

作者简介:倪慧(1967-),女,福建省福州市,本科,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员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学习共同体教育信息化
浅析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与馆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