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价值

2021-12-21向津清向怡颖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9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

向津清 向怡颖

【摘要】湘西土家族独特的丧葬仪式,包括早期的准备、中期的“大夜”以及后期的“下葬”阶段等凸显其宗教信仰以及神灵信仰的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仪式蕴含着对当代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的价值,兼具着文化和身份的传承、理念和精神的塑造以及共存和发展的凝聚等功能。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054-03

【本文著录格式】向津清,向怡颖.浅谈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54-56.

土家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予以确定),有着自己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视,各民族也强化了对自身文化内容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具一格的文化内容,其中丧葬文化是其传承最为久远、形式最为隆重的仪式,凸显着极强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背景

丧葬仪式是湘西土家族的重要仪式之一。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其源于一定的宗教信仰以及神灵信仰等文化背景。

(一)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背景之一。宗教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各式各样的仪式中,人们无论出生还是及笄都需要举办一定的庆祝仪式,仪式在很多时候都是信仰的体现。湘西土家族以“图腾崇拜”和 “祖先崇拜”作为自己的信仰,这一方面是因为“图腾”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不仅是驱凶辟害的产物,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祖先崇拜”则是对祖先的敬仰与感谢之情,正是因为祖先的艰苦奋斗才有了子孙后代的福享安康。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的丧葬文化是“儒、释、道”合一在“亡灵度化”上的体现,人死后对其灵魂进行度化可以拯救亡者的肉体,帮助他们去往更加美好的“世界”[1]。

(二)神灵信仰

湘西土家族的神灵信仰主要体现在梯玛文化中,具体可以从“土老司”中得到体现。土老司也被称为“梯玛”,他是与神灵联系的中间人,人们将自己的所求告知土老司,土老司通过做法等方式将其传送给神灵,这在丧葬仪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现在湘西土家族在丧葬仪式中,土老司已逐渐退出,由“道士”或“道士先生”来充当人与神的中间联系人,由他在丧葬仪式中请来神灵,并代表亡者给予神灵一定的好处,以此帮助亡者在度化过程中少受磨难,神灵的指示会通过物件等形式进行体现,道士先生仅需在祈求过程中进行占卜就能够感知神灵的指示[2]。在丧葬仪式中,神灵信仰主要体现在做道场、开路、安神、送亡等形式中。虽然神灵信仰在当今的湘西土家族丧葬文化中地位有所下降,并不是每次丧葬仪式中都会有相关的“请神”活动,但是这种信仰已经融入人们的认知中。

二、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流程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由来已久,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仪式流程。从目前来看,丧葬仪式主要包括早期准备阶段、中期“大夜”阶段以及后期“下葬”阶段,在准备阶段中包括下柳床、送信、请事和执事、置灵堂等,在中期 “大夜”阶段包括小开路、大开路(做道场)等,在后期“下葬”阶段包括抬棺、引路、落棺等。

(一)早期准备阶段

“下柳床”是指家中有人处于弥留状态时,身边的家人都需要跪侍在左右,以示对将亡者的尊重与不舍。其气绝之后,举家哀泣。同时在家门口燃放鞭炮,以告知左邻右舍家中有“白喜事”。将亡者入棺前,需要擦拭其身体,以保持身体干净,然后为其穿上寿衣,下榻,入棺。此时不需要封棺,只需将亡者身体放入棺材中,并停于堂屋中间。在这一系列事情完成后,亡者家属需要将家属死亡讯息告知周边人,并告知具体的“大夜”时间,这就是“送信”阶段[3]。“送信”结束后就进入“请事和执事”阶段,即邀请当地道士先生为亡者的灵魂做法事。布置灵堂,便于仪式的进行。

(二)中期“大夜”阶段

中期“大夜”阶段是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重头戏,流程繁杂,法事科目较多。丧葬仪式(科目)展开的多少则由停柩时间长短和丧家的财力而定,一般分小开路和大开路(做道场)两种。停柩时间短家境财力弱的只举办小开路(起码简单的法事);停柩时间长和家境财力雄厚的则会举办大开路(高端复杂的法事),也就是常说的做道场。内容包括:开路、解灯、安位、礼请、请水、破血湖(为女亡人用)、三宝救赎、十王进贡、七佛超度、辞亡、散花解结、封斋、三班道场(道士、土老司、和尚同时做法事)等。不论小开路还是大开路,全由主科道士现场吟唱科仪经书,孝男孝女等则跟随主科道士的节奏,或敬香、跪拜、作揖。同时锣、鼓、唢呐等乐器需要配合主科道士的吟唱节奏,进行演奏。当诵经达到高潮部分时,所有乐器需要一同奏响,以强化氛围[4]。入夜后,人们开始进行“跳丧”(只有举行大道场才做)活动(现在湘西的一些地方则改为请戏班来表演),即在灵堂前的空地上进行歌舞表演,寓意“欢欢喜喜办丧事”,以减少亲属的悲伤情绪。

(三)后期“下葬”阶段

“出柩”是下葬仪式的第一步,在这一过程中,道士先生会对亡者进行招魂,告知他“该上路了”,之后丧家会放鞭炮,清扫丧堂,将布置丧堂的杂物件焚烧,这是出柩前的最后一步。同时,“出柩”的日子并不是随意选定的,在湘西土家族的传统中,“出柩”日期为道士先生根据亡人及亲属的生辰八字不能相冲而测算出,一般为奇数。在“出柩”结束后就进入了“引路”阶段。“引路”是指为亡者引路。孝子们走在队伍最前边,需要一直念叨着“赶紧来”“不要迷路”之类的话,呼唤亡者的灵魂。当抬棺队伍经过村中其他人家时,他们需要在门前点燃一把火,为亡者照亮前行的路。其间,亡者的棺材不能落地,须直达墓地。到达墓地后,先由道士先生在墓穴用朱砂、谷米等物品画上一些图案和字符(一般为“富贵雙全”)并用雄公鸡遣煞后,再将棺材落穴。亡者的长子需要用锄头在落穴棺材的头部挖土三下,每一次并需呼唤对亡者的称呼,然后给墓穴垒土,“下葬”结束[5]。

三、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当代教育价值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经过多年发展,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仪式本身,而是具有了更加明显且多样的教育意义。从目前情况来看,湘西丧葬仪式有助于帮助人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强化道德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的价值。

(一)对生命教育的价值

死亡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点,每个人都对死亡有着本能的避讳。一般来讲,如果谁家办丧事,人们都会绕着走,防止自己的运气受到影响,但其实这是一种不尊重死者的行为[6]。但在湘西土家族中,人们并不认为死亡是“霉运”,相反他们认为人在死亡后就结束了肉体的痛苦,可以去另一个世界享受美好生活,因此他们称丧葬仪式为“白喜事”。同时,湘西土家族人并不会对死亡者有本能的排斥,他们仅是以平常心态看待这件事,而且每一个参与丧葬礼仪的人都是直面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丧葬礼仪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特殊场所。

(二)对道德教育的价值

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道德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孝”上。“孝”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人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忽略了基本的孝道,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但是“孝”在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在治丧的哪个阶段,亡者的亲属都要尽最后一点孝。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本身就体现出“孝”,即使丧葬仪式非常繁琐,亡者的家属都要坚持走完全部流程,为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7]。这是以另一种方式教育人们要遵守孝道。

(三)对情感教育的价值

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情感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这些年来,随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兴起,很多年轻群体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致使其发展日渐式微,这不得不说是民族的悲哀。反观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依然在土家族人民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依然是土家族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土家族的丧葬仪式之所以在今天依然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湘西土家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这对激励当代年轻群体强化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8]。

四、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价值

文化的创作主体是人,只有人的活动才能被称之为“文化”。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无论是在准备阶段还是“大夜”阶段抑或是最后的“下葬”阶段都需要有人的参与,这就使得丧葬仪式自身具有了一定的文化价值。从目前来看,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具有如下功能。

(一)文化和身份的传承功能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是文化传承的极佳方式。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从这一角度来说,传承是文化生命力之所在,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中不仅包含着对孝道的传承,还有对信仰以及图腾的传承,这也是其经过多年发展依然具有较大影响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人将对文化的传承引入一个又一个的节日中,通过庆祝节日的方式向更多人介紹本族的传统文化,以此实现文化的持续发展。从身份传承的角度而言,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是民族身份传承的极佳方式。丧葬仪式作为土家族的重要仪式之一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民族身份,因为只有本民族的人才会举行如此规模的丧葬仪式,而且参与这种仪式的人都会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同时树立自己的民族身份意识。

(二)理念和精神的塑造功能

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理念和精神塑造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从个人层面而言,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湘西土家族人并不认为死亡是一件极其严肃且难以接受的事情,相反,他们可以坦然面对死亡,面对亲人的离开,这种心态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时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除此之外,这种丧葬仪式有助于他们树立团结意识,强化与身边人的合作。其次,从民族层面而言,有助于锻造“民族气”。“民族气”是指民族的精神气,即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等。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丧葬流程,而且这种流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融入湘西土家族人的生命中,这就有助于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民族气”[9]。

(三)共存和发展的凝聚功能

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共存和发展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有助于强化人们的集体意识。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规模浩大且历时较长,绝非一人能够完成,人们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会形成集体意识,即将人们视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有助于实现民族共存。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很多流程都是以宗族为单位参加的,例如“跳丧”等,这种方式有助于形成以宗族为单位的共同体。其次,有助于促进湘西土家族的和谐稳定发展。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是“求同存异”,湘西丧葬仪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融入土家族人的生命中,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民族认同感,同时湘西土家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强化彼此间的合作,对传承本民族文化形成一致的认知,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和谐发展[10]。

结语

丧葬仪式在湘西土家族人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内容,更是由于其是人生的最后仪式,起着联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重要作用。但是近些年来,这种仪式在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很多青年群体不愿意传承“复杂”的民族丧葬仪式,这不得不说是文化的悲哀。同时,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仪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注重通过引入最新技术等方式丰富丧葬仪式内涵,这种因循守旧的发展方式不仅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反而容易被历史所遗忘。因此,从长远来看,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应当通过引入新兴技术等方式丰富自身内涵,以此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传承本民族丧葬仪式,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贵生.民间丧葬仪式研究综述[J].2020(03):92-98.

[2]陈心林.清江流域土家族“撒叶儿嗬”丧葬祭祀仪式的功能分析[J].宗教学研究,2020(2):177

[3]黄栗.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4]朱书越.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价值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7):39-42.

[5]龚婕.基于教育功能下的丧葬音乐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9.

[6][7]秦懿.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研究[J].名作欣赏,2019(6):169-171.

[8]伍莉.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在当代民族声乐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艺术评鉴,2018(16):72-73.

[9]胡觅.红白黑:土家族葬礼中颜色使用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民族论坛,2017(4):65-70.

[10]冷红豆.鄂西南地区丧葬民俗探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

作者简介:向津清(1964-),男,土家族,湖南永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家族文化、民族宗教;

向怡颖(1991-),女,土家族,湖南永顺,研究方向为土家族文化、媒介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浅谈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