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透闪石玉开采年代的考古学观察

2021-12-21陈国科杨谊时

敦煌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透闪石河西走廊

陈国科 杨谊时

内容摘要: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一批与透闪石玉料开采和利用相关聚落址的确认,为探讨该地区早期透闪石玉开采年代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层位学、类型学分析,结合碳十四测年,初步认为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近2000年间,河西走廊地区一直进行着透闪石玉矿的开采,且经历了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齐家文化——骟马文化早段——骟马文化晚段/中原汉文化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勾勒出了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透闪石玉料的开采历程。

关键词:河西走廊;透闪石;开采年代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1)05-0085-10

Preliminary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Early Mining Activities of

the Tremolite Deposits in the Hexi Corridor

CHEN Guoke YANG Yishi

(Gansu Provincial Cultural Relics Research Institute, Lanzhou, China 730000)

Abstract:Recent archaeological confirmation that settlements related to the mining and utilization of tremolite once existed in Hexi Corridor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research on the early mining activities in the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ratigraphy, typology, and radiocarbo (14C) dating, this report concludes that the early phase of mining on this deposit began in

2000 BCE and continued until the Western Handynasty (202 BCE—8CE). Several major periods of cultur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ccurred during this time, including Xichengyi/Qijia culture, Siba/Qijia culture, early Shanma culture, and late Shanma culture/Central Plains culture. The history of these cultural events serves as a basic outline of the early tremolite mining in the Hexi Corridor.

Keywords:Hexi Corridor; tremolite; mining age

透闪石玉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存储数量有限,属于稀缺资源,透闪石玉料的开采利用一直是玉器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早期文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很早就开始了透闪石玉的开采利用,如武威皇娘娘台、海藏等遗址大量透闪石玉器玉料的出土,曾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在河西走廊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工作,确定了一批玉矿开采和玉器制作的聚落遺址,为我们开展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透闪石玉的开采利用等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本文主要利用这批新材料,通过层位学、类型学分析,结合碳十四测年,就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透闪石玉的开采年代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 重要考古新发现

2010年以来,随着河西走廊早期矿冶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先后对西城驿、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寒窑子草场玉矿、敦煌旱峡玉矿、武威海藏等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图1)。

(一)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

位于马鬃山镇西北约20千米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2007年以来调查确认遗址面积约600万平方米,确定地面遗存383处,其中矿坑290处、房屋33处、防御性建筑31处、石料堆积29处。各类遗存沿矿脉走向呈西北至东南向分布。2011—2017年发掘面积5400余平方米,清理房址124座、灰坑112处、石料堆积43处。出土有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玉料(图2)、皮革、植物遗存、动物遗存等。初步判定该遗址是一处集防御区、采矿区、选料区等为一体的采玉聚落[1][2][3]。

(二)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

位于马鬃山镇东北约17千米处,西南距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37千米。2014年调查确认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各类遗存依东西向矿脉分布于山体两侧。目前确定矿坑6处,斜井1处,石料堆积2处,防御型建筑1处。在矿坑周边及山体两侧采集到大量的碎玉料(图2)、石锤、砺石、陶片等。初步判定该遗址是一处采玉聚落址。

(三)旱峡玉矿遗址

位于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后山,西北距敦煌市约68千米。2015年调查确认遗址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1000米,面积约3平方千米。已确认玉矿矿脉三条,基本顺山体走向呈东西向分布。发现地表遗存188处,其中矿坑153处、矿沟13条、岗哨7处、房址11座、选料区4处。各类遗存沿玉矿矿脉分布于山体的南北两侧[4]。2019年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房址、矿坑、岗哨等遗迹单位12处,其中房址6座,地面石砌房址1座、地穴式石砌房址5座。出土有陶器、石器、玉料(图2)、动物骨骼遗存等。初步判定该遗址是一处集防御区、采矿区、选料区等为一体的采玉聚落址。

(四)西城驿遗址

位于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东北部,紧邻312国道,东距黑河10千米,面积35万平方米。2010—201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多年度发掘,发掘面积5100平方米,清理房址、灰坑、墓葬等共929处,出土陶、石、骨、铜、玉器等2000余件(组)。该遗址不仅出土了多件玉器,也出土了多块玉料(图2),所用玉料主要有透闪石、蛇纹石、石英岩及绿松石,器物主要为玉斧、玉锛及绿松石珠饰等[5]。初步判定该遗址是一处聚落址,以农业种植为主,畜牧业占有一定比重,并进行着一定的狩猎采集,手工业发达,存在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铜器等加工生产[6]。

(五)海藏遗址

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三盘磨村、石羊河支流海藏河东部台地上,北距武威市中心2.5千米,西南距皇娘娘台遗址2.5千米,西距海藏寺0.5千米。2019年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遗迹单位27处,其中墓葬12座,灰坑13处,祭祀坑1处,房址1座。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侧身屈肢葬或仰身直肢葬。灰坑平面形制主要有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祭祀坑为圆形坑,坑内埋葬马头、羊头、马蹄及整只羊的遗存。房址为木骨泥墙地面式建筑,由墙体,活动面、灶坑组成。出土有陶、铜、石、骨、玉器(图2)及绿松石珠饰等。玉器主要包括玉锛、玉片、玉璧等,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玉料(图2)及白色石料块。同时出土有玉器加工工具、坯料、边角料等(图2)。初步判断该遗址为一处从事玉器加工的聚落遗址。

二 遗址年代的初步认识

(一)西城驿遗址的年代

通过西城驿遗址的发掘,首次提出并确定了西城驿文化,进一步完善了河西走廊史前文化序列,基本回答了马厂文化的去向和四坝文化的来源问题。该遗址的分期及年代,为我们认识河西走廊地区史前文化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参照。以层位学和类型学研究为基础,结合碳十四系统测年,西城驿遗址的年代可初步确定为距今4100—3600年,分为三期:一期为马厂晚期遗存,年代为距今约4100年至4000年;二期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为西城驿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共存,年代为距今约4000年至3700年;三期以四坝文化遗存为主,有少量齐家文化遗存,年代为距今3700至3600年,下限可至3500年前后[6][7]。在西城驿遗址二期和三期都有玉料及玉器发现。通过对二期和三期动物植物遗存测年,21个年代进行拟合结果为2023—1520 Cal BC,14C年代频率总和曲线显示年代主要集中于2000—1500 Cal BC(图6)。由此可将西城驿遗址玉器的制作使用年代推定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

(二)海藏遗址的年代

根据地层堆积及出土器物,该遗址可以分为两期,晚期从出土器物及祭祀坑形制和殉牲埋葬特征判断应为战国时期文化遗存,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早期与皇娘娘台遗址面貌接近,主体为齐家文化,其中出土的彩陶部分与西城驿遗址二期同类器物相似,为西城驿文化遗存,部分与西城驿三期同类器物相似,为四坝文化早期遗存(图3)。海藏遗址的发掘资料尚未展开系统整理,但从现已获取的信息我们初步可以确定,早期堆积单位可以划分出齐家文化/西城驿文化和齐家文化/四坝文化早期两个阶段。通过对下层出土碳化小麦遗存进行系统测年,5个年代拟合结果为1880—1631 Cal BC(图6),14C年代频率总和曲线显示年代主要集中于1850—1600 Cal BC。

遗址下层出土了大量的石璧、玉璧和玉石器边角料,同时出土了大量白色石料、玉料,表明了这一时期进行着大规模的玉器加工和利用。结合西城驿遗址系统测年结果,海藏遗址玉器加工使用的时间可以推定在齐家文化中期,也即西城驿文化时期至四坝文化早期,年代为公元前1850-公元前1600年。结合西城驿文化和四坝文化现有的年代认识,可以以公元前1700年为界,将这一时期分为两段,即公元前1850—1700年,为齐家文化/西城驿文化阶段,公元前1700—公元前1600年,为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阶段。

(三)径保尔草场玉礦遗址的年代

从目前的发掘研究来看,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有A、B两类器物,A类为中原汉文化风格,B类为骟马文化风格[3]40-53(图4)。目前已知的骟马文化遗存有瓜州兔葫芦、敦煌阳关、西土沟、玉门古董滩、骟马城等多处,可划分为骟马和兔葫芦两个类型。径保尔所见B类陶器与“骟马类型”和“兔葫芦类型”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是骟马文化的一个新类型,其年代偏晚,下限至汉代。T2第3层堆积是该遗址目前确定最早的原生堆积,出土有魏国布币,与A、B两类陶片共存。通过类型学和层位学分析,该遗址的年代初步推定在战国至汉代[1][3]。

通过对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出土的碳化大麦和碳屑遗存测年,8个年代拟合结果显示,F90出土碳屑的测年与其他7个年代比较,明显偏离拟合结果。考古遗址出土不同测年材料的测年结果研究表明,碳屑年代较当年生碳化农作物遗存年代偏早,受“老木效应”的影响[8],F90年代可能偏早,舍弃该年代,其他7个年代经过拟合结果为396-61 Cal BC,14C年代频率总和曲线显示年代主要集中公元400—100 Cal BC(图6) 。由此可以确定,马鬃山玉矿遗址的开采应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年代约为公元前400—公元前100年。

(四)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的年代

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所见陶片主要为夹砂红褐、灰褐陶,较为破碎,器形难以辨识,从陶质、陶色来看,与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所见陶片风格一致,据此推测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的开采年代应与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相当,主体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在一处斜向矿坑周边采集到青花瓷片,推测此矿在明清时期也进行过一定的开采。

(五)旱峡玉矿遗址的年代

从已有的调查、发掘来看,旱峡玉矿遗址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期,早期遗迹单位主要有F2早期、F2中期、F5早期、F5晚期、F6、矿坑K1、K2、K3、K4、K5等,出土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红褐陶、橙黄陶,有少量夹砂灰陶和泥质彩陶,以素面为主,部分饰戳印纹、附加堆纹等(图5)。从器物风格判断,这一期主要为西城驿文化时期遗存。晚期遗迹单位主要有F1、F2晚期、F3早期、F3晚期、F4、岗哨1等,地表所见大量矿坑、岗哨应多为这一时期遗存。出土陶器以夹粗砂红陶、红褐陶、灰陶为主。从器物风格判断,这一期为骟马文化时期遗存。从F1形制来看,其年代可能较F3等骟马文化遗存略晚。

此外在遗址地表采集到夹细砂橙黄篮纹陶片,可辨器形为典型的齐家文化折腹罐(图5)。由于齐家陶片没有明确的出土层位,其年代还需要详细讨论。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以甘、青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以往认为其分布的西界仅达河西走廊的武威地区,最西界未能超越甘肃永昌县[9],近年来随着考古新资料的发现,认为在马厂晚期齐家文化进入河西走廊,与马厂晚期共存,年代在距今4200—4000年前后,之后与西城驿文化共存,年代为距今4000—3700年前后,此时齐家文化的分布向西推至酒泉地区,以酒泉为界,以东地区西城驿文化和齐家文化多共存,以西地区西城驿文化多单独存在,齐家文化少见。四坝文化兴起之后,齐家与四坝文化早期共存,年代在距今3700—3500年前后,之后逐步退出河西走廊[9]。所以齐家文化陶片在旱峡玉矿遗址的出现,年代上便存在着马厂晚期、西城驿文化时期、四坝文化早期三种可能。从调查和发掘来看,旱峡玉矿遗址未见到马厂和四坝时期陶片。就整个敦煌地区来看,目前也尚未发现马厂时期遗存,四坝文化遗存数量也非常有限。而敦煌西土沟[10]以及与其相邻的瓜州潘家庄[11]都发现了西城驿文化遗存。考虑到河西走廊地区西城驿文化与齐家文化多有共存这一现象[12],结合旱峡玉矿有明确的西城驿文化遗存这一事实,我们倾向于将旱峡玉矿遗址齐家陶片的年代定在西城驿文化时期。由此,通过层位关系和器物类型分析,旱峡玉矿遗址可以分为两大期,一期为西城驿/齐家文化时期,二期为骟马文化时期,二期又可划分为以F2晚期、F3、F4为代表的早段和以F1为代表的晚段。

通过对敦煌旱峡玉矿遗址不同时期遗迹采集土样进行浮选,未发现一年生碳化农作物或植物的种子,我们遂选择木炭样品进行测年。F5、F6、F2早、中期、K1、K3等的7个年代经过拟合,年代主要集中在2130—1782 Cal BC ,14C年代频率总和曲线显示主要集中于2100—1750 Cal BC(图6)。14C年代结果与早期遗迹单位出土陶器判断的年代相比,显得略为偏早。14C测年研究显示木炭测年结果较骨骼骨胶原和一年生植物测年结果一般偏早100—200年[13],敦煌旱峡玉矿早期遗存7个年代全部为碳屑测年,“老木效应”导致旱峡玉矿早期遗存年代偏早。旱峡玉矿遗址最早开采时代目前可确定为西城驿/齐家文化时期,结合西城驿文化已有年代认识,年代可推定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

F2三期14C测年,其年代矫正为781—511 Cal BC(图6)。北京大学对火烧沟骟马文化遗存采集11人骨和动物骨骼样品进行系统测年{1},测年结果经矫正拟合结果为790—410 Cal BC,14C年代综合频率曲线显示主要集中于800—400 Cal BC。河西走廊冶金遗址调查项目对兔葫芦遗址采集6个碳屑样品进行测年,测年结果经矫正拟合,其年代范围在1000—800 Cal BC{2}。旱峡玉矿骟马文化早段出土陶片与火烧沟遗址骟马文化陶片形制一致,少见兔葫芦遗址典型夹粗砂鋬耳灰陶器,旱峡玉矿骟马早段遗存年代与骟马遗址年代应该更为接近。综合目前所测早期骟马文化年代[14],以及旱峡玉矿遗址F2三期测年结果,可以推定以旱峡玉矿遗址为代表的骟马文化早段遗存年代在公元前800—公元前400年。

F1 14C测年,其校正年代结果为361—203 Cal BC(图6)。F1出土的夹粗砂红褐陶片与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出土B类夹砂陶片一致,推断F1应该与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的年代接近。综合骟马文化晚期旱峡玉矿骟馬文化晚段遗存F1年代结果和遗存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年代结果,可以推定旱峡玉矿骟马文化晚段遗存年代应在公元前400—公元前100年。

由此我们可以重新认识旱峡玉矿遗址的分期,可将其划分为三期,一期为西城驿/齐家文化时期,年代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二期为骟马文化早段,年代为公元前800—公元前400年;三期为骟马文化晚段,年代为公元前400—公元前100年。

三 河西走廊透闪石玉的开采年代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径保尔草场玉矿、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均为由防御区、采矿区、选料区等组成的采玉聚落址,直观的证实了早期采玉活动,遗址的年代也即为玉矿开采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400年、公元前400—公元前100年前后这三个大的时期。目前尚未发现四坝文化时期(公元前1700—公元前1300)的玉矿遗址,但是我们在多处四坝文化时期遗址中,发现了用玉的证据,如张掖西城驿遗址三期、海藏遗址下层、玉门火烧沟[15]、砂锅梁[16]等都出土有四坝文化时期玉器。

河西走廊新石器晚期——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较为发达,目前已确定的有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西城驿、四坝、骟马、沙井等,一般认为,马家窑、半山、马厂、西城驿、四坝文化一脉相承,文化传承有序[17],虽然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年代缺环[18],这一缺环近400年[19],但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从马家窑、半山、马厂到西城驿、四坝,再到骟马,文化间都体现出了或强或弱的关联。这种文化的传承或关联也很可能会在玉矿开采、玉器加工等技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上得以体现。所以,在确定四坝文化用玉事实的基础上,结合河西走廊地区考古学文化承袭关系,我们推断四坝文化应该继承了西城驿文化采玉用玉的传统,也进行着采玉活动。根据目前对四坝文化年代的认识[17][22],四坝文化采玉年代应在公元前1700—公元前1300年。

综上可知,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年间,河西走廊地区一直进行着透闪石玉的开采,采玉活动有着较强的延续性,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图6)。第一阶段,年代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主要为西城驿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直接证据即为旱峡玉矿遗址早期遗存,间接证据典型的有张掖西城驿遗址二期(西城驿/齐家)遗存、武威海藏遗址下层齐家/西城驿时期遗存等。西城驿遗址出土玉料种类多样,有透闪石、蛇纹石、石英质、绿松石等,就透闪石玉料的检测分析来看,并非来自于目前已经确定的马鬃山玉矿和敦煌旱峡玉矿[19]。海藏遗址出土的大量玉料中,部分为透闪石,目前尚未开展科学检测分析,但从目鉴来判断,海藏遗址透闪石玉料与径保尔、寒窑子、旱峡几处玉矿所见玉料有较大的差异,与西城驿遗址二期、三期所见透闪石玉料也有一定区别。这就意味着在河西走廊地区还存在着一批尚未发现的透闪石玉矿遗址,这也证实了在西城驿文化时期,河西走廊有着大规模的采玉活动。第二阶段,年代为公元前1700—公元前1300年,主要为四坝文化遗存,有一定齐家文化遗存。目前尚未发现采矿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典型的有西城驿遗址三期遗存(四坝/齐家),威海藏遗址下层齐家/四坝时期遗存等。洮河流域齐家文化可以晚至公元前1400BC前后[20][21],与四坝文化有一定的交流。该区域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玉器[22],其部分透闪石玉器可能来自于河西走廊[23]。这也从侧面进一步证实四坝文化时期进行着玉料开采。第三阶段,年代为公元前800—公元前400年,主要为骟马文化早期遗存,以旱峡玉矿二期遗存为代表。第四阶段,年代为公元前400—公元前100年前后,主要为骟马文化与中原汉文化遗存共存,以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旱峡玉矿遗址三期为代表。从目前所见的几处玉矿遗址来看,在汉以后的很长时期都没有进行过开采。寒窑子、径保尔玉矿几处斜井周边发现了青花瓷片,推测明清时期这些玉矿又进行过开采。目前尚未发现汉以后至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玉矿开采的证据。

四 余 论

就整个甘肃地区来看,自大地湾一期便有透闪石玉制品的发现,至齐家文化时期玉器使用达到高峰,各时期、各区域、各文化玉料的来源及其获取方式仍需今后仔细探讨。仅就河西走廊地区来看,我们不能排除有更早的采玉活动,但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至迟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一区域就已开始了透闪石玉料的大规模开采,延续近2000年,经历了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齐家文化——骟马文化早段——骟马文化晚段/战国西汉时期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勾勒了河西走廊早期透闪石玉料的开采历程。多位学者提出,陶寺、下靳、清凉寺、石卯等遗址一部分透闪石玉器玉料很可能来自于河西走廊[24][25][26]。玉料示踪分析显示,徐州狮子山汉墓等部分玉器玉料来自于敦煌和马鬃山玉矿{1}。系列考古证据表明,自开采伊始,河西走廊地区的透闪石玉料资源便已进入到中原及其周边区域,并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附记: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年代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年代学实验室和美国迈阿密Beta实验室测试,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和海藏遗址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年代学实验室测试。测年数据的校正采用IntCal13校正曲线, 用OxCal

v.4.3.2{2}红用“Summary Date”函数计算了这些年代的频率总和曲线。感谢兰州大学年代学实验室曹辉辉博士完成上述遗址年代的测试。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2011年发掘简报[J]. 文物,2012(8):38-44.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肃北县马鬃山玉矿遗址[J]. 考古,2015(7):3-14.

[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肃北县马鬃山玉矿遗址2012年发掘简报[J]. 考古,2016(1):40-53.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考古调查报告[J]. 考古与文物,2019(4):12-22.

[5]陈国科,等. 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遗址考古调查发掘主要收获[N]. 中国文物报,2018-07-27.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J]. 考古,2014(7):3-17.

[7]张雪莲,等. 张掖市西城驿遗址的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J]. 华夏考古,2015,114(4):40-47.

[8]Dong GH,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14C dating on charcoal and charred seeds from lat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sites in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s,NW China[J]. Radiocarbon,2014(56):157-163.

[9]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C]//苏秉琦. 考古学文化论集(三).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80-120.

[10]西北大学考古系,等. 甘肃敦煌西土沟遗址调查试掘简报[J]. 考古与文物,2004(3):3-7.

[11]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等. 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调查试掘[J]. 文物,2003(1):65-72.

[12]陈国科.西城驿——齐家冶金共同体——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人群及相关问题初探[J]. 考古与文物, 2017(5):37-44.

[13]Yang YS,et al. Refined chronology of prehistoric culture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re-evaluating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 in the Hexi Corridor,northwest China[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2019(10):1578-1590.

[14]楊谊时. 河西走廊史前生业模式转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15]古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2-58.

[1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315.

[17]陈国科. 西城驿——齐家冶金共同体——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人群及相关问题初探[J]. 考古与文物,2017 (5):37-44.

[18]李水城. 公元前一千纪的河西走廊[C]\\《宿白先生八秩华诞记念文集》编辑委员会. 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上).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63-75.

[19]Yang YS,et al. Refined chronology of prehistoric culture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re-evaluating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 in the Hexi Corridor,northwest China[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2019,(10):1578-1590.

[20]Brunson K,et al. Zooarchaeology,ancient mt DNA,and radiocarbon dating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the emergence of domestic cattle and caprines in the Tao River Valley of Gansu Province,nor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ence: Reports[J]. 2020(31):102262:Ma MM,et al. Dietary shift after 3600cal yrBP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orthwestern China:Evidence from stable isotope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J]. 2016(145):57-70.

[21]陈建立,等. 甘肃临潭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铁器与中国冶铁技术起源[J]. 文物,2012(8):45-53.

[22]北京艺术博物馆,等.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M].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

[23]丁哲. 甘肃闪石玉与“玉石之路”[J]. 大众考古,2017 (2):46-56.

[24]徐琳. 中国古代玉料来源的多元一体化进程[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2):94-107.

[25]何驽. 华西系玉器背景下的陶寺文化玉石礼器研究[J]. 南方文物,2018(2):36:50.

[26]叶舒宪. 齐家文化玉器与西部玉矿资源区——第四次玉帛之路考察报告[J]. 百色学院学报,2015(03):7-18.

{1} 该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张瑶的硕士学位论文。

{2} 该组数据由北京大学年代学实验室测得,目前尚未正式发表。

{1} 为追踪敦煌、马鬃山玉矿玉料去向,中山大学对东亚的透闪石玉矿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分析,已建立了透闪石玉的化学成分数据库。且探究出多种透闪石玉产地判别方案,并成功应用于部分古玉的玉料溯源,为示踪敦煌、马鬃山玉料的去向提供了技术支撑.

{2} Bronk Ramsey C. OxCal version 4.3.2 https://c14.arch.ox.ac.uk/oxcal.html,2017.

收稿日期:2020-09-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3041;416730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金(16JJD780010);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甘肃省省级科研课题(GWJ201826);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开放课题“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考古学研究及其价值揭示(GDW20211ZD01)”

作者简介:陈国科(1980-  ),男,甘肃省静宁县人,博士,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冶金考古、丝绸之路考古。

杨谊时(1987-  ),男,甘肃省民乐县人,博士,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环境考古、丝绸之路考古。

猜你喜欢

透闪石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风
透闪石玉成矿研究现状与展望
临武透闪石玉原石质量等级划分体系初探
在河西走廊聆听
环保型卫生陶瓷的制备研究
临武透闪石质玉分类与品质分级研究
殷墟透闪石和蛇纹石玉器自然白化现象研究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软玉的化学成分对质量的影响初探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