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互联网+”打造农村小规模学校思品高效课堂

2021-12-21朱生祯

学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互联网

朱生祯

摘 要:“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中的渗透具有较大的优势——学生可以近距离清晰地观看视频;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把作业或者观点呈现在大屏幕上,通过微信群或者钉钉群回复每一个学习情况、疑难解答等。依托“互联网+”让农村小规模学校思品课堂引入含活力、明理求深刻、印证重现实、导行显能力、拓展有活力。依托“互联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思品课堂能够熠熠生辉,学校德育能够驶入摇曳生姿的“快车道”。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小规模学校;思品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2-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2.039

农村小规模学校人数少、规模小,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所谓的“大制作”“大场面”“大活动”等可能与这样的学校无缘,但小有小的好处,比如“一对一”辅导的机会增加,小规模学校的思品课堂同样可以依托“互联网+”为其助力,使之高效、厚重而又摇曳生姿。无论是课堂引入,还是明理导行;无论是现实印证,还是拓展延伸均可以活用、巧用“互联网+”平台或技术,构建高效、多彩的课堂新模式,真正发挥“互联网+”增量、合力、叠加的作用。

一、依托“互联网+”,引入含活力

农村思品课堂人数较少,没有一定的场面感和仪式感约束学生,可能会呈现一盘散沙的景象。尤其是课堂初始平铺直叙,可能无法唤醒学生;如果过分平淡,也无法激活学生兴趣。如果不通过一些妙法聚拢学生,就有可能形成比较低迷的氛围。于是,触发学生兴趣成了打造高效思品课堂的基本视点。新课伊始就能强烈聚拢学生,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汩汩而出,思品课堂无疑就成功了一半。唯有活泼的情境、立体的画面、动态的情节等才有可能大面积吸引学生。而这,离不开“互联网+”的高效依托。

例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播放“卧薪尝胆”的部分精彩镜头、司马迁遭受宫刑和钟南山“逆向而行”的动态情境,然后适时追问“这三个人的韧性强吗?对我们有何启示?”这样的引入富含活力,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曾有专家说:“通过第一扇门才能够有机会打开第二扇门[1]。”这里的“第一扇门”指兴趣或情绪之门。无疑上述“互联网+”情境就打开了学生的兴趣之门,学生自然就能主动、积极、愉悦地学习。教师应该善于依托“互联网+”,打开“第一扇门”,让引入变得有滋有味,课堂伊始就演绎一波又一波的精彩。唯美的画面、精彩的故事、舒缓的音乐、谜语、童谣、游戏、绘本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呈现出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课堂和学习的深处。

二、依托“互联网+”,明理求深刻

思品课并非仅仅是知识课堂,更是明理课堂——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明理比知识更重要,价值观比知识链更重要。道理并非直接说出来的,而是往往蕴含在故事或情境中,有时经过一番辗转、迂回后才能显现出来。打造深刻的明理课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德育的创新发展不可或缺,而这同样离不开“互联网+”的保驾护航:辅助学生明理的材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链接,帮助学生打造多样而立体的思维爬坡渠道;化“无形”为“有形”、化“晦涩”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蕴含的多重意蕴。

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的教学中,不妨运用“互联网+”技术呈现多个国家为寻找“MH370客机”消失的人员而积极努力的镜头。在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追问:“26个国家出动,第一个月耗资4400万美元,这一切划得来吗?假如你失联了最希望做什么?”

曾有专家说:“以一颗‘同理心看待孩子的问题[2]。”上述“假如你失联了最希望做什么”的追问,正是从同理心出发的,让学生从一个同等感受的角度深刻理解材料蕴含的深意。追问之后必然是讨论,农村小规模学校人数少,所以每一个学生的声音都应该被听到、被尊重。必要时可以把各方观点呈现在大屏幕上,让辩论、开悟、对比活动进一步深入下去,真正厘清知识内在的机理和多重意蕴。也可以把多种观点竖排在大屏幕上,便于学生纵横观看,多方推敲,达到深刻理解、内化的目的。

三、依托“互联网+”,印证重现实

道德观点的生成固然重要,但印证之于现实更加重要。理解了更要做到,洞悉了更要实践,“做”永远比“说”更有意义。课堂中的观点如果印证于自己会怎么样?现实中能否真的做到?从理论到印证中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思品课不可回避的问题,都应该是立足于课堂但作用于现实的策略。教师应该运用好这些策略,帮助学生在更现实的层面上获得精神力量。从另一个层面说,思品课并非仅仅沉浸在文本概念的明晰中,也应该实现从理论到印证的华丽转身。这种“转身”同样需要“互联网+”的合力和增力,因为印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通过“互联网+”多角度为理论与现实的印证搭建坚固的桥梁,这是打造高效思品课堂的基本方法之一。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发现自己”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引领学生给自己画“自画像”,但不要署名,然后随机抽出一张画像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猜猜是谁,最后公布自画像的真实主人,引领学生讨论:像他(她)本人吗?为什么自画和别人的评价不一样?从中学生可以意识到现实印证的另一番深意。

由于人數少,这样的印证和网络呈现可以触及每一个学生,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线上线下的对比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改变自己的后续力。小规模学校因为“互联网+”打开的印证场域越广阔,学生越能在印证中开阔自己。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经常借助“互联网+”印证自己、他人和社会,在印证中重构信念,播撒精神和道德的种子,获得长久的道德成长力量。

四、依托“互联网+”,导行显能力

所谓“明理导行”就是既要在“理”的理解上下功夫,更要在“行动”中见能力。理论清楚但能力低下是得不偿失的,当理论内化为能力,学生的成长才是踏踏实实的。学生头脑清晰,在现实实践中让素养高效落地才是思品课最大的魅力之一。同样学生的实践行动需要多媒体的助力,思品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依托“互联网+”,实现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解到实干、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这种“转换”越到位,学生越有行动的后劲,越能最接地气的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行为导向型”活动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设计的。教师应该把这个栏目与“互联网+”技术糅合起来,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助力。

比如七年级“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结束后,引领学生就自己遇到的挫折中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改变和不能改变的因素等列一张表,上传到钉钉群等自媒体,让大家监督自己改变了哪些、进步了没有,通过追踪、晒图、前后对比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提高能力。

依托网络,在追踪、对比和提升中,教师不妨充当学生心灵的“调弦师[3]”:退步时稍微提携、迷茫时尽力点醒、气馁时加大鼓励,让学生的成长触目可见,让正能量充盈在更宽广的时空内。学生学习或品性成长中的进步、实实在在的行动、令人感动的瞬间等都可以拍成照片,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线上、线下互相辉映,课内、课外有效衔接,真正实现道德生成和行动落实上的双丰收。

五、依托“互联网+”,拓展有活力

德性的丰富永无止境,生命的丰盈一直持续。高效的思品课堂不是下课铃响就戛然而止,而是延伸到课外、家中、互联网上等更宽广的视域内。后续的正向拓展多了,教育就能成为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常态的系统工程。课堂上研习过的某段话课后可以继续回味;课堂上的思考题课后继续触发了更多后续活动;更多意蕴十足的实践活动课后才能进行“货真价实”的延伸。思品教师应该依托“互联网+”,借助“+”的无限可能性让拓展探究更有活力,让道德生成更有价值,让学生的成长延伸到后续的每分每秒中。

例如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生命可以永恒吗”时,课后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制作一个家族图谱,思考主支是什么?分支有哪些?某个长辈为什么突然断了传承?名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某个名字传承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课后可以把相关视频上传到家长群,因为人数少,教师可以“一对一”的回复而不会太累,如此小规模学校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成为思品课的亮点之一。因为“互联网+”课堂向着更丰富的方向延伸,更多意蕴十足的话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丰富和拓宽。丰富的不仅是活动本身,而是学生的内心、情感和道德;拓展的不仅是教学的边界,也是学生视域、认知的边界和精神的疆域,如此有活力的拓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强力护航。

新技术的支撑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思品课一定还有更多精彩,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化劣势为优势,化压力为动力,紧紧依托现有的农村资源,朝着信息化、精细化、内涵式的发展方向迈进,构建生机盎然的思品课新模式。沉浸在这种模式中的学生能够情理俱进、茁壮成长,得到多重滋养,依托“互联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思品课堂高效而厚重,学校德育焕发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吕慧艺.心灵沟通的两扇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7):1.

[2]   程曉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红蕾·教育文摘旬刊,2013(5):23.

[3]   徐志伟.育人,需调“心灵弦”[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6):1.

猜你喜欢

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互联网
农村小规模学校萎缩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农村小规模学校自主发展策略研究
简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与思考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