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北、闽西南中心城市辐射力的差异性分析
2021-12-21邱钰芬
邱钰芬
(龙岩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带动模式仍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为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国内在已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圈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核心地带。为了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共福建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对加快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进行了部署,推出了深化山海协作、推动城乡统筹的“福建方案”。区域协调发展方案对由福州、莆田、南平、宁德组成的闽东北一翼及由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组成的闽西南一翼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中心城市,福州、厦门的区域辐射力大小受人口规模、经济结构、地方政府活动、自然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经济带动能力存在差异性,原地域切割的独立发展模式需要向协调发展模式转变。因而研究福州、厦门的区域辐射能力有利于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创新机制、开放程度等方面寻求闽东北、闽西南的区域协同发展,有助于一体化经济发展政策在省内的有效实施。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差异性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福州、厦门两大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力指标体系,探寻促进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的策略。
1 文献回顾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分析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城市集聚效应理论认为从经济学原理角度分析,城市的规模效应直接导致了城市经济集聚现象的产生[1]。由于城市集聚的市场规模较大,城市内部可以发挥生产成本低、劳动力资源富足、资源共享等优势,推动经济增长[2]。但在区域中心城市带动研究方面,新地理经济学的学者更多地从首位度、市场潜力、断裂点理论、主成分分析、AHP法等方面进行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分析。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3]成为许多研究的研究基础,后期许多研究证实中心城市运用集聚效应产生的技术、资金、规模、信息、物流优势,通过涓流效应拉动外围城市经济增长[4-6]。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还关注于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分析,通过中心城市的要素分析,构建辐射力指标体系,揭示或对比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殷晓莉[7]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国内31个主要城市进行综合竞争力分析,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辐射能力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异性。
大多数学者认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资源集聚有利于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动能力受城市竞争力、内部空间割裂程度、市场潜能等因素影响。蔡之兵等[8]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北京、上海2个城市对京津冀区域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进行测试,发现上海对周边城市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而北京由于京津冀地区的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大,对周边区域却产生负向的空吸作用。Portnov[9]通过对欧洲4 700多个城市的样本实证检验得出中心规模城市经济增长与周边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城市集群程度越高,越无法拉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国内学术界也对区域政策进行了模型评估,探讨区域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研究集中于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振兴政策及中部崛起政策。研究表明通过政策支持,区域经济的差异性缩小,但亦出现政策短期性成效、部分生效甚至政策失效的情况。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过去国内外的研究以新地理经济学为主,通过地理差距、空间断裂点、双重差分分析、层次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区分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层次、指标分析其辐射效能。集中于超大经济规模的城市及成熟的经济划分区域。对闽东北、闽西南经济协同区的中心城市辐射及带动能力研究较少。由于闽东北、闽西南经济协同区划分有别于传统的闽南金三角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划分,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福州、厦门的综合辐射能力,分析不同领域的差异性原因,并提出区域带动的相关建议。
2 福州、厦门城市辐射力指标构建
2.1 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电力分配课题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提出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通过设定最终目标及层次划分,解决了决策过程中,由于多目标而难以量化的问题。在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时,将不同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尽可能减少由于性质不同导致因素之间比较的困难性。层次划分中目标层即最终所要研究的问题,准则层是目标层辐射力的若干表现方面。每一个目标层都是由若干准则层加以约束和表现的。
城市辐射力不仅受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社会状况等多方面影响,还受地方区域经济增长指标限制,因而缺乏统一的城市辐射力测算体系。层次分析法通过不同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的指标体系划分及一致阵检验确定权向量的方法,能够将城市辐射力进行量化计算,对城市的辐射力差异性进行比较。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计量由多个层次的子系统共同作用,从子系统的指标依存度考虑,本文选择经济、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对外开放这5个准则层来衡量福厦两市的辐射力,再从经济规模、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规模、产业质量、科技投入、教育、电讯、交通、利用外资、国际旅游等10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作为城市辐射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2018年福州和厦门区域辐射力水平进行分析,从而评估两市的综合辐射能力并进行差异性比较。
2.3 数据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在判断矩阵重要性标度时,设定标度值1~9及倒数值。1、3、5、7、9分别表示2个元素比较的重要性逐步增加,9表明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4、6、8则表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若元素i与元素j的重要性互为倒数,则标度值为倒数。
表1 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Tab.1 RI value of random consistency index
由于AHP法需要确定矩阵一致性检验的数据,即,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CR是一致性比率,n是成对比较因子个数,检验结果CI<0.1的情况,说明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参照以往文献运用专家评分的研究成果,采取对要素已经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指标层权重。分别确定准则层、领域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并计算出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见表2)。
表2 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urban radiation power
另外,由于主体分析的是闽东北、闽西南9县市的目前的辐射力情况,因而仅对2018年的数据进行横向比对,未采用面板数据进行纵向比较。研究福州、厦门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时,由于主体目的是对两大协同合作区的情况进行差异化分析,因而采用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区内县市数据,而非超大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数据处理,计算9县市的地区辐射力指标。
2.4 综合辐射力的计算
由于指标层25个要素的参数单位不同,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采用极大值标准化,Xij=Xij/(max Xij)(i=1,2,…,m;j=1,2,…,n),选择福建省9地市数据,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使结果落到[0,1]区间,并建立标准化数据表。不同城市的综合辐射力计算通过线性加权求和模型A=ΣWiXi(i=1,2,…,25),具体计算公式为:A=WD1X1+WD2X2+…+WD25X25,其中A表示城市辐射力,Xn(n=1,2…,25)为指标层的各个指标值,WDn(n=1,2,…,25)为各个指标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值。通过准则层B、领域C的比重值(Xn),计算指标层D对应的25个参数相对于目标层的比重(WDn)。将25个指标层的标准化数值乘以各自所占比重值得出分值(ΣWiXi)计算出不同城市的综合辐射力分值。
3 实证结果及讨论
3.1 综合辐射力评价
从25个指标值的加权计算结果比较,将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宁德、南平9个城市的原始数据进行极大值标准化处理,每个城市的综合力辐射得分(见表3)情况来看,闽东北、闽西南两大中心城市的分值最高。福州综合辐射力为0.915,厦门为0.824,福州市的分值略高于的原因在于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总量优势。厦门则在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外开放经济、二三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表3 2018年福建省各市县综合辐射力评价结果Tab.3 Evaluation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radiant power of cities and counties in Fujian Province in 2018
从两大协同区划分情况看,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四市(含平潭区)的综合得分为2.209,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五市的综合得分为3.038。闽西南五市的辐射优势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厦漳泉(分列2、3、4位)指标层数据基本都高于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的城市(除福州外),尤其是泉州,综合辐射力得分几近于厦门。其余的三明、龙岩两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力也高于闽东北的宁德和南平。从构成城市的单一综合辐射力和加总辐射力影响力来看,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均具备优势。
3.2 准则层指标实证结果分析
3.2.1 经济综合辐射力
从两个城市经济辐射力的综合得分来看,福州的经济辐射得分为0.395,厦门为0.331。总体来看,福州经济辐射力具有优势,福州是经济辐射得分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地域、人口优势。厦门的总面积约为福州的七分之一,人口约为福州的一半。[10]国内生产总值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远不及福州,但厦门市的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人均收入均超过福州(表4)。
表4 福州、厦门准则层辐射力评价结果Tab.4 Radiation force evaluation results of Fuzhou City and Xiamen City criteria layers
3.2.2 产业辐射力
从产业辐射力综合得分来看,福州为0.181,厦门为0.146,总体差距不大。从指标项目的标准化数值看,福州、厦门的二、三产业结构评分不相上下。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福州三大产业结构为5.6∶40.8∶53.6,厦门三大产业结构为0.4∶41.6∶58.0。厦门第一产业比重极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福州。但福州2018年的工业总产值是厦门的1.34倍,第三产业增加值是厦门的1.49倍(见表5),在产业体量上占据优势。
表5 福州、厦门指标层数据对比Tab.5 Comparison of index layer data between Fuzhou City and Xiamen City
3.2.3 创新辐射力
城市创新驱动力主体受地区科教文卫支出及高校发展状况影响。福州、厦门的创新辐射力综合得分分别为0.195和0.176,出现差距的主体原因在教育支出及高校数量。在科教领域,两个中心城市的科学事业费支出相当,但福州市教育支出及高校的数量、在校生人数均高于厦门,具有人才培养地的数量优势。但厦门的人力资源吸引力优于福州,不仅是省内的人口迁移的首选地,还吸引了最大量的省外人口。
3.2.4 基础设施辐射力
从交通、电讯的数据计算,福州的基础设施辐射力得分为0.099,厦门为0.071。由于人口基数大,2018年全年,福州客运总量约为厦门的2倍,邮电业务总量比厦门高出189.8亿元,互联网用户数比厦门多385万户。但值得注意的是,厦门的货运总量却比福州高7.10×106t(表5)。2019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13×108t,增幅远超福州。相比之下,厦门的航空运输、港口运输具有较大优势,而福州的电讯总量高于厦门。
3.2.5 对外开放辐射力
在对外开放辐射力方面,厦门对外开放辐射力综合得分为0.100,福州为0.044。2018年,厦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数量是福州的2.2倍,进出口总金额是福州的2.45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入境旅游者人数分别是福州的2.16和1.33倍(见表5)。从外资引进的结构分析,厦门第二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过半。总体上,厦门对外经济发展优势远超福州。
形成以上指标层差距的客观原因众多,主要原因在于两大城市的地域、人口规模差距过大。但在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区内的辐射能力却各占优势。厦门地域狭小,土地面积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是福州的七分之一,但经济密度高,地方财政有较强的“造血能力”,经济发展质量高。在闽西南协同区具有地域、产业聚集、交通一体化等优势,提升了厦门的经济辐射效能。对外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主要得益于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到利用境外资源、开展跨国经营、开拓新兴市场等,实现多维度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福州市的经济综合辐射值虽高于厦门,但产业集聚优势不足。相对于闽西南协同区,福州首位度优势过于明显,闽东北其余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差距较大,经济增长上可能过于依赖中心城市的规模优势带动[11]。另外,福州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量较少,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均不及厦门,对外资的市场吸引力相对不足。
4 结论与启示
城市经济辐射力不仅反映经济带动力高低,也反映了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12]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闽东北、闽西南9县市、25个经济指标计算各县市的经济辐射力。从计算结果看,福州的综合辐射力评价分值略高于厦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综合辐射力评价分值远高于闽东北协同区,尤其是厦漳泉地区。福州在经济综合辐射能力、产业辐射以及基础设施辐射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主体原因在于地域、人口的总量优势。厦门在经济发展质量、港口贸易以及对外开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建议两大中心城市根据辐射要素,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区域辐射能力。
(1)从产业结构优化入手,提升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结合闽东港口经济、鞋业制造、电子制造业优势,闽北生态、资源优势,打造闽东北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带动闽北绿色农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武夷品牌”“生态效应”,在发挥“绿水青山”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集聚闽东北区域的优质生产要素,实现产业集聚带动效应。厦门应重点发挥金融中心、创新中心、人才中心的优势,在产业转型中,努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产业发展基金”的协同创新系统,联合打造上中下游产业联系紧密、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共同建设产业集聚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通过创新平台搭建,适当转移制造基地,摆脱地域狭小带来的总量产出限制。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区域辐射力度。福州应发挥闽北已有的大交通优势,进一步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港口、湾区形成若干临港产业集聚区。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港,促进厦门本土航运企业和航空公司做大做强。以厦门为枢纽,拓展闽西南协同区区内海铁、海陆、海空等多式联运,打通东南沿海现代化物流通道,为拉动闽西南内部资源流通以及对外贸易提供物流基础。
(3)利用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打通国际贸易的通道。福州应开辟更多洲际货运包机航线;加快“一二三三”国际供应链管理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海外仓布局。推动金融创新改革,推出更多专属外贸融资产品,提升实际利用外资的效率。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入驻,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厦门应注重加大第三产业的开放程度,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加快高端服务领域开放及开拓新型利用外资方式,结合闽西南发展环境和产业结构特点,采取差异化引资,拓展对外投资发展空间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