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康养人才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三教”改革的研究
2021-12-21王海英
王海英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以及“互联网+健康”等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大众的健康消费结构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以及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社会对康养人才的数量、技能及职业素养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存在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现象,导致校企之间人才供需失衡,出现“院校学生就业难、企业人才聘用难”的尴尬局面[1]。如何提高康养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及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环节。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康养人才培养如何深化“三教”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康养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切入点,从“谁来教”“教什么”及“如何教”3个角度,深入探讨康养人才培养中“三教”改革的路径。
1 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校企协同“双元”育人起源于德国。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康养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道路上,多已不同程度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双元育人,但由于受政策、本土现状、理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2]。如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合作培养的内容大多仅限于学生到企业基地见习实习,聘请兼职教师授课等,并没有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实施多形式的深度合作。受目前合作方式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校企合作不能为企业带来近期、可观的效益,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合作质量。
2 “三教”改革现实困境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系列政策和社会需求导向下,高职院校康养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改革,并取得卓越成绩,其教育地位和培养质量越来越得到认可。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康养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师队伍方面,师资来源单一,理论强、技能弱;专兼职教师在校企之间的双向流动性较差;“双师型”教师短缺等。教材方面,存在职业特色不明显;编写人员主要是专职教师,结构单一,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实效性差,不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纳入其中,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实际岗位。教学方法方面,存在教学模式与岗位脱离,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求知欲和兴趣,从而影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3 高职院校康养人才校企协同“三教”改革的路径分析
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手段和方法,三者相互支撑、密不可分。从康养人才岗位需求及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实施“三教”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3.1 校企协同,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三教”改革整体系统中,教师是根本,是促进校企合作育人发展的基础保障,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效。第一,应校企协同,多渠道、多举措,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约束及通识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素养;结合专业特点,“请进来,走出去”,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国内外标杆学校访学以及到行业、企业一线进行研修锻炼,从而了解专业领域前沿动态转变,掌握与时俱进的岗位工作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发挥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第二,完善“校企互聘互兼”的师资团队合作机制。增强校企师资人员的混合度,实施行业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与职业院校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相互聘任、兼职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互流动,学习相互之间的新理念、新技能,从而开拓专业视野,共享工作成果和经验;根据团队专、兼职教师特点,教学中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高度协作,优势互补,营造精诚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避免教师角色和能力边缘化、局限化,实现在合作中教师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倍增的效应。第三,完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提高教师积极性,制定科学的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以专、兼职时长和工作成绩为导向,在单位的奖励、绩效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合理的认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2 校企协同,促进教材改革与创新
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呈现的载体和媒介,其内容是否丰富、新颖以及构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开发教材,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适用于高职康养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包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适用和引领创新作用的立体化、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而助推“三教”改革。教材建设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3.2.1 坚持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充分挖掘教学中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工作实践,以思政案例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职业精神、“爱伤护伤”人道主义理念等思政元素融入教材中,并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2.2 证书标准与教材对接,促进课证融通 充分研读最新发布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国家技能大赛以及1+X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标准或技能鉴定标准,将考核标准与教材内容充分衔接、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
3.2.3 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动态更新持续化 以岗位实际工作设置为依据构建教材内容,吸收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利用活页教材等形式对教材内容实时动态更新,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解决教材内容滞后于行业技术、岗位刚性需求的问题,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升级。
3.2.4 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互利共赢 学校教师与行业一线专家,联合职教联盟成员单位,遵循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以丰富先进的理论、实践资源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保障,围绕专业建设中形成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与案例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搭建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公共资源平台,开发和建设具有实用性、适用性、先进性、持续性的康养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岗位资源、培训资源及素材资源,满足线上教学、学生知识拓展以及企业员工学习、培训的需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校企共建共享、互利共赢,见图1。
图1 资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模式
3.3 校企协同,实施教法改革与创新
3.3.1 教学内容与过程岗位化 根据真实工作岗位设置,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一个模块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学生完成所有任务,即获得综合护理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任务的完成过程由任务评估到结果评价,完全按照岗位真实工作过程来实施,并且全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顺利适应岗位,见图2。
图2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五步递进、三线融合”教学模式
3.3.2 教学模式无缝化 依托专业拥有的高水平校内、外实践基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核心,遵循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四对接”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支撑,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做学结合”,真正实现学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与企业环环相扣、无缝对接,见图3。
图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四对接”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3.3.3 教学手段信息化、丰富化 依托云班课、智慧职教等网络学习平台,建成信息化、智能化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能够满足线上教学和学生知识拓展需求。鼓励教师使用蓝墨云班课、智慧职教等信息化教学软件,增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转变,在康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问题会应运而生。高职院校应建立合理的院校合作机制,以问题为导向,以“三教”改革为出发点,从不同维度切入,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践行策略,从而推动康养人才育人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