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021-12-21张世成

关键词:试验区产业结构辽宁

张世成,张 虹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1]这折射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在国际经济竞争激烈、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及国际经贸规则深刻变化的今天,如何在融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适应高度自由化和高标准的发展方向、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畅通双循环发展路径等方面,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作为改革开放 “试验田” 和扩大对外开放 “窗口” 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正与其遥相呼应,它既是在国际经济格局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提升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抓手,也是国际经贸规则重塑期的 “境内关外” 的创新探索,同时还是新时代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辽宁经济作为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大胆试、大胆闯及自主改,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以此优化营商环境来激发市场活力。与此同时,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以期适应更高标准和更加开放自由的经济环境。

二、文献述评

纵观自贸区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探讨,学者们大致形成两种观点。支持论者认为,自贸区作为高度自由开放的经济特区,能够有效实现跨国、跨区域的要素资源流动和聚集,破除贸易保护主义和壁垒,影响区位选择和产业分工[2][3]。而区位选择和分工则决定着本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和嵌入程度,影响产业升级[4]。自贸区的建设加速了本土企业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步伐,推动由产能到技术再到品牌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的实现。同时,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自贸区建设还会带来中间产品变化,影响本土中间产品生产能力,并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作用于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5][6]。赵亮从区内、区外、区际的三维视域阐述了自贸区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从驱动、中介、长期、溢出、倒逼及竞合效应的角度论证了自贸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7]。方云龙强调,自贸区设立是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要素[8]。邓慧慧、赵家羚等采用省际面板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论证,并指出由于存在外资利用率、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差异,自贸区设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9]。反对论者认为,自贸区建设会带来片区内外的收益差距,从而导致片区外资源向片区内聚集,产生回浪效应和虹吸效应,造成产业结构失衡,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10-12]。殷闽华、肖志明指出,自贸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存在着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土地面积有限、利用失衡等现象,导致自贸区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匹配度较低,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13]。郭晓合、叶修群还指出,自贸区对服务业部门带动存在着 “高强低弱” 的情况,造成服务业非高新技术部门发展和开放的滞后,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14]。

可见,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重要影响。但是,笔者通过文献梳理也发现,现有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全国层面,且产业结构升级也多从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角度单独进行衡量,缺少从综合角度来探讨特定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而辽宁作为提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急先锋,其自贸试验区建设势必是打响 “翻身仗” 的重要一环。基于此,本文利用辽宁2007—2019年14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展开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讨论,以期获得有价值的结论,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言献策。

三、理论机制分析

自贸试验区建设肩负着 “对外开放、对内改革” 的使命,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而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产业结构升级既是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赖路径。自贸试验区建设通过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可以为产业结构升级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质量管理高,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激励创新,从而在制度和技术协同演化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15]。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否得到有效的制度支持,是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而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 “示范区” 和 “先行区” ,肩负着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使命[16]。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对接国际经贸高标准的基础上,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模式创新、投资贸易自由化及金融创新,逐步实现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为满足企业和市场发展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制度供给和支持。

从制度创新的集成性来看,自贸试验区秉承着 “堵不如疏、疏不如通” 的理念,通过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打造全链条优质制度供给,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一是自贸试验区不断推进商事制度集成化改革,简化事前审批程序,通过统一管理、线上线下场景普惠、多证合一、同城通办及规范审批运行程序等途径进行简政放权,引导政府部门向综合管理的服务型转变,加速企业项目的审批速度,缩短审批周期,降低审批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自贸试验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水平进行跟踪和披露,建立信息共享和平台监管机制,确保经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遵纪守法,提升制度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激发企业生产发展的活力及内生动力。

从制度创新的国际性来看,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贸易高标准,通过规则确定、修正和创新,不断将前沿理念、先进模式及有效法规融入原有的制度体系,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资源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便利化及国际化:一是自贸试验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针对外商投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匹配,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17];二是自贸试验区鼓励金融开放创新,通过推广跨境投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和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协调区内开放和区外改革,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两岸合作深化、融资平台国际化及跨境资金融通便利化,促使金融开放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从制度创新的示范性来看,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活力,为企业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并通过自贸试验区试点城市制度红利的外溢,将自贸试验区的各项经验向其他城市推广和复制,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自贸试验区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化解企业融资痛点问题,激发企业生产经营活力,并借助 “金融+” “互联网+” “保税+” 等政策优势,培育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物联网及融资租赁等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聚集。而新兴产业聚集又会促使人才、资本及技术在自贸试验区—母城—腹地的产业各部门间循环积累,通过循环积累叠加效应不断推动区内区外产业联动发展,从而实现多区叠加发展的效果。二是自贸试验区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打造产业优势,通过产业聚集、产业转移和技术成果转化,发挥结构互补型、技术协同型、企业带动型及品牌驱动型等产业的优势,利用产业集聚与区位优势的有机结合,打造先进的战略性和全局性产业链,构建新时代下产业链发展的新格局,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

为了能够准确检验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本文借鉴叶修群的研究成果,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有效估计[18]。具体基准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Indus为产业结构升级变量;FTZ为自贸区虚拟变量;Control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控制变量,包括政府支出水平、人力资本质量、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δ与γ分别为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为残差项。

(二)变量选取

1.核心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迈进的过程,是产业间各要素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演进,是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及绿色发展的最终表现,尤其是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把产业绿色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同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 “碳达峰” 和 “碳中和” 目标纳入 “十四五” 规划建议,再次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尝试从产业结构绿色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三个方面来构建本文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其中,产业结构绿色化(Indus_ev)采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Indus_ra)采用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Indus_up)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来衡量。考虑到这三个指标的发展差异,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进行权重赋值,并采用加权平均法对产业结构升级(Indus)总体水平进行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wev、wra和wup分别为产业结构绿色化、合理化及高级化的权重。

2.核心解释变量:自贸试验区(FTZ)

自贸试验区指标是虚拟变量。本文以国务院发布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时点为基准,将发布之前取值为0,发布当年及以后取值为1。2017年,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即相应片区所在的城市在2017年之前取值为0,2017年及以后取值为1。

3.控制变量

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主要有政府支出水平(Gov)、人力资本质量(Hum)、经济发展水平(Eco)、金融发展水平(Fin)和信息化水平(Inf)。具体为:以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占GDP的比来衡量政府支出水平,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的对数来衡量人力资本质量,以人均GDP的对数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以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占GDP的比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以邮电业务量的对数来衡量信息化水平。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研究样本是辽宁省14个城市2007—2019年的市级面板数据。文中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等。具体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检验

由表2列(1)可知,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会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它的经济逻辑在于: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会带来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双重激励,从而实现其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效应。一方面,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辽宁沿海地区的贸易开放,推动辽宁沿海地区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加速辽宁沿海地区要素流动的同时,优化贸易环境,不断吸引优质的人才、资本及技术等资源向辽宁沿海地区聚集,促进辽宁地区产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促使辽宁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会推动对内改革,通过 “放管服” 、金融开放等制度创新,引导辽宁地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在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和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及新业态聚集,充分发挥战略叠加优势,促进辽宁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断推动辽宁产业结构升级。

由表2列(2)可知,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会显著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化。它的经济逻辑在于:辽宁作为提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急先锋,其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还会促进服务业开放,从而为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化提供有效助力。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有利于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建设,鼓励智能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及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引导辽宁产业结构向轻污染产业倾斜,倒逼重污染产业转型,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化。同时,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还会加剧辽宁地区上游企业竞争,通过竞争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实现上游企业的工艺改善、设备更新及模仿创新,促使企业绿色发展。

表2 实证回归结果

由表2列(3)可知,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会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它的经济逻辑在于:一是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会引发产业集聚效应,并对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大连、沈阳、营口)周边地区或邻近城市产生 “虹吸效应” ,使得大量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相关要素向各片区流动,加剧了辽宁地区产业部门间的发展差异,引致辽宁地区产业结构失衡。同时,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相关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会产生 “回浪效应”[19],而这种 “回浪效应” 的存在,势必会对片区周边地区或邻近城市的原有产业结构形态产生冲击,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倒逼辽宁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产业中某些部门的优胜劣汰,导致某个行业或产业可能存在真空、空白或者虚弱地带,弱化相关产业部门间的协调性和关联性。二是重工业产业仍然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重工业产业存在着设备耗能大、更新慢、转型困难等问题,这导致其韧性相对较差,在应对冲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无力抵抗、无效抵抗或者放弃抵抗的情况,造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脱节,加剧产业结构失衡,弱化了辽宁地区相关产业部门间的协调性和关联性,不利于辽宁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

由表2列(4)可知,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会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它的经济逻辑在于:一是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会通过政策优惠变相降低高质量中间商品的进口成本,从而引致辽宁本土企业对高质量中间商品需求的增加。而高质量中间商品需求的增加,会对辽宁地区本土上游相关企业产生冲击,从而倒逼辽宁本土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引进及技术创新,促使辽宁本土上游企业不断向高质、高端、高效转型,进而有利于辽宁产业结构高级化。二是从需求市场来看,辽宁自贸试验区建立带来了产品的多样化,使辽宁地区下游企业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和丰富,有利于促使下游企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辽宁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是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引致的产业集聚效应,能够有助于辽宁地区产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促使辽宁产业结构由低端、低质、低级向高端、高质及高级攀升。同时,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还会通过辐射效应、模仿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互动循环积累效应[20],从而不断推动辽宁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迈进,实现辽宁产业结构高级化。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了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理论机制方面,从制度创新的集成性、国际性两个方面阐释了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实证检验方面,利用辽宁2007—2019年1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绿色化,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却存在反向抑制作用。

基于上述结论得到如下政策启示:一是明确辽宁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各片区应依托于自身的功能定位,结合重大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在统筹发展的同时完成特色化、差异化的制度创新试验任务,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成果。例如,大连片区应发挥其临港优势,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开放高地;沈阳片区应发挥其制造业优势,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营口片区应依托于其现代商贸物流优势,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二是建立各城市与各片区间的联动发展机制。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定位是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各城市和各片区的联动发展,这个联动不仅体现在政策联动上,通过在贸易、投资、金融及政府职能等方面的政策创新,为自贸试验区建设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保驾护航;还体现在各片区间的联动,通过各片区的优势互补、齐心协力、错位发展以及相辅相成,形成大连—沈阳—营口 “珠联璧合” 式的协同发展机制,为提升辽宁乃至东北竞争力竭尽全力;更体现在区内和区外的联动,通过区内创新区外推广复制,形成 “母城—腹地” 的循环积累模式,为提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试验区产业结构辽宁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辽宁之光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18个自贸试验区
辽宁舰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