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1-12-21齐星俞优莉李银丹郭文平
齐星,俞优莉,李银丹,郭文平*
(台州学院 a.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b.教务处,浙江 台州 318000)
1 研究背景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广大教师的时代使命。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1]。而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凸显不够,导致未能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自2014年以来,上海高校率先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发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2]。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研究课程思政的潮流。
2 文献来源与研究工具
2.1 文献来源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开展的时间不长,但将“课程思政”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发现,截至2020年年底,相关论文已达10591篇。这一方面反映出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也呈现出课程思政研究量大、面广、精品不多的局面。
CSSCI来源文献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水平文献的代表,能够更加集中地分析与课程思政主题相关的研究,也能更准确地反映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了更好地梳理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动态,本文将文献出处限定为CSSCI来源期刊,检索主题词为“课程思政”,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最终获得442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3]。通过知识图谱可以对特定主题的相关引文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而发现特定主题的研究热点、演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目前比较常用的知识图谱研究工具是国际著名的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陈超美教授多年来不断升级完善CiteSpace软件,并亲自撰写范文展示如何通过CiteSpace软件来介绍某一领域的知识结构、演变进程和重要文献[4]。以“CiteSpace”作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发现,与CiteSpace研究相关的论文有6590篇。因此,本文使用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
3 高校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发文量趋势分析
某一领域研究的活跃程度可以通过该主题年发文量分析得到。图1是课程思政研究年度发文量及发展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2006—2014年我国关于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数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了思政课对于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性。随后,全国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也因此急剧上升。从图中也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的研究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2016年之后课程思政研究热度急剧上升。
图1 课程思政研究年度发文量
3.2 研究机构情况
以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可以判断国内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机构的学术生产力。如图2所示,观察2006—2020年间研究课程思政的机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共发文9篇,以邱伟光、叶方兴等[5-8]学者的发文量为主,使华东师范大学整体发文量领先于其他机构;其次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发文8篇,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各发文7篇。从图2可以看出,这五个机构在课程思政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潜力。
图2 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发文量前三十排名
各研究机构的合作知识图谱可以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共现分析得到,如图3所示。从图3的机构合作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各研究机构几乎没有连线,显得很分散,从合作知识图谱的具体参数可以得到印证(节点数为162,连线数为41,连接密度仅为0.0031),可以看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还以独立开展研究为主,合作程度较低。而机构之间联系密切的主要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及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3 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3.3 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时间跨度为2006—2020年的文献中共同出现的词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其中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和主题词(Term),间隔1年,其他值默认,得到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主要有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协同育人等。从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显示出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研究趋势。
图4 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中心度和频次高的关键词代表研究热点,也就是某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图4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从关键词在不同年份出现频率也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关注热点的演进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演进变化
将课程思政的数据进行处理,切分年代为1年,剪切连线设置为路径探测算法,进而得到课程思政聚类图谱,如图5和图6所示,图谱中节点用圆表示关键词,圆越大,表示出现的频次越高。
从图5可以看出,国内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的连接密度为0.0111(节点304个,连线511条)。相对于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的松散分布,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连接紧密度已有较大的提升,说明研究者的关注点越来越聚集。
图5 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6 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聚类色块图谱
3.4 时间线演进分析
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演进时间线如图7所示,结合图1可以发现,我国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图7 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演进时间线图
(1)2000—2015年是课程思政研究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文献以思政教育研究为主,相关研究文献量为数不多,但数量在缓慢增长,主要关键词以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为主。
(2)2016—2020年是课程思政研究蓬勃发展期。受国家政策影响,课程思政研究发文量开始快速上升,新兴热点主题频出,例如立德树人、党史学习教育和人本主义等,其中立德树人、思政育人成为关注度较高的主题,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3.5 我国课程思政研究趋势变化
CiteSpace通过突变词探测技术(burst detection)来发现词频的变化趋势。运行Citation Burst功能,可以得到课程思政领域突变词变化,如图8所示。通过突变词出现的频次变化可以判断出课程思政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图8 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从图8可以看出,前10位的突变词为哲学社会科学、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思政课、高校、教书育人和思政教育。根据关键词突变可以发现,2006年课程思政的研究刚刚进入萌芽期,突变词较少,主要有哲学社会科学和实践教学,其中哲学社会科学虽然爆发强度不够,但是持续时间较长。在2010—2014年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突现成为前沿,但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研究生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重要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研究主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自2017年以后,协同育人、同向同行、三全育人成为突变词,说明高校育人研究的重心开始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大思政”协同育人的局面开始形成。
4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面临的挑战
结合以上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虽然高校课程思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还面临不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宏观方面,探讨课程思政价值与意义方面的内容较多,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指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强调要形成“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大格局[9];中央财经大学的胡树祥教授等探讨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当代意义,并指出课程思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10];燕山大学的王新华等探讨了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并指出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在于积极挖掘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三全育人格局[11]。微观方面,主要着眼于具体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如武汉音乐学院的黄茜等人把中华美育精神、集体意识、知行合一等思政元素融入音乐课程教学[12];南昌大学的彭睿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宗教学课程教学[13];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小力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洞悉万物的科学思维、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等融入大学物理的课程教学[14]。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其特色之处,通过课程思政来实现学生的价值塑造,不是一门或几门课就能完成的,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研究还有待加强。
(2)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与实施还缺乏可操作性。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更侧重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教学实施,而对于实施效果如何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江苏大学的陆道坤从课程思政评价的组织及运行方式、评价标准研制、评价方法三方面讨论了课程思政评论的设计与实施[15];华东师范大学的杜震宇等讨论了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16];河北北方学院的许耀元讨论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17]。这些有关课程思政评价的研究都比较宏观,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3)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研究还比较少。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手段。目前校内外课程思政在实践育人环节的载体设计、育人方法和内容方面仍缺少互联互融,导致对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树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职业适应性和工匠精神培树也欠缺。
5 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的建议
针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面临的挑战,提出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的建议如下:
(1)做好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工作。通过教育部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省市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创新适应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做好示范课程引领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2)做好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研究。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几门课就能完成学生的价值塑造的,所以应通过对特定专业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不同阶段的课程思政以阶梯性协同发展来实现。
(3)加强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校外课堂实践育人体系,把爱国主义、职业标准、法治意识、团队协作、工匠精神、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等思政元素融入实践育人的全过程,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及技能训练交互融合,实现校内外课堂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互联互融。
(4)做好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以“产出导向”的视角设计良好的评价体系来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以达到预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