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的真相及其写作的意义
——读罗伯特·洛威尔的《鱼网》

2021-12-21张富宝

星星·散文诗 2021年20期
关键词:鱼网罗伯特海豚

>>>张富宝

鱼 网

[美国]罗伯特·洛威尔

任何明净的东西使我们惊讶得目眩,

你的静默的远航和明亮的捕捞。

海豚放开了,去捉一闪而过的鱼……

说得太少,后来又太多。

诗人们青春死去,但韵律护住了他们的躯体;

原型的嗓子唱得走了调;

老演员念不出朋友们的作品,

只大声念着他自己,

天才低哼着,直到礼堂死寂。

这一行必须终结。

然而我的心高扬,我知道我欢快地过了一生,

把一张上了焦油的鱼网织了又拆。

等鱼吃完了,网就会挂在墙上,

像块字迹模糊的铜牌,钉在无未来的未来之上。

(王佐良 译)

作为美国“自白派”诗歌运动的开创者,伊丽莎白·毕晓普的密友,西尔维亚·普拉斯、安妮·塞克斯顿的老师,对诸如希尼、布罗茨基、沃尔科特、默温等这些大诗人都产生过影响的诗人,被誉为“美国最后一位声名卓著的公众诗人”“美国文学的核心代言人”(毕晓普),曾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等重要奖项……这些都充分表明罗伯特·洛威尔(1917-1978)在诗歌界与文学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汉语诗歌界,洛威尔的知名度与他受到的关注其实并不相配。以洛威尔作品的中文译介来看,对于很多读者甚或是诗人、研究者来说,洛威尔都是相对比较陌生的名字。1987年3月出版的《美国自白派诗选译》(赵琼、岛子译,漓江出版社),收入洛威尔、普拉斯、塞克斯顿、伯里曼四位“自白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其中收录洛威尔的诗20首。此后很长时间内,洛威尔的诗只是被零星地译介,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引入。近些年来,伴随着《生活研究——罗伯特·洛威尔诗选》(胡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臭鼬的时光——罗伯特·洛威尔文集》(程佳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等中文译本的相继出版,一个真实、丰富、全面的洛威尔,一个严重的躁郁症患者并与之持续抗争的洛威尔,一个技艺精湛、思想深沉、充满魅力的洛威尔,逐渐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

无疑,洛威尔是一个被公认为“晦涩”的诗人,无论是对于阅读、翻译还是研究者来说,都存在着不小的难度,但这不能够成为人们漠视他、遗忘他的理由。1959年出版的诗集《人生探索》(又译《生活研究》)可谓是洛威尔的转型之作,也是美国“自白派”诗歌的开创性作品,评论家斯坦利·库尼茨甚至称它“也许是继艾略特的《荒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现代诗”,它标志着洛威尔从“形式主义诗人”(作品深受T·S·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与新批评理论的影响,意象繁复、结构精致、形式严整、富于反讽、充满宗教象征和各种隐喻)转向“自白派诗人”(诗体自由、想象诡谲、专注于个人的内心经验与心理剖析、带有很强的自传性或自白性、语音模式偏向口语化、充满激情与叛逆精神)。对此,洛威尔自己也曾说:“我感到我的旧作隐藏了它们真正要表达的,很多时候涂上了一层僵硬的、不可穿透的外壳,风格似乎隐约、意象堆砌,像有意要为难读者。”让诗歌祛除“一层僵硬的、不可穿透的外壳”,走出深奥玄秘的“象牙塔”,从而与诗人自身的个性经历、自我心理与现实生活产生深刻的关联,是洛威尔一直努力的方向。

《鱼网》是诗人晚年成熟期的作品,收入诗集《海豚》(1973年),在洛威尔的作品中算是相对明朗清晰的一首诗,也是感性与理性、经验与情感、叙事与抒情处理得比较均衡的一首诗。通过“鱼网”这一核心意象的“编织”,作品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对写作的领悟与洞见。全诗以一种回溯性的视角和过来人的口吻去回顾、总结与呈现诗人的一生,不仅能触动读者的个人经验,而且能引向共鸣者更深的精神心理层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首诗具有某种“元诗”的意味,它可以视作是一首关于写作的诗。诗人织就“鱼网”,在命运的海水中捕捞,在希望与幻灭中沉浮,在欢悦与焦虑中纠结,“说得太少”抑或“说得太多”,“青春”抑或“衰老”,坚守抑或“终结”……对比希尼的《挖掘》一诗,多有异曲同工之妙。“鱼网”与“枪”,“捕捞”与“挖掘”,这些日常性的意象与日常生活行为,通过诗人的铺叙与提炼,最终成为了诗艺的隐喻。所不同的是,希尼更善于在日常化的、细节性的、平静的叙述中通向一个隐喻之境;而洛威尔则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在犹疑与困惑中,在剖析与凝视中逼近自我的真相,并赋予写作一种特别的意义。

“任何明净的东西使我们惊讶得目眩,/你的静默的远航和明亮的捕捞。”起句就是一种语重心长的告诫。诚然,任何过于明净或清晰的东西都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为我们带来认知的迷误,人生与诗歌,莫不如此。“捕鱼者”“诗人”也好,“老演员”“天才”也罢,终归要“沉寂”,但所幸的是,因为“你的静默的远航和明亮的捕捞”,让“我的心高扬”,让“我欢快地过了一生”。“海豚放开了,去捉一闪而过的鱼……”这里的“海豚”意象,与洛威尔《海豚》一诗中的“海豚”可以形成某种呼应,“我的海豚,你只是出其不意地为我指路,/仿佛被囚的手艺人拉辛”,亦是指向了写作行为本身,那些一闪而过的鱼就像一首首写就的诗。

“诗人们青春死去,但韵律护住了他们的躯体”(王佐良译本)。对比“诗人死于青春期,诗歌节奏挽救了他们”(郑亚洪译本),“诗人们年纪轻轻就死去,其节拍令它们不朽”(胡桑译本),这样的翻译堪称是神品,它既深得汉语的灵韵,又生动准确地表现出诗人的写作命运以及写作的终极意义。生命与青春是短暂而难以抗拒的,而诗歌却能赋予它不朽与永恒,在此意义上来说,诗才是诗人真正的守护者。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啊,诗人总有江郎才尽、年老力衰的一天,而能够战胜时间的,能使“声名自传于后”的,莫过于“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诗人帕斯说“诗是韵律的语言”,“一切形式和格律都为了渡过岁月与世纪的海洋,是人类记忆的方舟。艺术是形式的意志,因为它是持久性的意志。”鱼吃完了,鱼网挂在墙上,“像块字迹模糊的铜牌,钉在无未来的未来之上”,这也许正是一种“持久性的意志”,——它告别了先行者,还在召唤着后来者。

“这一行必须终结。”在生命的尽头,创造力趋向枯竭,虽然不无伤感与无奈,但写作与捕捞曾有的乐趣足以快慰平生。对洛威尔来说,生命和艺术是融为一体的,通过诗歌对深层自我与个体存在的剖析,诗人不再隐身于词语的“硬壳”后面,也不再堆砌隐晦的象征与纷繁的意象,而是直接诉诸情感的、生活的与当下的生命经验。

希尼说:“诗歌可以创造一个秩序,其忠实于外部现实的冲击、敏感于诗人生命的内部规律。一种我们终于可以朝着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储备的东西长大成熟的秩序。一种满足一切智力中的饥渴和情感中的求索的秩序。”我想,凭着洛威尔的“忠实”和“敏感”,他一定在他的诗中找到了这种“秩序”,正因为如此,他才步入了一个伟大诗人的行列。

猜你喜欢

鱼网罗伯特海豚
“欧元之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去世,享年88岁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海豚
海豚的自愈术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鱼网
我并不完美
Fishing Net鱼网
聪明的海豚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