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的展开、风景及确证
——张枣《为幸福而歌》评介

2021-12-21高周权

星星·散文诗 2021年20期
关键词:时钟光线风景

>>>高周权

为幸福而歌

张 枣

在别人的房间,在我们

生活的地下室,时钟沉醉

鸟儿金子一样吟唱

阳光织着,织着

一番锦绣绸面

在别人的房间,我们

深深凝望,哦,深深祝福

那不知属于谁的

哪个青春俊儿的

肖像,它在美妙的年龄

烛泪一样清亮

都同样被锁在这里

锁在我们欲吐的心里

像宁静被闲置在

我们生活的地下室

那遮盖我们上下身的丝绸

正为幸福而忘情歌唱

《为幸福而歌》是张枣写于1987年12月16日的一首诗歌,在同一天里,张枣还写下了《你认识的所有的人……》。后一首诗张枣注明了写作的地点——北京,这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为幸福而歌》是张枣归国逗留北京时写下的诗作。在这之前的一年多时间,张枣负笈德国游学,关于他在德国的生活境况,张枣在随笔、访谈及与好友柏桦的信中都有过细致的坦露。柏桦将其形容为“孤绝得令他欲疯的德国生活”(柏桦《张枣》),这段异域生活的精神状态潜在地构成了阅读此诗的一个参照。在这个参照下,我们不妨揣测,在12月16日这天或相近的日子里,张枣的内心经历了某种愉悦的情感体验,由此写下了这首呈现“语言之乐”(张枣评价华莱士·史蒂文斯语)的诗作。

对于人们念兹在兹的“幸福”,其本身是一个极具诱惑性,能量巨大的,能够不断激发诗语修辞活力的词语;同时,作为一种普遍的愿景或经验,为人们的生活制造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张枣作为一个具有哲学气质的诗人,对“幸福”的体验、思索自有独到之处,相比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如何“幸福”的问题,张枣更重视“幸福”的“现身”或“在场”状态。在与柏桦的通信中,张枣这样说过:“中国文人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把写作与个人的幸福连在一起,因此要么就去投机取巧,要么就碰得头破血流,这是十分原始的心理,谁相信人间有什么幸福可言,谁就是原始人,痛苦和不幸是我们的常调,幸福才是十分偶然的事情,什么时候把痛苦当成家常便饭,当成睡眠、起居一类的东西,那么一个人就算是有福了”。(柏桦《张枣》)这看似悲观的生活哲学却毫不留情暴露出人生实相,无论是在地的物质欲望抑或形而上的精神追寻,“幸福”总是以“缺席”在场,以“异态”现身,“幸福”是人生中偶然的事件、偶然的风景,《为幸福而歌》就是张枣人生行旅中的一次偶然的风景,张枣以魔法般的汉语修辞技艺,潇洒自如地发挥其“汉字之甜”,记录下了这场心灵风景。

这场幸福的心灵风景是如何展开、然后被定格的呢?诗歌开头透露了这一“幸福”体验的发生场所,是“在别人的房间,在我们/生活的地下室”。从物质或者法律属性来说,“别人的房间”和“地下室”,不是真正属于我们,但是,对“我们”来说,,这种物质属性的“幸福”并不重要,我们在“地下室”的感受“实在”才是最重要的,是真真切切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为了营造这个幸福的氛围,张枣娴熟地调动他的汉语修辞和语言镜头的剪辑天赋,“时钟沉醉/鸟儿金子一样吟唱/阳光织着,织着//一番锦绣绸面”。在日常生活中,沉醉与幸福往往同时在场,如“沉醉在幸福里”,但是这已成为一种日常的滥调套语,并不是诗歌的语言,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虚伪性”,在诗的语言中,只有用“时钟沉醉”这样的诗语表达才能祛魅日常语言的“虚伪”。“时钟沉醉”在整体上定格了即将要展开的风景的情态。接下来诗人转向对声音与光线的谛听和凝视,鸟儿的声音是“金子一样吟唱”,投射到地下室的缕缕光线犹如织着的锦绣绸面。需要提及的是,“丝绸”在张枣的诗歌中往往与美好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如“物质之影,人们吹拉弹唱/愉悦的列车编织丝绸”(张枣《入夜》),这里,张枣用绸面来比喻光线的动感与质地,连续使用两个“织着”动词,调动起意象的视觉和触觉(丝绸质地),使诗中的意象活起来,声音与光线的共时律动,使得此诗具有“影像诗”的效果。这个“影像”场景打开之后,“我们”开始出场,我们在做什么呢?我们在“深深凝望”“深深祝福”,我们说了什么祝福的话,诗歌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它不需要如同小说或戏剧那样展开。对于我们心照不宣的“祝福”,作者旁逸出这样一个诗意切面,“那不知属于谁的/哪个青春俊儿的//肖像,它在美妙的年龄/烛泪一样清亮/都同样被锁在这里”。对于我们心照不宣、欲吐还休的祝福,通过转换语言镜头和视线,把未说出的东西用一副“青春俊儿”的“肖像”作了巧妙的换喻,以“肖像”来定格“青春俊儿”,来比拟我们美好的不变的祝福,迂回地确证正在进行的“幸福”在场。“像宁静被闲置在/我们生活的地下室/那遮盖我们上下身的丝绸/正为幸福而忘情歌唱”,诗人影像诗学的镜头语言,又重新回到地下室,场景的转换,意象的重现,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精致圆形的结构。第一节的“时钟沉醉”对应着最后一节中地下室的“宁静”气氛,光线和丝绸再次出现;光线的律动与质地,正为我们此时此刻的“幸福”歌唱,而阳光的光线密度与律动的姿态,与诗歌第一节中“鸟儿金子一样吟唱”形成了完美的和声。

张枣作为一个纳博科夫笔下“魔术师”般的诗人,他的诗歌天分不仅仅体现在意象的经营和语言镜头的剪辑方面,在诗歌形式上也有匠心独到之处“在别人的房间,在我们/生活的地下室,时钟沉醉;阳光织着,织着//一番锦绣绸面/在别人的房间,我们//深深凝望,哦,深深祝福/那不知属于谁的/哪个青春俊儿的//肖像,它在美妙的年龄。”诗人在诗句中连续采用跨行、跨节的技巧,使诗歌的节奏呈现出紧密的连续性,情绪和语调上显现出欢快的气氛。同时,诗歌中画面的切换,譬喻的跳跃,轻盈的节奏感,与诗题“为幸福而歌”中的“歌”字形成了有意味的暗合,赋予了此诗独特的形式美感。

张枣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他的诗歌拒绝宏大的历史切面或时代风尚,如果要从张枣诗歌中寻找某种解读的密码,是很困难的。现实中的那个触机往往被置于张枣诗歌的汉语修辞魔方之后,张枣的诗歌更适合新批评式的封闭性阅读,在那种拒绝历史人事的诗歌话语背后,我们更能领略其在汉语诗歌修辞上的天分以及汉语修辞的可能性风景。如同《为幸福而歌》这首诗一样,诗人并不是让语言直面幸福本身,而是调动汉语的修辞功能,渐次显现幸福的前景、姿势和状态。我们彼此的“祝福”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确证了“幸福”的存在,作为读者,我们也与诗人的愉悦体验产生了的共情。

猜你喜欢

时钟光线风景
古代的时钟
“你看不见我”
这个时钟一根针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光线
有趣的时钟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时钟会开“花”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