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达成价值:“课程思政”视域下 马新观课程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1-12-21欧勤扬赖黎捷

新闻潮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课程思政

欧勤扬 赖黎捷

【摘 要】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实现由知识传授达成价值培塑,塑造青年传媒学子正确的价值观。文章结合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与马新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著名学者多尔的课程观,探索马新观课程育人的有效路径,以提升马新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马新观教育;课程育人;课程思政;价值达成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設指导纲要》,要求发挥各类课程育人功能,在课程教学中将“授业解惑”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下简称马新观)不仅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基。当青年传媒学子毕业进入新闻传媒行业,他们在高校接受的新闻价值观教育会对其新闻实践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在高校马新观课程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授上升到价值的塑造,进而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界必须思考的现实议题。本文从“课程思政”视域出发,结合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与马新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课程论学者小威廉·多尔的课程观,探索马新观课程育人由知识达成价值的有效路径,以提升马新观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一、知识与价值:“课程思政”对课程内涵的再认识

在教育学领域,课程的内涵或对课程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有变化,“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其全面推进是对课程丰富内涵的动态化、时代化、中国化把握。一般认为,课程主要涉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是教师确定传授给学生什么样的学科专业知识,斯宾塞的“课程即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经典定义之一。[1]“现代教育是专业化的分科之学,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知识、技能教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注重条块分割、专业划分、精细研究成为课程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2]这种课程特征在特别依赖媒介技术、注重技能教育的新闻传播学科中极为明显。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已经形成一整套基于学科范畴的专业化、技术化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大致分为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实务、新媒体传播运营等课程,其中,技术类、实务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

但是,课程“不存在所谓纯粹的知识技术,其背后都有鲜明的价值意蕴”[3],这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内容或课程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性建构,这种选择依据的是某种认识标准或价值标准;另一方面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中国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必须具备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属性,尤其是与政治定位、意识形态极具关联性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挖掘课程具有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资源,从只关注在课程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是什么”,转移到培养学生追问“意味着什么”“应该是什么”等价值问题的重心上。应该说,“课程思政”建设是对课程内涵的再认识,有效打破了以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二元对立,重塑了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正所谓:“大学课程不仅仅是追问其范围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人的价值之学。”[4]

二、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及马新观教学存在的误区

“课程思政”对课程内涵的再认识及强调课程发挥育人功能,这为新闻传播学界加强马新观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路径参考。但一段时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及马新观课程教学存在不少误区和问题。

(一)课程文化价值遭忽视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主要以强化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获得为中心,知识、技能本位论偏向严重。这使得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以实用性的知识为主要架构,而课程内容或知识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意义却容易被忽视,人才培养陷入困境。这一方面与新闻传播学是应用性学科相关,应用性学科比较重视对学生实用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育,这样可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各大传媒院系紧追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力开发各种技术性课程如“H5制作”“VR拍摄”“数据挖掘”等,在大学学分固定的前提下,思想理论课程不断被压缩,而这类课程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发挥的作用相对来说更大。张昆教授批评说:“当前的新闻教育界洋溢着一种盲目的技术崇拜热,流行着技能教育至上的趋势,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着新闻传播的业务流程设计……强调深入新闻传播的业务流程,但却忽视了学生精神、情感境界的提升,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塑造。”[5]新闻传播学又隶属于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色彩,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塑、认同教育不应该被忽视。

(二)课程内容脱离现实

在马新观教育中,特别是涉及理论课程教学中,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育”、马新观课程内容抽象枯燥脱离现实、教师授课方式死板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育人的实效性。这一方面由于老师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限,对教材、课程的内容转化不足,只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另一方面从学习主体性来看,学生对马新观教育的认知也存在偏差。一些学生认为马新观就是思政课,而且与专业课程学习、新闻实践距离太远,没有太多实际效用。

(三)课程作用未能彰显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力度还不够,缺乏将思政元素全面、系统地融入新闻传播专业的其他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中。可以说,以马新观为统领的育人理念还未有效指导教学教育实践,马新观教育教学体系也未全面、系统地建构,其基础性作用、价值塑造的作用未能彰显出来。

三、知识达成价值:马新观课程育人的路径

正如前述,知识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教学定位的依据;同时,课程知识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能够升华与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那么,如何在新闻传播教育及马新观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二元融合呢?课程论著名学者小威廉·多尔的“3S”课程观带来了课程教学方法论上的思考。多尔认为,课程教学由知识达成价值主要通过三重结构路径,科学性(Science)、叙事性(Story)与精神性(Spirit)。

(一)科学性:强调对课程知识进行科学性地阐发

课程内容是学科中的知识体系,包含对社会现实、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等做出解释的原理与认知,是青年大学生养成科学理性与思维的基础。因此,多尔认为,课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在于把课程知识、理论、原则等进行科学性地阐发,要尽量讲解清楚。新闻传播学隶属于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根本的思想指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6]具体到新闻传播教育中,就是要把马新观的科学性原理、原则等讲解清楚。马新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及与时俱进的特点,是一个逐步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既要讲清楚马新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又要结合实践,阐释它对现实具有科学的指导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产生与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实践工作、无产阶级运动等密不可分,比如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两大对立阶级状况为出发点,充分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法国及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精华,开创性地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此过程中,他们关注到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领域的压迫与统治,特别是资产阶级报刊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对立关系,进而提出“无产阶级党报思想”等。

同时,要更进一步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还体现在它提出了人类要彻底解放,但这种解放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环境与发展状况。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具体的解放,这一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化”的过程。这也要求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系统、科学地对马新观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进行阐发,特别是要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二)叙事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科学性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着重在于清晰地讲解与传授课程知识的原理与思维逻辑。但是如果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很容易让课程教学陷入概念化、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传授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影响育人效果。因此,多尔认为,要通过叙事性来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其一,叙事性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课程内容背后的故事想象力与社会文化,即要注重课程知识所具有的地域性、文化性特征。一般认为,知识并不是普适化的,也不是中立性、客观性的,而是特定地域、特定社会文化价值在教育教学中选择、组织与建构的结果。这就决定了知识的学习必定是具体化、情景化的。马新观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内容建构,进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巨大成就,在“正面宣传”“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等章节中,增添课程内容的故事性、文化性、情感性,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其二,叙事性要求课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杜绝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育”,增强马新观教育的生动性、亲和力。课程应该对传媒学子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专业问题予以回应,这种回应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场景化应用,更是通过知识来回答学生的现实困惑,用马新观的丰富内蕴彰显专业教学的温度与情怀,增进对马新观的认同。

其三,叙事性也要求注重课程中的经验参与和互动交流。在叙事性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课堂的组织和促进者,而学生是课程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多尔认为,“教师是内在于课程教学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7]。课程涉及课程内容、专业知识教与学的过程,这应该是一个互动、参与、讨论、接受和认可的动态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与自己共同探究,在教学与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跳脱出单纯的课程知识,推进到知识所蕴含的价值判断甚至对价值的追寻,这样才能实现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进而获得价值认同。

(三)精神性:实现课程价值的升华

多尔提出的“精神性”,指的是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反思、感悟、共情等意义建构的过程,获得对课程内容或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与文化意义的把握。多尔对“精神性”的关注,是对进入信息社会后“人的危机”的一种学术回应。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代社会的信息生产、交流与获取变得极为便捷,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信息过剩、碎片化知识泛滥的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知识似乎唾手可得,但人的思想力却逐渐萎缩。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在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过程中,偏向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批判精神的养成。雅斯贝尔斯也认为,“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8]。在某种意义上,“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引领”,意思就是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转向知识意义的探寻,关注社会问题,形塑批判精神,这与多尔提出的“精神性”内涵相一致。因此,在新闻传播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课程价值的升华,除了讲清楚课程理论或知识要点,讲好知识创造背后的故事以及知识所蕴含的精神性,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学会批判并提出解决方案,并将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联系起来。

(四)实践性:马新观教育的最终指向

高校进行马新观教育,如果仅停留在思想理论的阐发与知识意义的探寻,课程的“价值引领”并不能落到实效。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新观教育,只有将其运用于实践,让价值观在实践中定形,学生才会获得价值观的真正认同。因此,笔者认为,在多尔的科学性、叙事性、精神性之后,应该加上实践性,使得知识达成价值的路径得以形成闭环,这也符合新闻传播教育注重实务的学科特点。此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指出,在课程教学中,要将理论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这要求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从教学课堂走向实践课堂,通过新闻专业实践弥补抽象理论传授的不足;二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与批判精神,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联动。

四、结语

马新观是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思想指南,加强传媒学子马新观教育,要立足用好课程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马新观课程育人,要着力提升马新观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传媒学子通过科学性、叙事性、精神性三重结构路径以及在实践中的磨砺,最终掌握马新观的知识广度、增强对马新观的情感厚度以及践行马新观的力度,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家国情怀和坚定信念的“卓越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全.课程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5.

[2]高国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哲学审视[J].思想理论研究,2020(10):7.

[3]章忠民,李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64.

[4]丁義浩,王刚.“课程思政”引领教育回归“初心”和“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9-12-23.

[5]张昆.三思新闻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98-199.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7]小威廉·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73.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30.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课程思政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扎实推进课程育人研究
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