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板桥与范县旧知书札》民本思想之探析

2021-12-20张秀民吕国华葛海洋

理财·收藏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郑板桥县令百姓

张秀民 吕国华 葛海洋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郑板桥曾先后担任山东范县和潍县县令,政绩显赫,后客居扬州,卖画谋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难得糊涂”众人周知,其诗文、书法、绘画时称“三绝”。

郑板桥不仅诗文、书法、绘画在中国历史上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其为官期间也是尽职尽责,处处践行“以民为本”的思想宗旨。

《郑板桥与范县旧知书札》为清乾隆癸酉年(1753年)夏,郑板桥写与山东范县(范县现隶属河南濮阳)旧知的书札,行书,国家一级文物藏品。画心纵178厘米、横59.2厘米,重360克。郑板桥书法虽然放荡不羁,不拘成法,但这份书札却写得婉转从容,不急不厉,直抒真情。书信中以诚挚的言辞表达了对范县人民的赞扬和殷切关怀之情。范县是他“筮仕之初,发轫之始”,离任后“刻刻难忘者,惟在范县而已”。他认为范县民风淳厚,亲切包容,“布衣蔬食,草帽芒鞋,尽可终老”。该书扎同时也暗含了郑板桥“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书札内容如下:

弟虽改调潍县,归老江南,而刻刻难忘者,惟在范县而已。其俗朴,其风淳。布衣疏食,草帽芒鞋,尽可终老也。况弟又无子,死之日吵闹继嗣,不能收尸,言念及此,真有心酸气塞者。若得托迹他乡,与故乡宗族子侄相远,岂不安然末路乎?范县是筮仕之初,发轫之始。从事三人华灿、卓五儿、于保皆公忠,眷恋乃此三人,办家事,岂不可优游暮景乎哉!中秋后,或有上都之行,或有山左之役,皆为不定,会面之期当不远也!

癸酉夏六月,板桥居士弟郑燮顿首

蓝田老先生

非莪老长兄

并诸范宋孝廉,吴刘陈诸同好也。

下面笔者从政治、詩文两方面分析探讨郑板桥的民本思想。

一、政治。1742年春,郑板桥任范县县令,兼署朝城知县。出身穷苦的他对平民百姓十分同情和记挂。郑板桥在范县做县官期间,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以民为本”的群众路线政策,为当地人民办了大量好事。他不仅一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而且时时刻刻将群众的一切事情当成自己的事一样认真对待处理,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直到今日,在范县一带还流传着很多关于郑板桥清廉报国、爱民如子的历史轶闻和趣事。郑板桥任职范县县令不长时间,就了解到当地知县有一个成例,每年老百姓向县衙交纳租税的时候,每一斗粮食必须多交一升。郑板桥深知老百姓非常厌恶这一“成例”,于是他立刻下令把这些陈规陋习全部废除,还百姓以公平公正。另外,他还严苛要求,全部官吏不论职务高低购买老百姓的东西,都要按市场价付款,不准强行买卖,严禁以权压人、以权代法。这些措施减轻了范县老百姓的负担,给老百姓带来重大利益。

郑板桥做官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功名、敛财致富,而是想做一位“心系百姓”的清官,实现自己上报国家、下安庶民百姓的鲲鹏之志。郑板桥出身于社会底层,深知做一名清官的重要性,他多次告诫自己要“兢兢奉若穹苍意,莫待雷霆始认真”(郑燮《君臣》)。在他就任范县县令之前,就在《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诗中书写道:“莫以梁园留赋客,须教《七月》课豳民。”这也表达了郑板桥想要跟周朝的先祖公刘管理豳地一样,把范县建设成一个太平富足的“人间乐园”的民本思想。因此,在范县任职期间,郑板桥恪尽职守,努力做一名对朝廷忠心对人民有益的县令。郑板桥身为县令非常厌恶“喝道排衙”,常常青衣芒鞋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尤其是在洪涝灾害年,他更加“不遑居居”,时时刻刻牵挂当地百姓生命安危:“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墨竹图题诗》)每到夏季,黄河水位就暴涨,郑板桥常带领下属日夜巡查河堤,有时甚至和百姓共住草庵,固堤防患。《重修兴化县志》卷八《人物志·仕迹》曾对郑板桥知民爱民的为官功德进行了高度评价:“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厉者。”

以上史料充分表明郑板桥在范县任职期间,为官清正廉洁,以民为本,与范县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

可见,郑板桥在范县任职县令期间,执法严明,褒善贬恶,激励发展农业生产,处处严格践行“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短短几年内,就把范县治理打造成一片安生乐业的太平景象,受到范县黎民百姓的尊敬和拥护。

二、诗书。郑板桥任职范县知县近五年,与范县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写下了大量歌咏寄情范县、体恤民情的诗书。

赠范县旧胥

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

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年丰。

旧胥来索书,为作十纸,此其末幅也。感而赋诗,不觉出涕,罢官后当移家于范,约为兄弟婚姻。板桥郑燮。

这首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郑板桥对范县的浓厚真情,即使离开范县多年,仍然牵挂范县那方热土和百姓,依稀感受到范县百姓的音容笑貌,希望他们生活安宁富足,还幻想着“移家于范,约为兄弟婚姻”。

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说:“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此书信表达了对孤儿的怜悯之情。

他又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写道:“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深刻表述了郑板桥敬重农民、关注农民、同情劳苦群众的民本思想,流露出对农民的殷切关怀之情。

此外,郑板桥在山东范县任职期间写的叙事诗《范县诗》《二生诗》《登范县城东楼》《破屋》《渔家》等,分别对范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物产等,做了全面的介绍。这些诗对我们研究范县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这些诗句是郑板桥在深入民间,深入群众,切实了解群众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同时,这些诗句也充分表露了郑板桥深入人民,体察民情,以人为本的亲民思想。其蕴含的民本情怀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个封建社会的政府官员尚能如此爱民而又亲民,我们当今社会的官员更应做到心中有民、心中为民、以民为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郑板桥在范县的影响既深且久远,有关郑板桥勤政爱民的事迹至今仍在范县百姓中流传。为纪念这位政绩显赫以民为本的县令,范县建立了郑板桥纪念馆,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位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县令,同时也为现代官员树立了“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政治形象典范。

猜你喜欢

郑板桥县令百姓
牟恒责罚县令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不曾杀陈佗
郑板桥劝学
科考作弊奇招
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