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熔融金成水 铸就长铗锋铓寒
2021-12-20毛洪东王灵光
毛洪东 王灵光
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是一种以直刺为主,兼具砍削功能的兵器。从早期的青铜剑一直到现代的体育健身、艺术表演器具,剑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剑的材质也经历了青铜、铁、钢等几个阶段,其中以青铜剑最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本文就青铜剑的发展演变及其时代特征进行简单的介绍。
《释名·释兵》有云:“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在臂内也。”《说文解字》亦云:“剑,人所带兵也。”结合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青铜剑是一种随身携带的短兵器,主要用于近身防御搏杀。完备的青铜剑包括剑身、剑格和剑茎(柄)三部分,以秦剑为例介绍剑的各部分名称如下:剑身最前端为“锋”,中起为“脊”,脊两侧称为“从”,左右两从合称为“腊”,从的两边为“刃”。剑“茎”即剑柄,茎的外端为剑“首”。剑茎与剑身之间的护手为“格”(又可叫作“镡”或“卫”)(图1)。
青铜剑脱胎于原始社会的石匕,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剑,应该是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匕首式青铜短剑,这把青铜剑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距今约3500年,与中国历史上的早商时期大致相当。这把青铜短剑“剑身近似柳叶形,厚脊,双面刃,直柄,中间有两道凹槽,柄首略呈环状,剑格较窄、向下斜凸,柄部缠绕麻绳。通长25.4厘米,柄长10厘米,柄宽2厘米,格宽4.6厘米,脊厚0.7厘米。”(图2)通长25.4厘米,与我们日常使用的水果刀相当,只有在交战双方发生近身搏斗时,这种青铜短剑才能发挥作用,用途和杀伤力的局限性使得剑这种兵器在有商一代一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武器的发展受到军队作战方式的直接影响,并随着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断改进。西周至东周初期,战车盛行,古人常常以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史记·周本纪》在记叙武王伐商会盟的诸侯军队时着重指出“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孟子也曾经以“万乘之国、千乘之国”来代指大小诸侯国。以车战为核心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当时军队作战主要使用的是长兵器——戈,青铜剑这种只能在近身搏斗时起护身作用的短兵器,由于使用的机会较少,未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西周至东周初年这一时期剑的数量相对较少,且铸剑技术也没有较大的发展。另外,由于青铜本身具有硬而脆的性质,过长的剑极易折断,因此受到材质的制约,西周至东周初期的青铜剑普遍宽而短,长度也仍然只有二三十厘米。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铜剑(M2:35),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该青铜剑通长仅有24.3厘米,比内蒙古出土的早商青铜剑还短。其剑身如竹叶,有脊,饰夔纹和斜角雷纹状血槽,扁茎,无格,首、茎上遗留木片和缠绳的痕迹,出土时附有铜鞘罩(图3)。
进入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诸国征伐,礼乐崩坏,礼仪化的车战逐渐衰落,步兵逐渐兴起,剑作为步兵常用的近身格斗短兵器,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从而推动铸剑技术的不断进步。史书中常有君王请人铸剑的记载,《越绝书》中有楚王请干将和欧冶子铸剑的记载,二人合力铸造了龙渊、泰阿和工布三把绝世名剑。《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镆铘’。”《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赵晔,后世学者认为该书内容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一些情况。吴越等国地处江南地区水乡,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在中原地区可以纵横驰骋的战车并不适应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因此剑在吴越地区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著名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镆铘都是吴越人,中国古代传说的十大名剑中有七把出自欧冶子和干将之手,可见吴越地区铸剑水平远超中原诸国。
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图4)是吴越地区青铜剑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越王勾践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尾部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圆盘上铸有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黑色规则菱形暗格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文曰“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说明这是越王勾践自己佩带的宝剑。这把剑在出土时仍然寒光闪闪,毫无锈蚀,专家们为测试这把剑的锋利程度,曾经对这把剑做过试验,在试验中这把剑一下子划破了26张纸,比现在一些新制造出来的精钢刀剑还要锋利。另外,经过专家研究,越王勾践剑并不是简单的一次性铸造而成,而是经过两次铸造而成的复合剑。所谓复合剑,是指剑脊和剑刃分别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铜合金分两次浇铸而成的青铜剑。其中剑脊含锡量较低,韧性强,从而确保剑不易断折;剑刃含锡量较高,硬度高,使得剑刃不易磨损且坚硬锋利。正是由于这种铸造技术的应用,才造就了吴越宝剑的不朽传奇。
秦始皇能够横扫六国,北击匈奴,是因为他统率着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军,而这支军队也装备着代表着当时达到铸造巅峰工艺的青铜兵器。秦剑兼顾了青铜剑的硬度、长度与韧性,使青铜这一材料的优点在铸剑方面得到了完美展现,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秦俑坑出土的17把相对完整的秦青铜剑(图5),其中3把长度超过80厘米,剩余14把都超过90厘米,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青铜剑相比,秦剑的长度几乎达到当时工艺的极致。秦俑坑在发掘过程中,曾经有一把青铜剑因被倒伏的陶俑压住而弯曲了两千多年,在考古工作者去掉压覆的陶俑后,青铜剑马上反弹恢复了平直,可见秦剑韧性十足。专家也曾用刚刚出土的秦剑做过锋利度试验,用刚出土的秦剑在纸上轻轻一划,竟够一次性划透了19张纸,足见秦剑之锋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被尊称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先生经过仔细研究秦剑的形制,发现秦剑的剑身是阶段性的变化,这种铸造上的独特形式,使得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使得秦剑不必为增加长度而铸造得过宽,又保持一定的韧性,而且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以利于使用,使得秦剑的物理性能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地。
到西汉时期,随着冶铁业的兴盛和炼钢技术的发展,铁制武器的普遍应用,青铜剑彻底退出军队的装备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