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凉山》:互联网语境下扶贫影像的创新呈现
2021-12-20白新惠徐明
白新惠 徐明
【摘 要】纪录片作为时代变化的记录者与见证者,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利用影像画面对国家扶贫、百姓脱贫的伟大壮举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详细记录。日本导演竹内亮的《走近大凉山》以纪实的影像语言呈现了四川凉山彝族居民的脱贫故事,从“他者化”的视角展现出中国最真实的扶贫成就,生动诠释了脱贫攻坚精神,彰显出伟大的中国力量。
【关键词】脱贫攻坚;纪录影像;《走近大凉山》;中国力量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纪录片创作研究》(编号:2021XKT0044)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0年对中国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除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之外,这一年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复苏缓慢的状态,中国勇于迎接挑战,坚决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取得丰硕成果。在后疫情时期,关于体现中国脱贫攻坚成果的纪录片聚焦中国力量、展现大国担当,一系列作品都生动详细地记录了中国扶贫的深度与广度,如《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焦波、柴红芳,2020)、中央台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决战脱贫在今朝》(2020)、《走近大凉山》(竹内亮,2021)等。这些作品用纪实影像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扶贫故事,通过影像对比展现出中国偏远农村地区在扶贫政策下发生的巨大变迁。2021年4月28日日本导演竹内亮的扶贫题材纪录片《走近大凉山》正式在我国各大视频平台上映,从“他者化”的视角呈现出大凉山在扶贫政策下的新变化,以聚焦小人物、多维度视角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为我们展现出脱贫攻坚战略下真实的大凉山面貌,传递出中国力量,弘扬了中国精神,在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下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一、扶贫影像的个性化表达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众多影像作品采用格里尔逊模式——画面加解说,以宏大叙事为主,反映扶贫干部的感人事迹。而由日本导演竹内亮制作的扶贫纪录片《走近大凉山》,则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从“他者”视角呈现了中国的扶贫力度和扶贫成绩。
(一)聚焦小人物奋斗历程,讲述国人脱贫故事
以脱贫攻坚为背景的“扶贫题材纪录片核心价值是人,在宏大的扶贫主题下,此类型纪录片应将镜头转移到普通人身上,聚焦于某一贫困群众的生存状况”。[1]而农村扶贫题材纪录片大都局限于宏大叙事,以展现“高大全”的扶贫干部形象为主,缺少对小人物的观照,从而使得情感流失。竹内亮的这部小成本纪录片《走近大凉山》打破了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叙事模式,选用平民视角拓宽了对扶贫主题的表达视野,融入了衣、食、住、行和教育等更为多元的话题元素,将更多话语权赋予小人物,利用纪实的镜头语言通过小人物自己的诉说将脱贫路上的感人事迹讲述出来,真实而又客观。此片出镜的都是在国家扶贫政策下受惠的平民百姓以及奋勇加入脱贫攻坚征程的扶贫志愿者,如悬崖村山上卖水的70岁高龄的老奶奶、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俄木依伍、学生俄木与他父母、足球队的西班牙教练哈维、双河小学支教教师黄崎与徐亮等。以这些鲜活的“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的前进足迹,将大凉山的变迁与精神面貌变化以影像符号呈现于世。通过这些小人物的脱贫故事,多维度展示了大凉山彝族居民在扶贫路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映射出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为此片增添了更多的人文价值。
(二)“他者”对中国扶贫力量的见证
所谓“他者”实际上是“指主导性主体以外的一个不熟悉的对立面或否定因素,‘他者’包括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种族等主体对另一个作为独立主体的人、自然或社会现象的有意建构”。[2]《走近大凉山》这部扶贫纪录片与其他此类型纪录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演的全程出镜,像主持人一样在板块化叙事中进行串场,同时此片的语言也很多样化,有普通话、彝语和日语。日本导演竹内亮从“他者化”视角客观讲述了四川凉山彝族居民在脱贫攻坚战略下所产生的新变化,他以导游身份带领观众游览在凉山最深处。第一站是“悬崖村”,在这里导演亲身力行爬钢梯,将村民因地势造成的交通不便、出行的危险与不易表现出来。在这陡而险的钢梯上,导演让我们看到悬崖村的村民为了生活每天来回穿梭,扶贫工作人员带著移动银行上山为人民服务,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从第12分钟起,在导演的带领下进入第二站,来到了山下村民新的聚居地,通过镜头让我们感受到政府是在全方面进行扶贫,如设立了“贫困劳动力劳务品牌培训”、因地制宜创办了“刺绣培训班”等。在随俄木依伍回家的途中,通过镜头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一栋栋崭新的住宅楼,利用对比蒙太奇把城镇的楼房与山上的土房相比较,形成视觉冲击反差,更好地体现出中国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从第18分钟起进入第三站,在足球学校里,导演通过与足球教练哈维的交谈,了解到当地政府利用足球项目来帮助这里的孩子脱贫。大山的孩子在这宽广无比的足球场上幸福地奔跑,追逐着他们心中的梦想。随后利用相似镜头转场,展现出以往孩子在泥地上踢足球的场景,在导演与这群纯真善良、心怀感恩的孩子的交谈过程中让观众了解到孩子们想通过足球改变命运然后回报父母与学校,帮助这里更多的人。从第22分50秒起就进入了影片最重要的一站——布拖县双河小学,本片摄像师徐亮曾经支教一年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徐亮的邀请,竹内亮导演才决定重返凉山。竹内亮导演选择让自己出镜、以他的口吻和母语来讲述大凉山脱贫后的现状,这种形式使影片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吸引观众的关注。竹内亮导演作为日本人,由他来讲述中国扶贫故事,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关系,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二、扶贫影像的共情效应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脱贫题材也成为了影视作品创作的热点,涌现出了大批以扶贫为主题的纪录电影、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等,但大多数纪录片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导致影片流于表面,难以激起观众的共鸣感。纪录片要做到共情效应,创作者必须要有敏锐的心去发现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的点,捕捉到细腻动人的情节。《走近大凉山》这部时长仅仅50分钟的纪录片,之所以能在短时间产生巨大反响,是因为片中每个纪实镜头都令观众为之动容,从浓厚的乡土情、感人的人文情两方面激发出观众的共情共鸣。
(一)乡土情激发共鸣
农村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必须要通过某种方法将乡土文化融入其中,因为此类纪录片不单单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一个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唤回在外青年人才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大凉山连结起形形色色的彝族家庭与在外打拼的家人,导演将凉山中的民风民情以及原汁原味的乡愁韵味传递出来,从而唤起了漂泊在外游子的乡土情韵。观众在观看此片时产生对故乡的回望和凝视,透过影片看到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一股浓烈的乡愁感涌入心头,这种乡土精神的诉求在国人身上是一种共性的内在表达。
镜头激发乡土情感。此片中我们跟随导演竹内亮一起进山、上山和下山,途中我们目睹了宏伟壮观的凉山瀑布、重峦叠嶂的山脉与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在《走近大凉山》中导演利用航拍俯瞰将凉山乡村诗意化,将大峡谷的宏伟壮观、田间梯田的绿油丛生、凌晨五点多村庄的云雾缭绕一览无余展现出来,一副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缓缓展开,勾起了观众对乡土的记忆。在镜头景别的变化中也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情感,将画面从空镜转向主体时景别也从大景转化为小景,把彝族传统的民风民俗,如具有特色的彝族服饰、彝族火把节、彝语、美食、歌曲舞蹈等进行了全方位细腻化的记录,让熟悉的乡村民风扑面而来。
声音传递乡村意境。纪录片中声音元素富有艺术张力,同期声、解说词与音乐的使用,使得乡土文化更能深入人心。首先,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便是真实性,而最能够体现真实性的则是声音元素中的同期声,《走近大凉山》中的同期声就很好地营造出凉山乡村氛围。方言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标志,不会说汉语的俄木依伍、彝族口音相当重的孩子与村民们,他们一开口观众便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其次,纪录片不能够脱离解说词,解说词是对画面的补充,对抽象信息的阐释。此片解说词语言虽然是日语,但是并不影响观众从中获取关键信息,导演在少篇幅的解说词中对凉山的乡村文化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音乐在片中起到了抒情作用。50分钟的影片中音乐的使用并不多,在影片结尾处孩子们自弹自唱的歌声、片尾曲《火车》,轻松舒缓的音乐配以优美的乡村美景,此时的凉山便成了人人都向往的田园之地。导演通过纪实的影像画面与声音元素展现出这里的乡民对重建美好家园更多的殷切期盼,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凉山的魅力。
(二)人文情温暖人心
“纪录片创作者只有接地气,作品才有灵气,只有身体力行去感受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才能感受和传递他们情感与命运的悲欢离合”。[3]本片摄影师徐亮在片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曾在凉山支教一年,亲身体会到这里贫穷的生活与艰苦的生存条件,他为了改变当地孩子们的命运从而计划并拍摄出这部纪录片。导演竹内亮也曾在10年前因拍摄到访过大凉山,此片的导演与摄影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了实实在在感同身受的体验者。创作小团队通过交友的拍摄方式与被拍摄者建立起了信任,陌生感的消除使摄制组捕捉到最生动的场景、挖掘出了最感人的故事,使作品的感染力得到了提升。创作团队“深入生活发掘有思考、触及热点话题的现实题材,用平和的视角、温暖的情感、富于感染力的画面、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讲述了一段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4]
采用真实电影式的拍摄手法让观众看到大山深处的居民搬离大山、告别故土、住进楼房的故事,也以几个特写镜头将这里居民的精神风貌生动放大映入观众眼帘,彰显出凉山彝族居民团结一致、社会各界团体凝心聚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的生动场景。借助足球这一运动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西班牙教练,用足球项目帮助大凉山脱贫;在双河小学支教的黄崎老师以自身所学知识帮助凉山进行教育脱贫;知书达理、朴实无华的文古么次干对学校老师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情到深处自然浓,意到浓时怎忍舍”,她眼里泛起泪花,也让观众潸然泪下。七十高龄老奶奶的感恩之心同样打动了观众,在她身上看到了质朴与纯净;外界慈善机构为凉山的小孩子们捐赠的鞋子与衣服,使充满稚气、羞涩与童趣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影片的结尾处,几个有着音乐梦想的小女孩用老师送的尤克里里边弹边唱《知足》,別有一番意味的歌声在凉山深处回响,久久地萦绕在观众耳旁。创作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身体力行地融入到彝族居民的生活中,使得此片具有现实观照与人文关怀,成为扶贫题材纪录片中的一部佳作。
三、扶贫影像的创新传播
部分传统扶贫题材纪录片风格严肃,颇具宣传、说教之意,而《走近大凉山》以趣味性、参与式的拍摄方式,将大山深处的服饰文化、手工艺品、农产品及美食推送到观众的视野中,实现了对彝族特色产品品牌化的推广。
(一)聚焦视频平台,提升影响力
为了向观众展现出真实的四川凉山,帮助这里的彝族居民有更好的发展,导演选择通过线上播放的形式进行传播,与此片合作的视频平台有芒果TV、腾讯、哔哩哔哩、优酷和爱奇艺等等。仅上线两天,腾讯播放量已达31.6万次,并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四川凉山作为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在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下逐渐富裕起来,让观众更能真切感受到国之强盛。
(二)适应多元媒体,增强传播效果
“进入新媒体时代,脱贫攻坚系列纪录影像也需要在传播形式上谋求创新,积极探索更加契合当下融媒体趋势的表现形态,在传播形态的创新表达上有所突破和尝试,赋予影片新活力”。[5]此部影片除了在上述几个网络视频平台传播外,还通过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碎片化的传播,可以吸引观众的关注并转发、从而增强传播效果,让不同年龄、地域、职业的观众都看到了大凉山在脱贫攻坚战略下的新面貌、新气象的展现以及取得的新成就,看到了强大的中国力量,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之心。
四、扶贫影像中的美学特征
当下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纪录片形成了纪实美学、戏剧美学和技术美学相互交叉的繁复格局。在《走近大凉山》这部纪录片中,以纪实美学为主,技术美学为辅,二者的有机融合使得此片在视觉方面独具一格。
(一)纪实美学:强化农村图景
《走近大凉山》这部纪录片中最突出的一个美学特征便是纪实美学。纪实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以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为基础,一般来说它的特征便是强调跟踪拍摄、运用自然光、使用长镜头和同期声,[6]摄制组会尽最大可能还原现实生活,向受众展现出最真实的社会。在这部50分钟的片子中,镜头方面使用运动镜头较多,如片子一开头就使用了拉镜头,镜头缓缓从导演身上拉开,景别由小变大,一个别样的农村环境空间呈现在我们面前;导演在参观新的居民住宅区时镜头全程处于运动状态;天蒙蒙亮时导演跟随文古么次干去往田间时镜头也是处于跟踪拍摄,此片中的运动镜头基本上都处于摇摇晃晃的状态,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突出纪实质感。片中的固定镜头运用也恰到好处,在对彝族居民的传统服饰、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的展示上均使用小景别的固定镜头,间接起到助农扶贫的作用。《走近大凉山》重视纪录片的视听表现力,向我们呈现了一个诗意的栖息地。
(二)技术美学:强化视觉表现
随着受众审美需求的提高,再加之科技的大力发展,影视工作者将技术美学引入到纪录片创作中。新世紀以来,技术美学在央视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中运用较多,如《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等。一般来说,技术美学指的是运用一系列高端特种摄影手法进行拍摄,从而给受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目前有微距摄影、水下摄影、航拍、变速摄影等特种摄影手法,在竹内亮的《走近大凉山》这部扶贫纪录片中所运用到的特种摄影手法便是航拍技术。大凉山地处横断山脉核心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为能够将这里的地貌风光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必须借助航拍拍摄。导演因有恐高症,在进入悬崖村的中段时放弃爬钢梯,此处使用航拍将悬崖村山顶的居民居住情况展现出来,视觉方面具有很强的冲击感。为了更好地呈现大凉山的农村美景,在表现环境空间时使用航拍俯瞰,如对昭觉县、峡谷瀑布以及清晨烟雾笼罩的村庄的航拍,使得此片充满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感。在结尾部分随航拍镜头的运动,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缓缓展开,使绿意盎然的梯田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受众眼前,很直观地表现出大凉山在脱贫攻坚战略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结语
在脱贫攻坚时代命题下,扶贫纪录片《走近大凉山》通过聚焦小人物多维度呈现凉山脱贫成就,使扶贫助农策略深入人心,并以乡土情与人文情激起观众共鸣。导演竹内亮在尊重和反映真实生活的前提下,详实地纪录了彝族居民的脱贫过程与政府扶贫的力度,是一部反映主流价值、对接主流观众的影片。它将中国力量进行直观化的影像展示,体现出日渐凝聚、坚不可摧的中国发展、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注释:
[1]于海悦.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岳美娟.浅析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中的“他者化”表征与“主位”表达[J].西部广播电视,2018(01):123-124.
[3]韦庆林.当纪录片遇到脱贫攻坚——脱贫题材纪录片创作浅析[J].电视研究,2019(10):69-71.
[4]潘海琳.接地气才有灵气 俯下身才心贴心[J].新闻传播,2014(04):34-35.
[5]韦茹萍,牛光夏.脱贫攻坚背景下纪录影像的艺术表达[J].山东艺术,2021(02):8-11.
[6]张同道.新世纪中国纪录片的美学嬗变[J].当代电影,2020(07):30-34.
(作者:白新惠,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2020级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徐明,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