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
2021-12-20束秀芳梁梦琴
束秀芳 梁梦琴
【摘 要】社会快速发展促使教育理念更新迭代,“新文科”概念顺时而出。“新文科”建设以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交叉、交流、交融为基础,从源头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新文科”背景下,网络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适应学科发展,从而培养符合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是高校课程改革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力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更加优化。
【关键词】新文科;网络与新媒体;新闻传播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传播学(本科)课程体系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17jyxm1155)课题成果。
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等教育也在探索新方向。2018 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建设中明确提出“新文科”概念。2019 年 5 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正式启动后,“新文科”建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文科”旨在从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中最新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高人文素质和跨学科技术的新闻人才?网络与新媒体课程体系如何建构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做到既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又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些问题都是网络与新媒体这个新闻传播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不得不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提出,为我们优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新闻传播学科科学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融”与“跨”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介生态与媒介格局发生深远变化,网络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基础设施,其巨大的基底作用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统统囊括其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而设置的新兴专业。这是基于互联网思维,面对传播行业巨变,顺应数字信息时代与媒介融合发展所需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可以说,这个专业诞生的原初诉求就意味着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和“跨”。
资料显示,网络与新媒体相关专业最早于2000年开始探索设置,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其新闻传播院系下开设新媒体专业。2010 年教育部组织开展“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050307S) 申报工作,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前身。2012年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取消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特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050306T)并一直延续至今。
网络新媒体以自身的超时空传播、数字化技术以及超大信息负载能力等绝对优势,推动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发展。当前,我国媒体产业正处于扩大、整合阶段,其产业增长规模与技术革新都极大地增加了对于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培养新型媒体人才的摇篮,如何让人才培养更加契合行业发展,值得我们深思探究。“新文科”建设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大部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万物互联变革之下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必然路向。这一理念的提出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尤其是体现专业内功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主动对标“新文科”,查找差距、探索路径。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杂”与“乱”
(一)课程设置杂乱,缺乏内部逻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相较于其他传统的文科专业,应用性极强,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技能的培养都有很高要求。但从目前的专业建设实际来看,多数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仍延续传统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相关专业的开设方法,多是跨专业的课程拼接,不能体现网媒专业的融合性和创新性要求。笔者团队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调研方式发现有些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含有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等一些与专业相关程度不高甚至完全脱节的课程,占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核心科目的比例,极大地降低了“专业”属性。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新闻传播学的张力和活力。将技术、人文、社科、艺术、新媒体等课程内容杂糅在一起呈现给学生,其初衷是为体现“融”和“跨”,但如果课程体系缺乏渐进性和完整性,硬性地将“一锅端”内容塞给学生,很难将课程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课程体系设置如果缺乏逻辑性、完整性和渐进性,学生看似学识广泛,实则泛而不精、学而无用。
另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教育教学思维模式的创新。要把实现“文理结合”、“技术与社会能力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围绕这个根本逻辑逐步完善和修正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结构、实验设施等相互协调统一,体现人才培养科学“逻辑”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理论内容冗余,技术性课程缺失
随着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于专业化、高端化、技术化的传媒人才需求越來越强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专业,理应把握这一人才需求和缺口,培养适应行业需求、胜任专业诉求的融合型人才。
然而,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多数高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中,沿袭传统新闻学重史论轻技术的做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组成和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相差无几,传统新闻传播史论占据比例较大,技术性课程相对缺乏,培养出的学生不能体现专业优势,比如对新闻网页的制作、利用爬虫等软件搜寻文献等基本技能,课程体系中都未有涉及。这些专业核心技能的缺失,使得新闻传播的专业性门槛降低,消解职业认同感,不利于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目标模糊,核心竞争力缺乏
2018年“新文科”理念正式提出,文科专业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相较于传统文科单一人才的培养,“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网络与新媒體专业作为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科专业,应顺应改革趋势,改变与传统新闻传播学科“两门课,一张皮”的现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新闻传播学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雷同、课程重合率较高,使得这一新兴专业缺乏安身立命的硬核能力。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知识是网媒的重要支撑,却也成为网媒需要突破的藩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策略方面,并没有建立成熟且明确的培养模式,与传统新闻人才的培养仍存在较大重合面。“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提供思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在文理互融、文工互融、文文互融的学科融合思路下进一步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强化核心竞争力。
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一)乘“新文科”之势转换教育思路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山东威海作题为《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主题报告指出,要让工科加文科与“新媒体”专业交叉,全面适应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时代对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新文科”是相较于传统文科而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指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作为传统文科之一的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不仅仅要服务于媒介融合与技术革命的大趋势,还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建设,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中的新成员,更应全面理解和深入践行“新文科”,抓住专业自身的融合属性做好跨学科文章,将计算机科学、电子商务、人文社科等学科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体现这一专业的“专业性”和“前沿性”。
以安徽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为例,这一专业于2015年首次招生,第一轮的专业课程设置多以传统新闻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为主,在其后每一年度的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优化和精修专业课程,建构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验课程等板块在内的本科课程体系,在每一个课程板块中,体现“融合”和“跨学科”,既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其“新闻传播”的基础教育特色明显,又提升学生的专业特色,体现其“网媒”特质。迄今为止,安徽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稳步发展,位列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网络与新媒体类第16位,居于A层次。
(二)整“跨学科”优势促进课程优化
高等学校教育的开展需要借助于相对完善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安徽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是借助安徽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先进完善的教育教学实验设备较早地进行“跨学科”尝试。
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例如新闻采写需要照相机、摄像机、电脑等一系列仪器设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安徽省内一些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摄影课上的基础设备照相机大多无法人手一台,更多的是一个小组一台。设备不足导致学生实践操练次数减少,而专业相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贵重物品,课堂之外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和拥有较好基础设施的院校相比,学生之间的能力差距不断拉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安徽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办学之初,就依托于安徽大学国家级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利用实验中心的融媒体教学设备、音频、视频工作室开展实践教学。为了提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学生进入第三学年的专业学习强化阶段,带领学生集中外出采风,历练其实战能力。
同时,安徽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挥安徽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在专业建制之初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计算机专业、艺术设计专业调配师资,合理安排专业课程。近年来又不断引进师资、优化整合教师队伍,网媒专业的教师学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科”背景,更加注重教师本身知识谱系的“跨学科”化,拥有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不断增加。另外,新闻学院还专门成立安徽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实现网媒教育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结语
综上所述,传媒领域的深度融合成为业界新常态,既有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与智媒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不对等、不匹配的矛盾也愈发凸显。高校与传媒界亟需面对和解决融合型传播人才培养问题,乘“新文科”建设之势,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整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明晰专业培养目标,丰富学科内涵,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新型媒介传播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合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缘起、动态及其建设探究[J].新闻界,2015(04):62-66.
[2]匡文波.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特点[J].中国记者,2007(05):84-85.
[3]张梅贞.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媒体运营”方向人才需求调研与人才培养[J].新闻知识,2016(12):81-83.
[4]夏莉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新闻传播,2016(05):4-6.
[5]兴晨,刘雨.智媒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思考[J].新闻传播,2020(20):113-114.
[6]叶红梅.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基于134所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情况分析[J].东南传播,2017(02):98-99.
(作者:束秀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博士;梁梦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2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项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