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新闻”如何在新媒体上“软着陆”

2021-12-20何珂

新闻世界 2021年12期

何珂

【摘    要】融媒体时代,政务新闻宣传报道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党报的一线采编人员也要主动寻找新时代受众偏好的传播形式,善于用软新闻的“壳”包装硬新闻的“核”。本文以2021年1月至10月的《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例,剖析政务发布的“硬新闻”如何转化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软新闻”。同时,传统媒体在进行媒体融合时也要把握好尺度,在“画风”变化的基础上保持权威可信,进而实现讲好政务故事的目标。

【关键词】硬新闻;抢占首发;创新呈现

当下,新媒体改变了受众信息接受习惯,而媒体商业化运作产生的激烈市场竞争,也让受众地位日益凸显,倒逼着新闻生产的转型,特别是传统“硬新闻”在新媒体上的呈现方式必须及时作出改变。

党报的一线采编人员既要遵守新闻传播的规律,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改变传统报道模式化严重的现象,实现硬新闻的“崭新呈现”。《安徽日报》鼓励一线采编人员转变思维、创新表达,运用好互联网思维进行内容生产。从《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来看,今年以来,产出了不少爆款文章。在快节奏的当下,采编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做材料的“搬运工”,更要在时效上、内容上、文风上做出创新改变,努力打造让人眼前一亮、闻之一振、爱不释手的新媒体产品,更好地发挥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发稿速度:做足准备,抢占首发

“硬新闻”是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通常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这类新闻通常是党媒的主要报道内容,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然而新媒体时代,党媒记者的采编必须再提速。

时效性一直是新闻的一项重要特性,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递速度明显加快,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也变得更加苛刻。传统的纸媒时代,可能记者有一整天甚至更多的时间完成采访和写稿,只需在排版前将稿件交给编辑即可,随后静等第二天见报。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尤其是政务新闻,时效要求更高。特别是多家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重大的政务发布新闻,早推送一分钟和晚推送一分钟,可能会获得完全不同的传播效果。

以《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2021年5月28日发布的新闻稿件《刚刚,安徽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为例,这篇稿件基本陈述的就是一个受众关注的新闻点——安徽省乡村振兴局挂牌,但阅读量破5万,这个传播量的背后离不开时效性。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安徽省的乡村振兴局何时成立,是不少人关注的焦点。当天记者接到采访通知后,第一时间与新媒体编辑进行了沟通,下午3时左右安徽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几乎在挂牌宣布成立的同时将新闻发布出来。而此类新闻,一旦其他媒体抢了首发,很快一些网络上相关信息便会铺天盖地,这时候再发稿件,传播力必然受到影响。

那么,在分秒必争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如何实现快速度呢?

一方面,做足功课很重要。传统媒体有这方面的优势,记者的工作是按照条口分工的,比如,脱贫攻坚有专门的跑口记者,几年下来,对全省的脱贫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在得知即将成立乡村振兴局之时,就可以将近几年来安徽的脱贫攻坚成绩、此刻成立乡村振兴局的意义等信息提前准备好,这样在新闻发生时,只需第一时间将基本新闻事实填入,很快就能将稿件完成。另一方面,要随时做好写稿的准备,不能按照传统老思维,参加完会议回到报社再慢悠悠写稿,一边开会一边就要将新闻关键信息记录下来,争取会议结束,稿件就完成。开新闻发布会,不带电脑的记者不是个好记者。这句话可能有些片面,但是有其合理性。此外,还要与新媒体编辑做好沟通。“抢新闻”抢的不仅是记者的采访速度、写稿速度,还有后台的编辑速度,需要两者紧密配合。

二、新闻内容: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一些“硬新闻”对受众缺乏吸引力,主要是没有提取出新闻点,所呈现的信息无法“抓住”受众。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的“硬新闻”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吸引受众目光,提炼出“核心新闻事实点”至关重要,即要有一个或两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显著性信息,或者受众最关注的信息,让人一目了然。提取新闻点是新闻写作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不仅是标题中,新闻内文中也需要将用户最感兴趣的新闻点提取出来,并突出呈现。那么,如何突出重点呢?

突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2021年9月16日—19日,第十三届合肥农交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如果单单把这个会展举办的内容放在文章标题或者内容里,难免枯燥且较少人关注。《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拟定的标题是《打卡网红展会!超详细合肥农交会买买买指南又来了!》,文章开头没有简单介绍合肥农交会是什么、有什么领导参加,而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说,“东篱君在看了13年农交会后,最深體会就是‘好吃的农产品太多了’”“你需要这一份集13年之大成的合肥农交会购物指南”,将农交会“硬新闻”转化为“购物指南”这样与受众息息相关的软新闻,怎能不吸引眼球?

突出与受众所在区域的关系。新闻的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指新闻事实在地理上或心理上的距离与新闻关注程度的关系,距离近则新闻价值大,距离远则价值小。这点在新媒体传播上一样有效,人们自然而然地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如,2021年5月11日,《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文章《吹落安庆振风塔“塔尖”,这场狂风骤雨有多猛?》,这是一场突发新闻,也是受众关注的话题,是安徽人特别是安庆人关心的话题,在标题里突出信息重点——安庆振风塔“塔尖”被吹落,很“抓人”,让了解、关心振风塔的人都愿意点进去看看,突出了重点,达到了传播效果。

突出与某一部分人或特定人群的关系。比如,2021年3月17日推出的文章《全国最“辣”不是四川湖南,而是安徽这个地方》,标题引人入胜,内容更是直接说明“萧县被授予‘中国辣椒制种第一县’称号,‘辣度’堪称全国第一”,不少萧县人在这篇稿件的评论区内留下自己的感想;再看3月29日推出的《刚刚发布!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安排上了》,明显这是一则与“新市民”息息相关的稿件,能够迅速抓住特定人群的目光。

当然,新媒体稿件的内容,也可突出核心数据、最新信息、深度解读等等。比如,2021年6月7日推出的《安徽这个新纪录为何非比寻常?》,文章内突出了核心数据小麦单产,也突出了最新信息,介绍了小麦单产量破纪录以及破纪录的原因。

三、语言风格:更接地气,可读性强

新媒体上的“硬新闻”表达方式,必然与传统纸媒是不同的,必须学会用“文字技巧”让“严肃新闻”变得更接地气,增强可读性。

《安徽日报》在很多人眼中是严肃的党媒。然而,《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内的文章一改党媒给人们带来的刻板印象,变得十分“接地气”。在《打卡网红展会!超详细合肥农交会买买买指南又来了!》一文中,开头的语言就十分生动——“人间忽晚,山河已秋,有人忙着发朋友圈,我劝你赶紧贴秋膘”。结束语也很有意思——“时日如白驹过隙,更觉美食不可辜负,趁着牙口和胃尚好,赶紧大快朵颐吧!”这样的语言风格,可能在报纸上很难呈现,但是新媒体语境之下却可以。《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变换语态形式,硬话软说,使语言变得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和亲民性。

“硬新闻”在新媒体上的“软着陆”并非要求一味地使用网言网语,而是需要恰当地使用。这在2021年9月23日推出的爆款文章《为什么是皖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其实这篇文章是在为“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做预热,如果写不好可能就是一篇很“硬”的稿件,毕竟看到这样的主题,很多受众可能并不感兴趣。但是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十分用心,好像在面对面跟你娓娓道来皖北的故事,文章里用到了很多口语,甚至是方言,让人倍感亲切,比如,“他是俺老哥,得罪他就是得罪俺”“皖北有句土话,叫‘得(dei)劲’,这在阜阳一带读轻声,在宿州一带读三声,不管哪个声,都是形容很带劲、令人振奋”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让整个文章读起来十分有活力,好像在看小说,不知不觉被吸引。

此外,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因此,在新闻选择上,受众除了更愿意接受有趣有料的新闻,也更愿意接受简洁的新闻,这更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硬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谁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阅读你文章里冗长的大话空话,所以,在写稿过程中,记得简洁点、再简洁点。

四、软化新闻:把握尺度,正确引导

软化“硬新闻”有其必要性、合理性,但凡事过犹不及,找到适宜的边界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短视频等媒介影响下,新闻娱乐化愈发常见。从积极方面来看,它让新闻报道具有更强的可读性,赋予受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迎合了受众的趣味阅读需求。但值得关注的是,过度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很容易滑向“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过分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新闻失范境地。特别是党报“硬新闻”在新媒体上的“软表达”更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娱乐。

党报新媒体在强调“硬新闻”的“软化处理”过程中,不能忘了“责任为纲”,要热度更要尺度,公信力和权威性是党报新媒体的核心价值。今年10月9日,《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一年吃下1400多万吨,安徽人口粮如何保障?》,其实这篇稿件的主要内容来自秋粮收购新闻发布会,但角度和写作方式皆有創新,拎出数据,从受众关注的粮食保障入手,分析安徽人的口粮是如何保障的,同时传递了安徽粮食仓储量充足、地方粮食应急体系完善、地里粮食再获丰收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舆论导向,最后还倡导了“口粮不愁,但节约光荣”的观点,可以说这篇稿件很好地做到了以时事政治为话题中心,以弘扬主旋律为职责,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同时引领了社会良好风尚。

总之,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党媒的一线采编人员要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拥抱互联网、打造全媒体,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练出更多的“独门绝技”,让“硬新闻”能够更好地实现“软着陆”,进而不断扩大影响力、增强软实力。但也要守住底线、守住导向、守住安全,在这些前提下,最大化进行创新,记录好这个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安徽故事。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项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