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方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2021-12-20夏维军叶艳芳

新闻世界 2021年12期

夏维军 叶艳芳

【摘    要】地方媒体如何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发挥作用,是构建大传播格局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地方媒体的新闻实践,从把握自身定位、洞察时代背景、提高叙事能力等方面,分析地方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种路径。

【关键词】地方媒体;以人为本;中国故事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声音总体偏小偏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必须尽快扭转。[1]从我国对外传播战略来看,以机构媒体为主体、多方共建的大外宣格局尚不完备,各专所长、相互配合的“分进合击式”对外传播模式还有待完善。2021年9月23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公示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项的40件作品,全部由中央级和省部級媒体主创,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大外宣工作主要依靠中央级和省部级媒体完成,地方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中严重缺位。本文就全媒体时代地方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展开探讨。

地方媒体理应提高站位,将“讲好某地某市故事”的理念上升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高度,发挥离故事现场更近、更懂区域发展现实和人文特色内涵的优势,增强融身大外宣格局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打开传播视野,增强传播自信,提升传播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积极贡献力量。

一、地方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存在的短板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不够

“讲故事”对新闻媒体而言就是开展新闻报道的通俗说法,“讲好中国故事”在当下主要是指面向国际社会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地方媒体立足本土,讲故事目的主要在于呈现本地新闻人物、事件和风土人情,提高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但辐射区域不够广阔,传播效果仅限于在国内不同区域之间交流互鉴。可见,地方媒体提高站位,面向全球受众自觉“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明显欠缺,不少地方媒体工作者和基层宣传工作者提出 “讲好某地故事”、 “讲好某镇某村故事”的积极性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没有立足“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局观、整体观,不能深刻领悟“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外宣语境与本质含义,就客观上冲淡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不够

地方媒体的定位决定其在国际传播方面的自觉性不够,更关键的是一些地方媒体在讲故事的能力上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以我为主”的宣传味太浓,俯瞰式、全景式、概念式内容偏多,“人们纷纷表示”、“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等表述方式使报道对象千篇一律;二是在典型人物塑造方面仍然存在脸谱化、概念化、拔高化等现象,导致传播力受到影响;三是部分报道盲目跟风自媒体,对新闻价值不大的选题进行煽情化处理,传播“鸡汤”文,令受众感到乏味;四是受生产成本、人才及技术限制,有些重要题材没能做成精品,导致优质题材淹没在日常报道中,对本来可以现场采访、多角度采访、多层次挖掘的新闻题材浅尝辄止,编辑记者文字功底不足,缺乏新闻敏感,在讲故事时抓不住重点,导致很多优质题材都变成了平淡无奇、简单粗糙的作品,融媒体新闻产品匮乏,需要高投入的纪录片、数据新闻、H5、VR、AR等新形态的新闻产品较少。

二、地方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一)明辨“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向与标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以此为指引,讲好中国故事,至少有三个维度的方向与标准:

一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中国治理对解决全人类难题的积极意义;二是生动具体地讲述中国人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智慧等品格、向前向上向善的本质力量、以及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三是传递中华文明的厚重感、人情味和烟火气。

对于地方媒体而言,要勤于向国家级和省部级媒体学习,从这三个维度的方向与标准来“讲好中国故事”。以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作品《大山深处的公交车》为例,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选取一条公交线路,以此记录沿线百姓生活面貌的变化,让世界真切地看到了中国扶贫成就和背后的智慧与经验。作品反映中国农村脱贫奔小康的巨大变化,题材重大,却从百姓日常入手,以小见大,充分运用纪实手法,生活气息浓郁,真切感人,为受众徐徐展开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美好画卷。故事既反映了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巨大成就,生动塑造了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中国人形象,又展现了风俗画式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图景,具备上述三个维度的方向与标准。

(二)吃透时代背景,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策划能力

好的中国故事是时代长河奔涌所激起的浪花,如果缺乏对时代全面深刻的认知,新闻工作者就不可能讲好中国故事。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中华民族着眼永续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在国际上奉行多边主义、成为有更多担当的负责任的大国。这些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吃透的时代背景。

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奋斗在任何一个地市州都有具体而典型的实践,这些实践既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和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特性、命运和希望,也带着不同区域的发展烙印,呈现丰富多彩的文明特征,这构成了地方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础。

地方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策划,一是要跳出一地一隅的思维限制,通过深刻学习领悟党和国家宏观政策,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二是要深入本地实际,切近观察发现与宏大时代同频共振的最具表现力的人和事;三是横向比对关照,选择最有地方特色或是地方独有的新闻故事。

以湖北省十堰市的媒体为例。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即京津冀豫四个省市的“大水井”,站在党和国家以环保促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上,理解“水脉即国脉”以及国家水资源调配的水网建设重大意义,再深入体验为水让路的移民奉献,以及保水护水的地方使命与实践,足以挖掘典型的、甚至独一无二的中国故事;十堰是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在地,孕育了走向世界的东风汽车,传统工业基地的时代转型,工业城市带动周边农村消除巨大城乡差别的中国式城乡关系,在此都可以生动着墨;十堰这个地方水与车两项文明的演进,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结晶,讲好水与车的故事,也能生动讲述中央层面通盘优化资源配置的中国制度优势;再如党史学习阶段,回溯鄂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红二十五军在十堰召开“郧西涝池会议”,通过会前存在严重分歧与会后“团结得像一个人”的历史,可以揭示我们党和军队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来源,通过红二十五军既领悟中央方向又不畏顽敌就地开创斗争新局面的辩证统一,可以生动呈现地方与党中央如何保持一致的成功范例。讲好家国情怀、产业转型、红色基因传承的故事,放置在大外宣舆论场也是颇具传播力与说服力的。

在创新话语体系上,地方媒体也要着眼提高对外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要看我们的话语外国人是否愿意听、听得懂,要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探索掌握跨文化传播的技巧。例如,每年到十堰武当山的外国人约4万人次,常住外国人口400余人,全市涉外武馆已达23家。立足武当山讲好中国故事,应抓住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关键点,利用老子是世界公认文化名人这个大背景,以小切口,或者通过外国人来讲述的他方视角,呈现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地域风情。

三、地方媒體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

(一)以人为本,紧扣人物性格与命运“讲好中国故事”

塑造人物形象和典型,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从“讲好中国故事”大外宣的需求来看,中国人具有时代感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走向,相对于宏观叙事和价值观直接陈述,更容易唤起海外受众的共情与共鸣。

人物形象和典型塑造首先要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其次在于情节与细节表达,需要把握“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的内在逻辑递进。在新闻实践中应学会片断式呈现、冲突式设计、文学式表达。

片断式呈现要把故事的重要片断写具体、写丰实,用微观镜头,消解读者对典型人物概念化脸谱化的刻板印象。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2]

冲突式设计是要把冲突当做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段,例如人民日报通讯《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作者有意识地设计冲突,学习剧本的手法,每个小标题下都有一对戏剧冲突,在展现矛盾出现——化解——出现新矛盾——再化解中,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故事在矛盾与化解中一步步推进,在冲突与转合中抓住读者的心。[3]

文学式表达,重在增强审美意趣。人物通讯无疑是新闻作品中最可借鉴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可以在客观叙事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白描、特写等丰富多样的文学表现手法,让中国故事可感可信。

(二)多点发力,抓紧国际传播力建设

从宏观层面来看,地方媒体要推动更高标准的精品生产,确保在区域内具有传播力的作品同时具有强大的海外传播力。地方媒体应克服人才、技术与资金的难题,重点突围,突破“应景式”、“急就章”的套路,为“讲好中国故事”投入优质资源,制定生产规则,树立所在媒体标杆,拉动所在媒体全面发展。

从微观层面来看,地方媒体要创新生产模式和产品样式。全媒体建设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流发展方向,以视频、图片、动漫为代表的影像传播成为主流,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是主要传播特征。地方媒体要想在国际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转换报道理念,生产更多的轻量化、可视化产品,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从运营策略上看,地方媒体要进一步处理好与中央级和省部级媒体的关系。地方媒体应把握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用好 “借船出海”策略,通过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力争将适合海外传播的产品推送到中央级、省级媒体对外传播的平台上去。

结语

假如一个民族没有流传自己的故事,这个民族不会有真正的历史。[4]履行“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地方媒体理应摒弃陈旧观念,把握媒介融合的时代机遇,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讲好故事的能力,更好地融入国际传播大外宣矩阵。

注释:

[1]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148.

[2]曾令飞.典型人物采写报道中的几个着力点[J]. 新闻前哨,2019(03).

[3]陈利云,寿川.情到深处心当墨——谈人民日报两个先进人物通讯报道何以打动人[J].中国报业,2017(05上).

[4]高小康.人与故事——文学文化批判[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5.

(作者:夏维军,十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总监;叶艳芳,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