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模式探究
2021-12-20殷亚敏赵云
殷亚敏 赵云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党务层面、实习单位层面、学生自身层面入手,加强校外实习党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研究,以“导师制”、“互联网+学生党建”、“校企共管”、“多渠道考核”为抓手,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模式,对于建立完善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党务管理体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管理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现状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遴选、培养、考察、吸收高素质、高质量优秀大学生党员的责任[1]。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和在企业实习一年,这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为学生毕业步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传统的学生党员培养模式主要以线下为主,但对于“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多数学生党员以预备党员的身份离开校园,步入实习岗位,给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党支部工作人员,都在不断寻找和探索切实有效可行的路径、方法和措施,加强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变化,随着大数据、“互联网+”、5G、智慧党建等走进大学校园,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对于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的重点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习学生党员缺乏持续性教育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高考、单招考试以及中职学校“3+X”模式考试的考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理论水平和问题分析能力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待政治理论学习缺乏主动性与敏感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需要有连续性,在校期间通过青苗工程、青马工程的培养,以党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教育主线,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对党有充分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具备了入党的条件。随着他们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伴随而来的是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脱节,加上社会上各种腐朽文化的冲击,学生党员面临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修养不够、宗旨意识不牢的问题。
2.对实习学生党员难以进行集中教育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对于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比较集中,按照“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的要求定期集中进行党课学习、交流讨论、参与组织生活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和参观服务等。由于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在校大学生党员人数极少,多数大学生党员以预备党员的身份进入实习岗位,由于他们所学的专业不同、职业规划不同,加之实习单位不同、实习地点遍布全国各地、联系方式更换频繁、工作流动性大等原因,给学生党支部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管理带来了困难。
3.对实习学生党员难以进行有效考核监督
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带教老师和辅导员是他们与学校沟通的桥梁, 但他们多数不是专职党务工作者,还有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其他工作,在学生党员考核方面时间、精力有限,缺乏专职的学生党员考核人员。除此之外,缺乏系统的考核内容,实习党员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业绩、工作表现各不相同,他们参加单位党组织活动情况不同等,导致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最后,由于学校学生党支部與企业党组织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有些实习单位没有党组织等因素,实习党员在工作单位的表现如何,作为校内学生党务工作者无法及时了解,也给考核监督带来了困难。
4.对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管理机制不健全
“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最后一年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实习锻炼,这在教学模式中长期存在,但是在学生党务教育管理上,多数院校与企业脱节,在学生党员教育上未建立“校企共管”模式,导致多数学生党支部重在校学生党员教育轻校外学生党员管理的情况,甚至有些学生党支部对校外党员实习期间的教育出现走过场、走形式、教育内容简单、教育形式单一,甚至教育脱节的现象。这些情况反映出高校基层党建制度不完善、党建意识不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党性低、素质差,归根结底是制度建设的缺失[2]。
三、实习期间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策略探析
1.构建校外学生党员“导师制”管理机制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实习在岗学生党员离开校园,步入工作岗位,面临新的环境,在思想上、心理上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他们急需导师的陪伴、教育和开导。对于校外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应该构建“导师制”管理机制,挑选业务能力较强的学生党务工作一线党员,与实习学生党员形成一对一结对子,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指导,定期与党员学生进行谈心谈话,进行思想教育,用导师的榜样作用、言传身教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以“导师制”为育人党建的载体,深化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党员管理机制。
2.构建“互联网+学生党建”教育体制
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能使用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的线下教育模式,作为学生党务工作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党员的教育体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壮大,给校外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发展机遇。我们应该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将传统的线下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升级为线上模式,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构建校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例如通过网络党支部、微信、微博、公众号、智慧党建平台、学习强国APP、电话、视频会议等形式使党员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3]。
3.创建实习学生党员“校企共管”模式
党建工作应该时时抓、处处抓,高职院校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在校党建工作的继续和延伸[4]。由于实习期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为了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动态,与学生党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加强他们的教育管理,应在加强校企教学合作的同时加强校企党务合作,创建实习学生党员“校企共管”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全面对接。党员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企业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定期与企业支部管理人员沟通,了解学生党员的近期表现,对于出现思想、行为偏差的学生给与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党性修养,永葆党员本色。
4.拓宽考核途径,实现多方位、多渠道考核
对于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考核要充分考虑实习党员的具体情况,认识到考核过程中的复杂因素,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考核,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例如通过“导师制”对实习学生党员进行一对一个性化考核;通过“校企共管”模式,将学校、学生、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加强三方的有效沟通,实现有的放矢的监督考核;通过走访企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听取企业领导、同事对学生党员的评价,对学生党员进行客观考核;通过参加支部活动、网上学习讨论等情况进行教育学习考核,通过多渠道考核,时刻提醒学生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发挥党员模范作用[5]。
四、结语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学生党员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以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党员为对象,以党员教育管理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为目标,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出高职院校校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有效机制,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育人新模式。
基金项目:2020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0GXDJ-QN055)
参考文献:
[1]刘婉姿.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研究[J].农家参谋,2020,
(13):224,246.
[2]冯利.高职院校实习期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14.(07):72-73.
[3]陈凯歌,李海莲,杨阳.基于OBE理念完善高校智慧党建平台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9):226-227.
[4]李寒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党务管理体系构建探究[J].青年与社会2020 (15):37-38.
[5]何晶.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措施探讨[J].科技風,2020(16):43.(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