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要素
2021-12-20李自强王舜欣
李自强 王舜欣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思想理论成果得以产生的动力源泉。考察这一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复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延续,始终以“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指引,始终以“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遵循,始终以“人民中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坚守。准确理解把握这四个要素,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要素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6.003
文章编号:1009-6922(2021)06-19-05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收获了一系列切合中国实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成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强调了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考察这一进程的历史延展,梳理总结相关经验,并从中剥离出基本的、参照性较强的要素,对于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一、始终以“民族复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延续
主题规定目标,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了回应客观的需要,完成现实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奋斗、牺牲和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就是说,党的理论活动必然要围绕着这一中心而不断推进。
“民族复兴”的主题深度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彰显着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追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建立突破传统国家形态限制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2]。论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列宁也曾談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教给工人的民族纲领”[3]。由此说来,共产党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统一为实现最终的、总体的目标奠定了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紧围绕的主题。
正是对“民族复兴”的渴求和探索,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改造,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让追求民族复兴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向共进,在追逐民族复兴的征途中实现了一次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有着坚定的复兴信念,他坚信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4]2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凝结出毛泽东思想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本土式创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构建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从而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二次结合”的过程中,彻底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剥削关系,以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邓小平认为,国家发展就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5]35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围绕“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开创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构建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6],需要以高度的理论思维为依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最接近民族复兴的历史节点上接续奋斗,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为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构建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以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推动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历史。民族复兴以其对美好目标的希冀与追求,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方向,勾画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理论价值的标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推动民族复兴事业不断前进,才能让真理的光辉在“中国化”的进程中更加光彩夺目。
二、始终以“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指引
路径标识方向,方法路径的选择关系到结果的实现程度。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因而,只有找寻正确的方向,选择合适的路径,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的路径充分把握了历史和现实的交互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维理路,指引着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7]。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8],即是要充分考察不同民族国家的具体特征。由此说来,在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只有立足本民族的具体实际,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活动的既定前提,做到切合实际、扎根历史,才能在本国的土壤之中培育出新的理论果实。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基本方式,在推动理论同历史和现实交织融合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毛泽东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9]他要求,任何现实的活动都不能和历史割裂,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10]534。因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同时致力于“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把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历史和文化的深度结合,推动了毛泽东思想萌芽、发展与成熟。邓小平主张,各国共产党都要根据本国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在开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审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强调考察基本国情,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建设“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5]213;借助蕴藏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群众性语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5]382加以阐释,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朴素生动、简明通俗的语境。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实现美好蓝图,就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11]76。因而,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方位、新阶段,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之中;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沃土,推动二者互融互鉴、交织互补,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历史已经证明,“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二路径。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沿着“两个结合”的正确道路,既要紧紧跟随现实的变化,推动马克思主义贴合中国实际,把握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融入时代气息,做到与时俱进;又要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熔炉提炼传统文化的结晶,借助丰厚的传统文化养分滋养马克思主义,做到入乡随俗,增添民族韵味,从而在立足当下实际吸收历史养料的基础上开辟光明前景。
三、始终以“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遵循
原则反映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11]75。只有坚持符合认知规律的正确态度,才能保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效力,使马克思主义之“矢”精准命中中国实际之“的”。
“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髓要义,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的首要态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者必须要“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12]。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13]要使自己的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空想,而要把“讲求实际和求实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最主要的任务”[14]。由此说来,共产党人要将理论转化为理解现实世界的方法,化理论成果为物质力量,就必须将讲求实际的精神发扬光大。
回顾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历史,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坚决反对各种错误倾向,才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0]522,“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0]52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并把具体要求定型于党的思想路线之中,坚决反对拘泥于“本本”的教条思想,坚持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5]382在他看来,“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要亡党亡国”[15]。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重新恢复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拉回正轨并接续推进,在坚决反对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正之风、严厉驳斥各种反马非马的错误思潮中,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成功取得了“二次结合”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愈发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能否坚持实事求是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11]76。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始终牢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鉴往知来,坚持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既恪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墨守成规,做到抓住重点、灵活掌握,从而推动思想理论符合客观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期待,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演进和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党领导人民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历史。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共产党人的基本操守和精神品格。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坚持、坚决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视理论运用,结合现实思考,关注新的变化,不断改进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航船行稳致远。
四、始终以“人民中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坚守
立场彰显本质,揭示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发展趋向。把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主张体现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中去,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动态演进的过程中把握推动理论发展的关键动因。
“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特性,构筑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支撑和动力源泉。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指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16]23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16]113。由此说来,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为民价值导向,建立密切的党群联系机制,从而获取不断前行的力量。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正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逐步觉醒,自觉地走向历史前沿,在一次次救亡图存运动中汇聚了强大力量,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奠定了初步的群众基础。正是广大群众中的先进代表选择拿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力求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面貌,才铺开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中心”的根本立场,把人民作为理论创新的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目标作为理论发展的价值追求,将人民群众的实践力量作为理论发展的现实动力。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就要求“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7],这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毛泽东认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革命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4]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浓缩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之中,在谋求人民解放的浴血奋战中不断汲取群众智慧、动员群众力量,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培育了深厚的人民情怀,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思想理论的群众基础。邓小平要求共产党人必须“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群众视为真正的英雄和力量的源泉,淋漓尽致地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不断强调衡量得失的群众标准,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智慧深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成演进之中,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景镌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行旗帜之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境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19]新時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高度自觉,以“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的谦逊姿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矢志不渝贯彻群众路线,使自己的思想理论在反映群众诉求、聚焦群众利益、汇聚群众智慧的过程中不断突显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