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的诗艺与圆融的美学

2021-12-20张德明

扬子江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

1940年代,袁可嘉在一篇剖析穆旦等人诗歌的论文中,提出“新诗现代化”已然构成了现代诗人执意寻求的某种“新传统”的观点,还特别强调了“综合”作为重要创作技法在新诗新传统中所占有的显著位置。他指出:“如果我们需要一个短句作为结论的结论,则我们似可说,现代诗歌就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a到了1990年代,综合性写作更是成了诸多诗人自觉的艺术追求,诗人们在文体样式、表现手法、情思经验等方面都体现出丰富多样的综合性,九十年代诗歌写作的这种特性因此被人归纳为“扩散的综合性”b。可以说,综合性作为一种新传统,已然构成了新诗写作现代性的显在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们判断一个诗人在艺术上是否达到成熟与完善的重要诗学指标。

当代诗人王学芯被誉为“一位才情澎湃、具有多重精神面影的高产诗人”c,1980年代至今,王学芯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抒情诗,前后出版了11部诗集,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审美质量极高,在当代诗坛颇具影响力。新世纪以来,王学芯诗歌创作进入井喷时期,其诗作频现于《人民文学》 《十月》 《诗刊》 《钟山》 《花城》 《上海文学》等重要文学期刊。同时,从2014年至今,接连有《间歇》 《飞尘》 《可以失去的虚光》 《尘缘》 《空镜子》 《迁变》 《老人院》等7部诗集问世。我认为,王学芯诗歌之所以给人以日益成熟和老练之感,有较突出的现代性精神内涵和品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能把“综合性写作”这种新诗的新传统较好地贯穿于创作过程中,其诗由此凸显着综合的诗艺。这种诗艺的综合,既让诗歌文本具有丰富的意义潜能和阐释空间,又能将诗人自我对大千世界的全方位认知尽可能地渗入语言文字中,从而立体化地表达出宽广的精神视野和丰厚的生命体验来。不仅如此,在综合性写作的文本敞开之中,王学芯的诗歌又不以彰显充满矛盾、悖谬的诗学张力为美学追求,而是尽可能吸纳中国古典意境美学的优长,其诗歌因而整体上呈现圆润、通融、亲和的艺术个性,进而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传统发生了内在的沟通和接续关系,显示出颇具民族特色的中华性来。

傅元峰曾指出:“在王学芯的诗中,‘谮越依靠‘参悟而频频实现。最高的谮越,呈现为边界的遗忘。”d这里指出的王学芯诗歌对于“边界的遗忘”,即指诗人在诗歌言说中对各种知识学范畴的打通,或说是各种不同的知识谱系在同一文本中的相互渗透、彼此对话与综合使用,由此构成一种意味繁复的综合性诗艺呈现。王学芯诗中的综合性写作多种多样,其主题的综合、经验的综合、修辞的综合、语言的综合等都表现得极为出色。

创作一首诗时,王学芯最初的视点往往会聚焦在某一具体事物上,以其为入思处和着眼点来展开诗思,落实主旨,因而其主题的呈示较为明确。不过,由于诗人自身所具有的宽阔知识视野、丰富生活阅历和奇崛的想象能力,一首诗常常会在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不经意地旁涉到对其他事物的沉吟与观照,从而无形之中打开了生活的多个扇面,触及不同的社会命意与人生主题。

以《躺在山冈的坡上》 (收入诗集《可以失去的虚光》,2017年版)为例:

躺在山冈的坡上

云在变幻 表情即兴各异

飘移的面孔和动物

在天空的舞台

有些眼睛又细长了许多

有些脸上掠过捉摸不定的影子

一丝笑意后的诡异

尾巴神奇地缩向体内

一只狂吠的狗过来

一只猫吞食云鳞

两匹马相向嘶鸣  没有回声

两峰骆驼咀嚼砂砾  脸挨着脸

人面狮身

石头被美人鱼咬得流血

水草从天上一丝丝垂挂下来

碰到山冈上凝视的眼睛

云在变幻

云不再是天上的云

舞台坍塌在云烟的门口

诗人原是写躺在山冈的草坡上观看天空的景观,尤其是关注天空中的云朵变幻不定、千姿百态的情形。不过,诗人并非止步于对天空云朵的客观真实的描画,以尽显自然之奇幻妙美,而是采用了比拟的书写方式,将对人类和动物的述写之语挪移到关于云的述写上,或者说是用刻画人类和动物界的知识内容来表现自然,“面孔”“眼睛”“脸”“血”等词联袂出场,将无生命的云描写得生命力盎然。这样一来,诗人在观云赏景的最初立意之外,无形中又生成了观看世界和人生的思想主题。当我们读到最后一节,“云在变幻/云不再是天上的云/舞台坍塌在云烟的门口”,便对人生多变、世事难料的生存之道有了直观与深邃的体悟。可以说,在《躺在山冈的坡上》一诗中,风景之写照与人生之洞察两种主题是被诗人综合起来进行处理和写照的。

现代诗歌主题的“综合性”不光是指主题的多义性,还包括文本内涵的复杂性。在王学芯那里,其复杂性的呈现有多种形态,其中对江南这个特定地理空间的诗化演绎,往往体现为地理江南和文化江南的双重书写。较典型的有组诗《秋风的回旋》 《江南民居:朱厅弄22号》等。《秋风的回旋》由二十首抒情诗构成,最初刊发于《十月》2015年第4期,后收入诗集《飞尘》。组诗所抒写的“秋风”无疑是江南的秋风,因为它有潮湿的气息,有清冷的色调,有落叶的痕迹,有哀婉的风韵。“遇到一垛白色的墙/秋风握住一簇秀竹/投放时隐时现的逸事//引入小巷的衣衫/在筹划未来的矮凳上坐下/跟几个老人闲聊童年”(《秋风第八首》),“此刻天空独自站在雨中/雨水看上去黝黑/秋风的喧声 在树叶间下沉/那每一片的背影/带走路上的光斑//秋风吸入潮湿的日子/落叶悄悄爬行/如同盲人走过遗忘的树”(《秋风第十二首》),“黄昏浸在小巷的边缘/一座江南民居  墙上移过/最后淡淡的光/像记忆中的炊烟  从额头上/升起  在空中悬浮不动/那种晚霞的温暖/直抵过去的星辰”(《秋风第十三首》),诗中抒写的秋风,有情有味,它们是秋季莅临江南大地时自然世界的生成物,其情态与面貌都被赫然打上地理江南的烙印。而风物甚好、烟雨迷蒙的江南也滋长着富有情义的文化,这文化事实上已浸染在江南的阳光与风雨之中,也流溢于诗人王学芯的笔端。在上引诗句中,我们看到了秋风中自然现身的诸物,如“黄昏”“白墙”“小巷”“秀竹”“炊烟”“晚霞”“雨水”,这些典型的江南物象,既有地理江南的区域个性,又有文化江南的深厚底蕴。可以说,从王学芯细致描摹的秋风秋景之中,我们能深切感知到他笔下的江南是多层面的、多义的和复数的,绝不只是对风景江南的照相机式翻拍。

组诗《江南民居:朱厅弄22号》同样收录在王学芯的诗集《飞尘》中,最初刊载于《钟山》2015年第3期。我们知道,“民居的形成与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e,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民居生成总是与该地区特定的气候、地理、地貌相关,因此江南民居必定与江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地理環境相映照。同时,一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也与此地人们的文化、信仰、习俗观念等社会因素密不可分,民居的建筑中往往会折射出当地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习惯。因此,聚焦与审视民居,一定程度上就必须将民居建筑中拥有的地理性内涵和文化性内涵一并阐释。组诗《江南民居:朱厅弄22号》是对江南民居的诗意阐发,也鲜明体现着对地理江南和文化江南的同时观照与双重书写。“江南民居:朱厅弄22号/一个掉着头发的客厅/两个天井/经常流泪,三个书香的房间,/侧房稻草潮湿/灶间等待柴烟/那刻着一百四十三平方米的契印/是清末民初的玉石”,民居的江南特征由此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这组诗“以吟咏民居为诗情散发的起点,展开了对江南历史和文化的追踪”f,诗人主要通过江南民居的渐次颓败与不断消逝,对文化江南某种深厚的传统底蕴正在被大潮般的现代文明侵蚀和吞没的现实惨景发出哀怨与悼惜的沉痛之声。

经验的综合是体现王学芯诗歌综合性写作的另一层面,这首先表现在城乡经验的综合性书写上。王学芯生在北京,长在无锡,又曾在四川成都工作,他对都市的体验与记忆是深刻的。同时,他也了解中国乡村和乡民状况,了解中国的乡土文化,对乡村世界的理解与体认,也顺理成章地构成了其个体经验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集《迁变》就是城市与乡村双重经验的复合型呈现,处处有城乡经验的交织、碰撞与冲突,体现出城乡经验的综合性写照。张清华高度评价这部诗集说:“诗人写出了真正的怀乡之诗,并试图跨越他内心之诗的边界,将自我与时代、乡村与城市、文化与物质性之间的矛盾纠结,以冷静的笔法与审视的眼光描摹出来。”并认为“这是他的中年变法,是他永不停歇的新的路程”,是诗人在创作路途上达到的“自我胀破和新的境界”。g张清华既充分肯定了《迁变》在王学芯诗歌创作历程上所具有的独特诗学意义,又敏锐指出诗歌中体现着“乡村与城市的矛盾纠结”,我认为是极为精准的。

这部诗集的开卷之诗《忧伤的灿烂》,即给人以极大的惊悚和震撼之感:

池塘的阴影在远方闪烁

杳无声息的柳枝反复抚摸大脑的沟纹

最为忧伤的灿烂

在田野上

被桑椹和桑叶笼罩

用染黑的手指掏耳廓里溜走的风声

一年又一年  喃喃低语

渐渐蹒跚而行

难以忍受的分离

窗帘翻开错位的眼睛

我的身子浮在高楼天际

魂魄像鸟在寂然里飞掠的影子

“灿烂”与“忧伤”显然是两种反差很大的情感体验,住于高楼大厦的城市空间,自然对生活会生出某种优越的“灿烂”感觉,但面对乡土世界不容乐观的状况与面貌(例如“池塘的阴影”“杳无声息的柳枝”“染黑的手指”),忧伤之情不觉涌上心头。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存在理解与生命经验,在诗章之中彼此聚汇、相互撞击,碰撞出光焰四射的思想火花。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乡土的空间正在不断被挤压和缩减,以往人们熟悉的田园风情、乡村景观也正在慢慢消隐,这是城市与乡村之间难以弥合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在王学芯的诗中一再出现,从而不断强化了诗人将乡村经验与城市经验加以并蒂性阐发与综合性书写的创作个性,如“我收集蓑衣  斗笠  木犁/收集竹篾器具和辘轳  放在/心灵内部展示/告诉自己/一个由桑树和稻田组成的郊外/仅存这些了”(《收藏农具》),“房子和猫的亲密时光/被城市的旋律变成一种慷慨/田野没了  猫也不见了/低矮的天空下/楼顶上挂着一轮孤单的太阳”(《一乡之望》),“一种微笑 坐落在城市的深处/挂在曾是村落的脸上//名称不改 含义变了内涵/这是安慰心灵的一种身影”(《一张村落之叶》),“这些村庄四周的植物/颓破而泣  而残留在土壤里的根/在最后的光阴里踌躇//蚕和城市 如同分裂的细胞/在心灵的土地上/切断了联系”(《走在狭长的桑林里》),等等。诗集《迁变》的综合性书写传达出了诗人面对城市文明不断吞噬乡土世界的残酷现实时所生发的焦虑与忧伤之情。

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综合,构成了王学芯诗中经验综合的另一重要形式。强调知性和感性的融合,是袁可嘉倡导的“新诗现代化”的主要表现路径。袁可嘉认为,“新诗现代化”的实质有两条,第一条,在思想倾向上,强调社会性与个人性、反映论与表现论的有机统一;另一条,在诗艺上要求诗人追求知性和感性的融合,注重象征和联想,让幻想与现实交织渗透。h第二条尤其重要,它可被看作1940年代“九叶”诗人艺术成熟、创作成功的某种秘诀。

自觉继承新诗新传统的诗人王学芯,其作品中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自然而妥帖,这得益于诗人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相当丰富,对人生又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同时还具有纯熟老练的诗歌表达技艺。当他进行诗歌创作时,感性的经验被生动地呈现,理性的认知也在悄无声息间彰显。如《喊叫》一诗:

脚趾前的泥土  或称大地

内层掏空  挖掘起深藏的起源

黑漆漆的窟窿

看见

地球在塌陷

我们活在空洞之上

最好把崇山峻岭  月亮和太阳

以及我们居住的房屋

祖先的坟墓

填埋进去  那些表层的小孔

最好用锥形的繁星

妥帖地堵塞

为了生命和子孙

我们该慷慨一点  拿出点东西出来

哪怕是自己的肉体

骨头和指甲

我们的时光已经不多

脚趾前的泥土已在碎裂

在泻入地裂的深处

大地被掏空,能源被慢慢透支,资源在不断耗尽,对此危情,诗人不得不用“喊叫”这近乎夸张的身体动作来厉声提醒世人:快罢手吧,不要贻害后代子孙!诗中的形象化描述相当精彩:“脚趾前的泥土  或稱大地/内层掏空”“黑漆漆的窟窿”“锥形的繁星”“脚趾前的泥土已在碎裂”,这些语句都异常生动形象,它们是诗人丰富鲜活的感性体验的具体显现。而这首诗关于人类生存和命运堪忧的主题,又显得极为深刻,但这深刻的主题是隐藏在诗人的感性描述之中,并非用一个陈述句直接道出。可以说,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综合,在该诗中得到较为适切的艺术呈示。

其实,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综合性写照,在王学芯的诗歌创作中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看看他的诗集名字,如《飞尘》 《可以失去的虚光》 《尘缘》 《老人院》,哪一部不是既显露着鲜活多样的生活体验,又隐含着深峻高妙的人生哲思呢?尤其近三年内相继出版的《尘缘》 《老人院》两部诗集,《尘缘》中的诸诗将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体验与深奥的佛理禅意融合在一起,《老人院》既写对老人生活的观察,又表达对生命最后时光的哲学化沉思。两部诗集几乎是都从整体来综合书写诗人的感性与理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征着诗人在诗艺上的更加成熟和完善。

在王学芯综合性的诗艺之中,除了主题的综合与经验的综合外,我们还必须关注另外两种综合形式,即修辞的综合与语言的综合。这两种综合形式都与诗人在创作中遣用的独特诗语相关联,其中,修辞的综合更多是指句段组合的综合特性,而语言的综合则指词汇组合的综合化特性。对这两种综合形式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和精微地了解王学芯诗歌的话语建构所体现出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修辞是不同于日常口语的独特语言表达方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并逐渐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i作为高超语言艺术代表的文学文体,诗歌与修辞关系甚密,每一首成功的诗,都有着对修辞技法的合理而有效的使用。王学芯诗歌的修辞使用也极为精妙,他的不少诗作甚至能将修辞加以综合使用,借助出色的句式构建和话语言说,将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情感有效释放出来。

王学芯诗中的修辞综合主要表现在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综合使用上。“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之分,最早是由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提出来的。在陈望道看来,消极修辞意在让人领会事物的条理与概况,因此使用普通的、平实的语言将对象明白地记述即可,积极修辞意在让人获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常通过感性的、具体的、特殊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带有体验性的、能让读者具体感知的影像。j消极修辞要求语言表达做到内容上的明确、通顺和形式上的平匀、稳密,积极修辞则有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和辞趣(语言本身的情趣)的分化。我们知道,诗是一种讲究暗示的表意艺术,晦暗与彰示构成了诗歌语言表达的两极。一首诗既不能把意义写得太明确,诗意太明确,就会给人淡乎寡味的阅读感觉;也不能写得太过含蓄,太过含蓄,诗歌中晦暗的因素就将过剩,读者理解起来就会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因此,能否恰当处理诗歌表达中隐与显、暗与示的关系问题,是这一文体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诗歌中积极修辞的使用,在于让读者产生直观感受,获得感性理解,能通抵诗人用艺术形象构建起来的美学境界。积极修辞尽管给人带来具体可感的阅读体验,但因其形象的多义和模糊,常会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这个时候,消极修辞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内容明确通顺、形式平匀、稳密的消极修辞表达,一方面可以将人们从迷离恍惚、捉摸不定的阅读状态中带离出来,获得对一首诗更确切的、更有效的理解与认知,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人在感知到的节奏和韵律之中,获得诗歌阅读与欣赏的某种审美愉悦,并悄然进入诗人所铺设的传递思想与情感的轨道之中。王学芯的不少诗歌,就做到了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有机搭配和综合使用。以《可以失去的虚光》一诗为例,全诗为:

手抓起泥土 洒在黄昏

慢慢堆积起沉思

把可以失去的一些虚光

放在风里

飘向天际

四周的人群 树枝和树枝

焦虑地挨在一起

渴望闪烁的光彩

而我不在意没有光色的时辰

感到黑夜

正有更多的泥土涌来

这首诗积极修辞的使用极为显在。“泥土堆积起沉思”,这里有比喻,也有象征,诗人所写的“泥土”,并非就是大地泥土的简单复制,而是象征着生命、存在、时间、空间等事物的一种象征物。“把可以失去的虚光放进风里”,“虚光”和“风”等事物都具有隐喻意味,喻意着让虚度的时光随风远去,让自我人生多一些有意义的实存。“树枝和树枝焦虑地挨在一起”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经过拟人化处理,树枝与“四周的人群”达成了同类关系,诗人所表现的树枝们的焦虑,其实也是四周人群的焦虑。“黑夜里有更多的泥土涌来”,这里的“黑夜”和“泥土”都充满象征意味,意味着生命的最后阶段,也许会有更多珍贵的东西(思想、精神、信念、意志),出现在存在着的生存世界之中。与此同时,这首诗在消极修辞的使用上也颇见功力。诗人在词语和句式构造中,多用四字语(“洒在黄昏”“放在风里”“飘向天际”“挨在一起”“感到黑夜”)和五字语(“手抓起泥土”“四周的人群”“树枝和树枝”“闪烁的光彩”“更多的泥土”),这些字数相对一致的语式搭配在一起,使整首诗在形式上显得平匀、稳密,从而充满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之感,而“抓起泥土”“放在风里”“挨在一起”等语词的表意,除去隐含的某些隐喻和象征意义之外,基本是明确和通顺的。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综合使用,使《可以失去的虚光》一诗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在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设置和处理上堪称完美。

诗歌一向被视为最高的语言艺术,从事这种文体写作的诗人,往往在语言的使用上体现出过人的智慧和突出的独创性来,而且往往能将各种知识门类的语言都纳入诗性言说中,从而体现出鲜明的综合性来。王学芯诗语运用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不同知识学语汇的创造性嫁接、利用隐喻与象征修辞来组合日常言说中很难搭配在一起的语词、借助通感修辞来造成语言之间的暴力性聚合等多方面。王学芯在通感修辞上的创作能力特别突出,这种通感修辞,既使描绘不同感官体验的语言词汇有了相互沟通和彼此诠释的可能性,还奇迹般地打通了各种知识学范畴之间的壁垒,让它们形成了形象生动的对话与互照关系,而由于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客观世界的外在逻辑与内在秩序得到了新奇的改写,盎然的诗意也从中脱颖而出。如,“那些细小的花/有光的嗓音”(《间歇》),这显然是视觉与听觉之间的联通和互释,“花”与“光”是由视觉睹见的,“嗓音”是借助听觉而闻见的,将视觉之物听觉化,让两种感官之间的沟通来描绘花儿的美妙,这种通感修辞使用得很高妙。同时,由于通感修辞的恰当使用,诗人让植物学范畴的“花儿”与光学范畴的“光”、音乐学范畴的“嗓音”等不同知识领域的词汇发生了深刻的关联,产生了综合反应,自然世界的某种新型秩序与别样关系也由此建构起来。王学芯诗歌中的通感修辞比比皆是,语言的综合特征也在这种修辞中显露无遗。他的有些诗歌,光看标题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尖锐的雨”“喉咙里的海”“皮肤上的月色”“蚂蚁的天堂”等,这些都是依靠通感修辞综合性使用语言的重要例证。

借助综合性的诗化书写,王学芯将自我对宇宙人生的细密观察与深入思考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诗因此充满了鲜明的现代精神和气质。不过,尽管王学芯诗歌现代性凸显,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沿袭和搬用西方现代主义强调张力、反讽、悖谬、含混的诗学策略,而是有意识地继承和借鉴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学传统,他的诗由此呈现着圆融雅致的艺术风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个人化色彩。

王学芯诗歌雅致圆融的美学风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意象的圆融。意象是诗歌艺术构造中最基本的元素,一个诗人对于诗歌意象的选择和处理,既与他对世界的独特认知息息相关,也与他对诗歌这种文学文体的个人化理解和艺术性把握关系密切。王学芯诗歌中植入的诸多审美意象,往往显得圆融、通透,不失妥帖、适切,这些圆润意象的不断现身,将诗人对宇宙人生较为通达的领悟和认知形象地彰显出来,同时也对诗人在诗艺上的圆熟精神作出了具体的诠释。如《皮肤上的月色》一诗:

月色在生长  拱起的雾

拎出山谷的篮子  凝为一体

山峦和旷野间的树篱

抓挠皮肤上的夜晚

让一个奔波的踪影

靠在结实的小村歇息

月亮出现在山谷的脸上

长时间地倾听

黑夜中

那沉重的脚步

灰尘喧嚣和空气的消磨

以及月亮在城市损坏的言语

山谷靠得越来越近

时间嘀嗒絮语

山谷变成一面镜子

内心在里面凝视

从标题上看,“皮肤”与“月色”分属身体学和天文学的知识范畴,二者之间的意义跨度是很大的,“皮肤上的月色”这样的词组搭配,显然具有超现实精神特征,给人某种神秘甚至惊恐之感。不过,在这首诗中,诗人择选了“月色”“雾”“树篱”“夜晚”“小村”“山谷”“脚步”等意象来表情达意,将内心隐秘的乡愁情绪暗自透露。整首诗读下来,我们既没感到对世界不可知的神秘,也没生出某种惊恐之感,只是为诗人心中隐隐的乡愁而慨叹和感动。其原因在于,诗人纳入诗中的意象不仅显得圆融、适切,充满表现力,而且相互之间虽存有一定张力但冲撞和摩擦并不剧烈,不会引起读者阅读上的紧张和不适感来。

其次是情思的圆融。王学芯的诗歌创作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情感流淌和思想阐发,从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产物。他的诗,情感的流溢与思想的敞现无不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毫无滞涩、生硬的痕迹。同时,诗人诗歌中的情与思已然形成有机统一的整體,既不存在尚未被情感释化的理念的硬块,也不存在矫揉造作、无中生有的情感和情绪。以《后代》 (收入诗集《老人院》)一诗为例:

黄昏单纯

湖边一群化身的蝴蝶

斑纹变黄变皱了  夏天已是深秋

涟漪如丝  穿过无法辨认的礁石针孔

倾听柳树滑过线条的气息

以及岸边金盏草

锦葵花

光和自然规律的变化  记忆年轻起来

抖落下一路或油烟里沾上的灰尘

自在的风  新的空气和呼吸

形成一个整体

蹁跹中  所有山色与灌木转动起了方向

轻灵使一天变得丰富  使自己

索要的一点夕阳

更像一朵毋庸置疑的花

而没能一起出现的后代  情绪的一部分

肯定忽略了这一刻的时辰

蝴蝶的

形体和美或空间

诗人以一群步入晚景的蝴蝶为描述对象,写出了它们蹁跹于自然之中、山水植物之间的亮丽风采。不过,面对“后代”缺位的不完满现实,一种难以名状的颓伤不觉暗自袭来,蝴蝶美丽的形态和生存空间也蒙上了一层阴影。这首诗的诗意呈现是从容而自然的,诗中所散发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显得深沉、含蓄和饱满,同时,情与思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达到了高度圆融与契合的状态。

第三是境界的圆融。诗歌的境界,是指一首诗所营造的情绪和精神氛围,所展示出的某种情势、局面和场景。王学芯的诗,以圆润的意象来构建诗意的空间,其情与思的表露也显得自然合理,圆润适切。在圆润的意象组合和情思袒露之中,一种富于宁和圆润的诗意氛围也自然形成,从而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较为显在的美学特征,所谓“意境”,即为“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k,这种艺术境界,要求诗中出现的人与物、物与物、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够相互交融,彼此亲和,浑然一体,从而通抵“天人合一”的精神境地。王学芯的不少诗歌,都以营造一种诱人的意境之美见长,例如这首《黄昏的溪马小村》:

为了寻找福地我们在地图上

进入皖南溪马小村  为了喉咙

为了一滴干净的水份  我们

从蓝藻的水边 从空气悬挂颗粒的水边

坐在漫不经心的溪马河边

水看见我们  我们也看见

野鸭和跳水的绶带小鸟

看见黄昏的太阳  孤悬山岗

如空中围合的透气玻璃

我们像被保护在里面……

无法述说我们对明天的

忍耐  像昨天水边的突然惊呼

鱼翻开白色的肚皮停止游动……

这首诗颇受诗人和诗评家的青睐。邹静之赞誉道:“这首诗其他不说,在‘我们背景下有一个独自的‘我,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诗人在群体的活动中,写着独自的意识。那些存在着的‘我们一直存在着,但对诗的惊扰都被屏蔽了。诗的产生往往是被意识带走的神游八荒。”l何言宏认为:“在《黄昏的溪马小村》中,王学芯以一轮‘孤悬山岗的‘黄昏的太阳营造了一个无比巨大与安全的世界,它使我们远离恐惧、远离死亡,远离造成我们生态灾难的‘蓝藻,从而将我们很好地‘保护。”m两位诗家的观点是有惊人相似之处的,无论是说诗中的“惊扰都被屏蔽了”,还是说诗人“营造了一个无比巨大与安全的世界”,其实都强调了诗歌酿造的境界的和谐、安宁,也就是说,都认可了这首诗所具有的意境之美。

意境美的营造和呈现,使王学芯诗歌中的风物描述往往显得自然真切、丰富生动,他的诗歌总是呈现出视觉效果突出的画面感,读他的诗我们有如在欣赏一张风景画、一幅静物图、一本写生集,自然世界的曼妙风姿与诗意风采被他纳入圆融的艺术言说之中,给人带来歆享不尽的阅读快感和心灵愉悦。同时,“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n在王学芯那些意境深幽、境界圆融的诗歌中穿行,我们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还能对宇宙人生生发出新的理解与认识。

王学芯诗歌所体现出的圆融的美学风格,尤其是境界圆融的意境之美,是诗人主动吸收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精髓,结合自己对诗歌文体的独特认知而聚合成的艺术形态,是凸显着值得肯定的民族性和中华性精神特质的优秀新诗文本。王学芯诗歌的成功,显示了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对当代诗人与诗歌的重要滋养作用,也意味着新世纪诗歌创作必将会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形成新一轮的回归和“发现”o。

【注释】

a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原载《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3月30日。

②参见王昌忠:《扩散的综合性——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③楊斌华:《黑白交缠的精神情境——评说王学芯的新诗集〈空镜子〉》,王学芯:《空镜子》,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④傅元峰:《经验的幻象——王学芯诗集〈空镜子〉读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

⑤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建筑学报》2007年第11期。

⑥张德明:《那“江南”的画卷里有无限的美意——读王学芯近期诗作》,《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2期。

⑦张清华评《迁变》,王学芯:《迁变》诗集封底,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⑧参见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序》,《半个世纪的脚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⑨王希杰:《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⑩参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页。该著初版于1932年,为我国现代第一部修辞学著作。

k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l邹静之:《读〈间歇〉想到的》,王学芯:《间歇》,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m何言宏:《光的诗学——王学芯诗集〈间歇〉读札》,《文艺报》2015年7月1日。

n叶朗:《说意境》,《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o其实,在新世纪诗坛,有意识地向古典诗歌传统学习的诗人有很多,除王学芯外,还有陈先发、雷平阳、李少君、胡弦、杨键等等。

作者简介※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最帅的诗人
七月诗歌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