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践探索与研究

2021-12-20侯维春

山东纺织经济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考核思政

侯维春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合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要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2]

当前,各高职院校全面贯彻落实职教“二十条”,落实“三教”改革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校发展。立德树人是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就是落实“三教”改革的方向引领和行动指南。

1 教师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具体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有必要也必须要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1.1 制度引领,提升教师政治素养

完善教师招聘和引进制度,细化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职级晋升、评优奖励中对师德规范方面的考核要求,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制度的执行和检查,提升教师思想意识、政治站位,规范和引导教师教书育人行为,培养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1.1 构建科学的岗位任期考核指标体系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将课程思政落实情况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和督促教师既要重视知识讲授、技能培养又要重视价值引领和塑造,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一是在任期考核方面,严格施行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坚持对违规失范行为“零容忍”。二是在考核方式上,改革重科研、凭课题、看论文、拼课时的单一考核方式,破除“一把尺子量到底”,应将课程教学效果、学生评教、专家督导评价、思政目标是否达到都作为考核的组成部分,督促专业课教师做好“人师”,关注和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1.2 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评价制度

制定合理规范、公平公正的奖惩评价制度,奖励正面典型,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惩罚负面案例,发挥约束作用,二者的有机使用,能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师德师风作为评选先进典型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对于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加大光荣事迹宣传力度,号召其他专业课教师学习,起到模范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二是这些专业课教师在年度考核、岗位评聘、评奖评优、干部任用、培训深造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三是考核评价不合格的教师,给予批评教育、调离岗位等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1.2 强化思政意识,加强能力培养

作为专业课教师,不管是课内课外、网上网下,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守纪律、讲规矩,积极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通过言传身教、正面示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大趋势,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理解,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3]

1.2.1 要丰富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学习平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好老师不是自然成就的,更不能从天而降,欲育人先自育,欲言教先身教。教师必须先受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其教学能力,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那么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必要为其提供学习平台,拓宽其学习渠道。

一是开展课程思政专题专项培训,指导专业课教师不断地提升“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劳模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挖掘、提取、加工能力;二是提升思政元素的转化能力,将专业课程中的知识性、技能性教学内容转化为思想性、政治性的内容;三是提升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将丰富多样的思政素材有机融入理论讲解、技能培养、实验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4]

1.2.2 搭建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平台,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融合

思政教师为专业课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专业课教师反过来通过专业知识、技能运用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升华情感,为思政课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思政教师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专业、系统的思政理论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全面、深入的理解思政理论,深度挖掘思政资源,并对思政教学给予专业指导,最终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点融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二是思政教师可以从专业课教师那里学习广泛的多样化的专业知识,充实自己开阔眼界,找到与相关专业学生的“共情点”,拉近思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思政教师开展德育育人注入活力。

2 教材改革

教材是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载体,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教材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间接地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

2.1 教材的开发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恰当融合

教材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编撰教材时应将思政元素恰当融入教材内容,使教材不但紧扣本专业新知识、新标准、新技术、新流程、新规范,而且要符合我国新时代的国情、国策,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2.2 教材内容的选取要融合思政元素,寓政于教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大多是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或实践类课程,在选用最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材时,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取。一是所选用的教材内容是否已经挖掘和开发课程思政元素。二是教材的配套资源如课程素材、资源和案例库等要具有鲜明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内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3 教法改革

教法改革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是“三教”改革得以实现的路径,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根本手段。[5]

3.1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3.2 优化数学模式,变革教学手段

4 结论

猜你喜欢

专业课考核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内部考核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