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苏北区域冷链物流供给侧改革思考

2021-12-20单联宏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6期
关键词:苏北冷链生鲜

单联宏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1)

江苏省的GDP水平逐年递增,2020年GDP总量超过10万亿,居民收入也随着GDP水涨船高,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食品、药品、冷链市场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冷链物流可以使产品在加工、储运等各环节处于合适的温度,从而保证产品的优良品质和健康安全。苏北作为江苏省“菜篮子”的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冷链产品的产销数量都很庞大。近年苏北区域冷链有明显改善,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冷链产品处于非低温状态下生产、存储、流转,进入终端消费手中,有研究显示水产品的流通过程,损腐率高达15%,且冷链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苏北经济朝纵深发展,居民消费提档升级、消费结构逐步优化,为更好地解决苏北人民日益提高的冷链需求与当下苏北冷链实际供给短板间的矛盾,我们必须提高认识与站位,将苏北冷链物流更好地融入到江苏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一、苏北发展冷链物流的优越条件

1.国家、省政府出台冷链政策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完善冷链仓储建设。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部署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保障生鲜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江苏省近年也出台《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这些为苏北区域发展冷链物流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2.立体、高效的交通运输条件

江苏省自2013年~2019年,这7年间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累计投入达到10474.8亿元,苏北地区在港口、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等方面的建设上获得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随着青连铁路、连盐铁路、沪通铁路、连淮铁路、徐盐铁路、连徐铁路、相继通车,迅速将苏北区域融入山东半岛、长三角、中原经济区等2.5小时城市群经济圈。苏北境内横纵交错着G2、G3、G15、G25、G30等多条贯穿东西、衔接南北的重要高速公路;苏北五市有四个城市拥有飞机场,其中即将建成的花果山机场将成为江苏省第三大区域国际机场;苏北五市拥有良好的海上和内河运输系统,已经落成或正在着力构建的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的设施基础,为苏北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运输条件。

3.苏北五市冷链产品供应数量稳定

苏北是江苏省冷链产品生产的主要产地,果蔬、水产、奶制品、畜牧肉、禽蛋种类数量多、产量规模大、质量品种优。随着农业、农村、农产品生产组织方式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近年来主要冷链产品生产规模相对稳定,对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的需求十分旺盛。根据对2015年~ 2019年苏北区域的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牛奶等主要生鲜冷链产品产量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统计数据源于各市统计局),5年间除肉类、禽蛋产量略有萎缩外,其他农产品呈现出逐步上升态势,尤其是在绿色、健康饮食观念的影响下,生鲜蔬菜的增长是非常明显的。这些生鲜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流通,必须依托于高效优质的冷链物流系统的支持,这为苏北冷链产品的物流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提供着巨大空间。

表1 2015年~2019年苏北五市主要冷链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4.优质生鲜产品的需求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江苏已进入城镇化进程的提速阶段,城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2019年年末苏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8%,通过2015年~2019年苏北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如表2所示,统计数据源于各市统计局),5年间苏北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分别是45.59%、44.68%、43.16%、44.88%、38.61%,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显著,与此同时食品消费结构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居民更加关注各种生鲜产品的安全性、新鲜度和营养性。通过2015年~2019年盐城、徐州、淮安和连云港四市对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牛奶等主要生鲜冷链产品人均消费量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统计数据源于各市统计局),我们发现苏北四市主要冷链产品人均消费量是稳中有升的。目前消费主力是70后、80后、 90后,他们与40后、50后、60后相比较,更加追求饮食的健康与安全,对生鲜品的购买更加依赖冷链,这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需求支撑。

表2 2015年~2019年苏北五市近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览表(单位:元)

表3 2015年~2019年苏北四市主要冷链产品人均消费量(单位:公斤)

5.物流业有序增长,冷链消费也稳定发展

淮安、连云港、盐城和徐州四市近年统计局数据表明,除徐州市2017年~2018年有所下降外,其余三市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均有序上升(如图1),表明这些城市的物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增长;四市的冷链产品的消费同步稳定发展。(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

图1 苏北四市2014年~2018年交通、仓储和邮政业产值

图2 淮安市2014年~2018年人均消费冷链产品量

图3 连云港市2014年~2018年人均消费冷链产品量

图4 盐城 市2014年~2018年人均消费冷链产品量

图5 徐州市2017年~2018年人均消费冷链产品量

6.冷链信息技术手段较好

冷链物流已经引入多种信息技术,包括运输仓储管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图象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并逐步推进基于供需双方的联合管理冷链配送系统、冷链所需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引入无线射频技术、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数据交互中心等信息技术,逐步形成全方位、可视化的冷链产品可溯源信息管理方式。

二、苏北冷链物流供给的实际状况

1.实际供给与有效需求的不匹配

苏北地区的冷链设备与设施营运时间长,存在供需矛盾,表面上看是总体供给大于实际需求用量,然而深层次的问题却是无效供给与低端供给偏多,性能优良新型设施与设备的有效供应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要做好冷链物流去产能工作,即淘汰老、旧冷藏设施和设备,实现冷链资源优化配置。

2.协同智慧平台建设滞后

冷链智慧平台协同程度不高,冷链产品的需求与供给企业形成孤岛效应,造成产、供、销企业无法及时掌握准确信息,冷链产品加工与非常温存运、销售等冷链要素的融合性较低,这限制了苏北地区冷链的发展规模。

3.冷链企业规模小、效率低下

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和宿迁五市缺少大型果蔬、肉品、水产品、奶制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这就导致冷链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的资源匹配与整合能力的严重不足。虽然有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及京东为代表的冷链物流要素的存在,但由于苏北五市缺乏本土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使得本区域的冷链业务容量较小。由于冷链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规模体量也小,大部分企业对于新建设施与设备是无力上新的,冷链设施陈旧,基本作业装备落后,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可以实现局部信息系统化办公,但有效性却显得不足,冷链在作业层面上层面仍表现为低端、粗放,集中度低,冷链物流的整体效率与效益不高。

4.冷链专门技术推广程度不够

冷链系统的集成大多需要投入大量的软硬件设施、人员和先进的冷链技术,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对技术、资金、运作管理要求高,形成行业壁垒,行业竞争激烈,苏北多数冷链企业规模小、经济基础弱,先进技术推广慢。苏北多数企业做不到低温生产,储运过程存在大量“泡沫箱+冰块”粗放手段,缺乏先进完备温控技术。

5.冷链物流运营成本较高

冷链产品对温控、时效及成本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冷链储运环节具备高水准的设备与环境,苏北五市冷链具有起点低,服务商功能单一,缺乏标准规范等特点,造成众多冷链服务商,客户数量少、运营规模小,运营成本高。

三、苏北冷链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

1.促进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机制

不同地区冷链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经济、行业和主管部门等多方面影响,加强苏北五市主管部门的配合,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冷链产业形成合理的区域规划和合作框架;积极引导苏北区域冷链产业良性合作,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冷链产业发展当好制度的设计者,在冷链产业的蜕变中扮演好改革的推动者,在冷链产业发展中做好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协调监督者。

2.加强冷链协同智慧平台建设

冷链信息平台将冷链产品提供商、分销商、冷链配送中心、消费者等各节点数据进行高效集成管理[1],使冷链产品物流各功能要素无缝对接,打造苏北区域冷链“智慧平台”,平台提供在线交易、产品追溯、供需信息、冷链车辆和冷链产品定位等主要功能;通过对物流业务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实现物流业务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和快速反应[2],最大限度提升各种冷链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冷链资金投入,避免不合理冷链物流行为,提高苏北区域冷链产品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培育具有苏北特色的龙头冷链企业

苏北的冷链服务商在“数”和“质”上,都不能有效满足苏北人民日益增长的冷链需求,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统一思想,在龙头企业的培育上多下功夫。各市要积极扶持和引导基础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冷链企业,培育其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冷链企业对于产品源头、流通渠道、终端消费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企业产能,拓展业务范围,增加运营覆盖面,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效应的区域冷链龙头企业。

4.锻造能拼敢闯的苏北“冷链人”

重视“冷链人”的培养工作,需要“政、校、行、企”共同发力。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加强对地方大中院校有效引导,注重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帮助学校、培训机构探索冷链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冷链人才培养体制;二是制定优秀冷链人才引进激励政策,扶持本地冷链企业引进冷链管理高端人才。行业协会和大中院校也要做好冷链专业人才的“培智”工作,一方面企业有计划、分批次将员工送入高校进行系统学习,另一方面请企业高级冷链管理人员学生进行实务培训,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进入先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切实提高冷链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以此真正培育出一批“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永不言败”苏北“冷链人”。

四、结语

苏北地域冷链物流的发展,关乎着三千多万苏北人民的餐桌品质与药品安全的民生问题。做大、做强苏北区域冷链行业,不仅可以解决苏北五市产量丰沛的生鲜冷链产品资源的流转“痛点”,更加可以解决由于苏北人民逐年增长的收入而对冷链产品消费不断升级的“爽点”。当下国家正着力推进商贸流通和“供给侧”改革,通过分析苏北冷链物流的实际状况,提出苏北冷链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以期推动苏北地域“从源头到终端”的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更好地解决苏北人民不断提升的冷链需求与实际供给之间的矛盾。

猜你喜欢

苏北冷链生鲜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生鲜灯的奥秘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中冷联:2015年度中国冷链50强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