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沿海红树林生态监测及生态修复研究
2021-12-20公茂锋林连蓬韦俊杰
公茂锋,林连蓬,韦俊杰
(广州桓乐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58)
1 研究背景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非常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滨海湿地特色生态系统,也是整个自然界中生产力水平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1]。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潮间带区域,以红树植物为主体兼有其他海洋生物的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海湾或河口滩涂区域[2]。红树林为各种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在维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以及保护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作用和价值[3]。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及周边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河口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水体环境污染,红树林面积不断缩小,红树植物的生长呈现萎缩退化的态势,鸟类、底栖生物的栖息生境遭到了破坏,进而引起了红树林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4],同时近年来近岸海域开发利用强度较大,因此保障海岸线抵御灾害、保障城市平安的功能愈发重要[5]。
2 红树林生态监测
广州桓乐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1月在惠州海域进行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本次生态调查共布设7条调查断面。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红树种类,胸径、株高等重要群落特征指标,监测结果如表1所示。
此次红树林生态系统 监测严格参照《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中规定的方法来进行。调查采用我国生态地植物样地记录法进行群落调查。红树林集中分布植被区样方大小为10 m×10 m;草本植被方法大小设为1 m×1 m。本次红树林群落生态监测共调查到红树植物有6科6种,分别为无瓣海桑,桐花树,老鼠簕,白骨壤,秋茄以及海漆,其中除无瓣海桑为外来物种以外其他5种均为本土树种。白骨壤作为本土先锋树种广泛分布于该调查区域,是本次调查中的优势种群。无瓣海桑是孟加拉国引进的外来红树物种,凭借非常出色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本次调查区域以及整个广东沿岸海域都有很广的分布。另外桐花树、秋茄以及老鼠簕作为本土传统优势树种,在本次调查区域内也呈广泛分布。
该区域内红树林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17.6 ind/100 m2,大树比例为36.4%,红树的平均基干周长为25.77 cm,平均胸径为8.21 cm,平均株高为343.31 cm。该红树林区域Shannon-Weaner指数为2.33,Pielou均匀度为0.83。
3 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
3.1 种植条件分析
结合各树种适合生长的潮汐浸淹情况,整地后要确保种植带的高程达到平均海平面以上,且能满足各树种生长所需的高程。影响红树林种植的另一因素是风浪。红树林适宜自然生长在河口海域,在开阔海岸带地区,因为风浪较大,天然条件下红树林极难存活和生长。拟进行红树林修复区域位于河口内侧,风浪相对较小,在红树林种植时避开台风季,并采取插杆扶植的方式种植,可有效提高红树林的存活率。
3.2 种植树种选择
通过种植乡土红树进行红树林生态修复,主要可选的红树物种有:白骨壤、木榄、红海榄、老鼠簕、卤蕨、桐花树、银叶树、秋茄、海漆等,均为广东沿岸常见的红树植物。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木榄和红海榄等均有大量现存苗木可供红树林生态修复示范所用,为红树苗木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持。红树林生态修复是近岸生态修复的一种常见措施,不同红树植物在滩涂上呈带状分布,具有对潮间带潮汐浸淹频率及相应产生的物理化学环境梯度的生理适应性。根据适地适树原则,按高潮带至低潮带的立地条件特征进行选择。
3.3 修复区域设计
对于拟修复的区域,要进行红树林种植,首先是进行宜林地的建设,即将非宜林地改造成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宜林地。研究显示潮浸深度对红树林幼苗和幼树的生长影响极大,因此红树林宜林地的建设首先应确定宜林滩涂潮汐基面的高程,该高程因不同区域潮汐水位特点不同而异。根据多地区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的关系,结合当地的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标高范围。拟修复区域周边为基围鱼塘,根据多个地方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的关系,结合当地的立地条件,沿基围通过回填海泥来抬高红树林的种植床,种植床表层三分之一回填海泥,底层三分之二回填素土,外沿用模袋及松木桩加固,种植床标高根据红树林适宜种植标高范围和多年年平均高潮位进行综合考虑。整体修复区域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红树林生态修复剖 面图
4 结语
本文在充分调查了解广东沿岸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及存在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以红 树林人工恢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方案,利用红树林进行防浪护岸,提升岸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开展相应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改善河口海岸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沿海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从而提升广东沿岸河口海岸线生态功能,同时增强滨海湿地的自然生态景观性,助力河口海岸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的高速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