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肖邦《船歌》的演奏版本之差异
——以齐默尔曼、蓬庭伦和波利尼为例

2021-12-20李紫薇福建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船歌触键乐句

□李紫薇 福建师范大学

一、乐曲简介

本曲基于船歌的主要节奏和主要情绪,为混合曲式,其中,乐曲的中部(第39~83 小节)为A 大调,结尾部分以升F大调再现结束全曲[1]。作品首次出版于1846 年10 月,由法国布兰杜(Brandus)出版社印刷发行。本文的谱例小节数均来自德国亨乐出版社乐谱。

二、该曲中演奏主要风格概括

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毕业于卡托维茨音乐学院,是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他的肖邦专辑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的认同性,与小泽征尔等著名音乐家有过广泛合作,指导过我国知名的钢琴家沈文裕。齐默尔曼传统地道的波兰风格的肖邦演奏,一方面源于他的触键,另一方面是因为本曲的录音是在九尺斯坦威上完成的,从录像中看出其演奏钢琴时技巧精湛、音色清晰无瑕。他使用了大量“rubato”(自由速度),在肖邦的作品中极为常见:在整体上保持速度统一律动的情况下,有些装饰音或主干音的时值略长一些,演奏中将速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作品的感情更加充沛,更具有延展性。处理乐句时,在情感强调的部分,他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方式,在乐句的句首音上加入一个“强调”的处理,既做到了语义分明,又不失情感表达。

蓬庭伦(Roland Pöntinen)于1963 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毕业于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瑞典钢琴家、室内乐演奏家、作曲家。其钢琴演奏具有标准的北欧学派演奏风格:音色纯净、清晰,力度上有北欧学派演奏风格足够的内敛,且非常尊重谱面标记,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自我风格,尤其是在句读、句点等方面更加突出自己的风格,并使用细节性的演奏技巧来体现,节奏的律动相对清晰且规整。蓬庭伦的演奏拥有与德奥演奏学派一样的“长句式思维”。对于音的时值,不会拖得过长,具有“短”的单音时值特点,在如上所述的长句式演奏处理思维中,形成一种干净、干脆、利落又不失美感的风格[2]。

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后师从著名钢琴大师米开朗杰利,他是1960 年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其对肖邦作品的诠释以音色清晰、流畅的特点著称,追求触键的清晰、准确,有“如在无菌室培养出来的清洁”之称。他因追求理想而常常摒弃感性在演奏中的作用,是意大利音乐学派代表人物。其演奏的乐句具有歌唱性,注重乐句的流畅性,自身演奏的力度对比不是很强。

将三个人的音响强弱对比后发现,由齐默尔曼演奏的该曲的音响在乐谱中的力度对比最大。在两个类似的乐句中,第二个乐句的力度总是比前一个推得更高,但在这一乐句的结尾又很快减弱,把p 处理得很弱,且前面有力度上的铺垫。波利尼的音响舒缓柔和,f 的力度并没有那么尖锐刺耳,他在乐曲一开头低声部的第一个八度上似乎做出了“sf”的力度,能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是他“中立”的态度,在乐曲后面的进行中没有很大篇幅的改动,他的手指几乎贴键演奏,手腕运用得比较少,与手指之间进行很平稳的运动。

三个人还分别在乐曲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处理,具体如下。

第1~3 小节整体进行得较慢,齐默尔曼第3 个G 音迟迟未出,给人一种期待感。整个乐句rubato 展现得更多,拍子摇摆不定,在一开始给人们展现出一幅人慵懒地躺在船上的画面,奠定了整个乐曲的感情基调,演奏中加入了表情术语“expressive”,对浪漫派作品色彩的处理更多;第4 小节的低声部在连线句尾音C 上做了很弱的处理,使语气感更强;在钢琴触键方面,用指腹的触键更多,指尖与钢琴的接触面积更大,声音体现出船歌的朦胧性色彩。相比于齐默尔曼,蓬庭伦的演奏乐句处理更自然,整体在第3 小节减慢且幅度不是很大。第4 小节演奏更多地用指尖去触键,声音集中且轻盈;在第4 小节处理尾音上,句尾音C 没有弱处理且清晰,整个乐句在最后收尾处减慢,整体的音响并没有大幅度的强弱变化。而波利尼的演奏则基于第1 小节第四拍上f 的力度,将第一个一开始的d 这个音加厚,两者之间明确一个平衡点,注重和声感,明确#F 大调的调性,之后的dim 并没有大幅度减弱,一直保持在一个程度上,整个乐曲的一开头就充斥着理性的色彩,并没有给人太多想象的空间,传达出“中立”的色彩。力度符号基本基于谱面,装饰音时值很短,和弦音较长。在第7 小节的演奏中,齐默尔曼的最高音#F 处于很松弛的状态,第四拍节奏拉长且减慢,第8 小节的第一个琶音没有做波音的处理,句尾音C 收得更明确、更自然,可以听到句尾的减弱。蓬庭伦在第7 小节的高声部F 音上进行松弛的演奏,没有过多地使用指尖,而是运用手腕的力量稍稍带过去,这就是典型的北欧式演奏风格。波利尼的高声部的三度音程连接特别自然,他的句尾音几乎没有弱下来,而且速度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没有做减慢处理。

如图1 所示,乐曲第42~49 小节这一段来自中段连接部分之后的A 大调转调部分,前面的连接部是速度稍快的“poco piu mosso”,要求这一部分的情绪更加高涨,并且要强调出低声部“逆分型”的节奏,多声部的进行要求我们处理时层次清晰、分明。齐默尔曼依旧用“圆滑奏法”,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低声部非常轻,在第47 小节中这样跨八度的地方稍稍用手腕做了减慢和减弱处理,听上去音色十分空灵。蓬庭伦这一段的音响更重一些,声音浓度更厚重一些,对前面的连接部到谱例的地方并没有渐快,且这一段更有优哉游哉之感,用指腹的力量较多。波利尼的踏板并没有换得很勤,声音听上去似乎一直在往下追逐,情绪很平稳,包括谱例中八连音的处理也是不急不赶。

图1

乐曲第70~78 小节这一段为乐曲中部到再现部之间的华彩乐段。这一段的切分节奏型比较多,包含了大量的华彩性乐段,速度较前面更快一些。这段的难点在于多声部的演奏,三个声部同时交融,需要在弹奏时突出高声部上的单音及重音符号的音。蓬庭伦在处理时,过多地使用踏板,对乐谱上的跳音处理得没有那么明显,几乎是一个断奏的状态,这段整体保持在p 的力度上并不断减弱,虽然每一拍为柱式和弦,但也能听出他对乐句的语气处理。齐默尔曼的这一段演奏明显踏板使用很少,每一拍的拍点上踏板十分精准,低声部的跳音很明显能够清晰地听到,他处理得小心翼翼,可以看出他的指尖触键比较多。波利尼演奏这段时速度并没有加快,一直是平稳地进行,踏板上跟蓬庭伦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这一段的处理,他使用了比较“模糊”的音色,从头到尾的演奏亦是如此,仿佛看淡了世间争执,有种安静从容、围炉夜话的风度。

结 语

齐默尔曼的演奏,在基于浪漫派音乐的风格上,力度、音响、段落、细节等方面的对比和呼应更加强烈一些;在钢琴技法上,对手腕和大臂的运用及配合更多一些,声音音响上更加张弛有度,以及对乐句音头和音尾的处理都更加出彩,在肖邦的作品中加入自己理解的rubato 也极为添彩。蓬庭伦的处理中,“长线条”的思维方式值得学习,特别是浪漫派的音乐中发展和流动总是以一个大句子、长线条进行的。而波利尼的意大利乐派则以一种无喘息式的方式演绎了另一种稍稍“急促”感觉的《船歌》,也别有一番味道。

猜你喜欢

船歌触键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南湖船歌
往事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散文诗章
让情感在指尖流淌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几种触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