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新闻直播类节目的叙事与传播策略

2021-12-20陈小梅葛莹莹

新闻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融合

○陈小梅 葛莹莹

我国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其中6.38 亿人平时爱看直播,刷短视频、看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生活方式。媒体融合时代,直播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收看节目的方式,也重塑着主流媒体的电视直播节目形态。以现场电视播报为主线的多屏呈现的融合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新闻直播类节目呼应了融媒体时代发展的诉求,借移动终端之东风,跨平台矩阵传播,持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然而各种直播节目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为融合而融合,融而不合;重直播形态轻内容和交互性差等问题。本文以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直播节目为例,将视角投向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直播类节目的生产制作与传播层面,研究如何利用新媒体,转变自己的叙事与传播策略,如何在新闻传播中重塑主流媒体价值这一新时代的重要问题。

一、见证与记录:直播中的时代观察者

(一)新闻直播节目发展的三种形态

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新闻直播节目主要有三种形态:“非常态直播”、常态新闻直播节目和移动终端直播。

在过去,往往在发生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社会事件时,传统媒体才会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直播。这些直播的题材往往是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因为直播频率低,直播也往往被解读为“非常态直播”。随着观众对于当天热点话题和最新资讯求知欲的增加,新闻直播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很多主流媒体开始对新闻直播进行常态化的策划、制作和播出。至此,直播活动成为每天栏目日常编排的常规操作。“非常态直播”演变为常态化直播,凸显了新闻频道“第一现场”的时效性。而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形式灵活、语态鲜活、收看方式便捷的移动终端直播受到观众的追捧,成为融媒体时代直播的新样态。

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作为安徽省唯一省级应急电视频道,曾参与报道多起社会重大事件或活动。不仅承担“非常态直播”的任务,而且频道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坚持每天直播几档常态新闻节目。近几年来,频道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与多家新媒体平台合作,跨屏直播,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新闻直播中大屏单一、互动性差的困境。除了图文和语音互动,短视频、互动小游戏、VR等新媒体产品也常态化呈现在新闻直播中。

(二)直播主题以及形式

作者抽取了2015年1月到2020年1月六年的直播数据,其中“非常态新闻直播”约125场。直播主题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突发公共事件直播,约35场。直播内容涉及暴雨、塌陷、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持枪劫持、坠机救援等相关的公共安全事故。一类是可预知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节日庆典等,约90 场。直播内容涉及中高考、高铁开通、地铁运营、体育竞赛、集体婚礼等活动。除了“非常态新闻直播”外,传统媒体移动端小屏视频直播开始异军突起。从2019年至今,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频道在新媒体平台发起直播约400 场。除了与频道直播节目并机直播外,直播内容涉及面更广,大到社会热点如疫情、大桥塌陷、劳荣枝案庭审,小到名医面对面、频道的地面推广活动等。小屏新闻视频直播正在成为主流媒体的标配和主力军。

(三)直播效果及影响

1.跨地域传统媒体间融合常态化:多地联动、全景式呈现

5G 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多地、多场景的联动直播成为可能。安徽公共频道积极与兄弟媒体对接,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展现出现场直播全方位、立体化、全景式的魅力。

2015 年6 月28 日,安徽公共频道与福建新闻频道、江西都市频道联合直播《“飞越山海合福梦圆”——合福高铁开通》活动。这条合福高铁线贯穿福州、武夷山、上饶、婺源、黄山、歙县、铜陵、合肥等22 个站点。因为沿途风景如诗如画,被人们誉为最美高铁线。直播中,闽赣皖三地电视台开通多路视窗,在合肥、黄山、上饶和福州四地卫星实时连线,直播延着高铁线路图从安徽的“高铁网”到福建的“旅游经济”,与多家媒体跨时空、长时段、多分会场连线。通过无缝对接直播、远程接力式直播,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记录各地旅游景点、交通建设、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成果,折射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大主题。

联合直播不仅指各省级媒体间的合作,省内各级广播电视台之间的直播融合也在一步步深入。比如,2015 年12 月4 日,公共频道启动《奔跑吧皖江——宁安高铁开通现场》直播活动。省内各广电媒体协同联动,联合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多家电视媒体,通过沿线多个站点的卫星和4G直播连线以及航拍,展现安徽积极融入高铁交通大动脉的良好形象。

2.跨平台新旧媒体融合创新化:形成多平台矩阵传播

新闻直播不仅要积极走出去,与其他传统媒体融合;更要沉下来,利用频道自身优质资源,结合新媒体平台,实现四通八达的多渠道传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疫情暴发后,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立即开启直播窗口,连续数天进行直击抗击疫情第一线的《抗击疫情在行动》特别直播。随着疫情的缓解,频道又推出《复工复产同心抗“疫”正进行》直播活动以及后续欢迎援鄂医护队返程的《春暖花开,我们回家》等节目。

这几场直播均是以全媒体平台联动方式开展的媒体融合特别直播。直播节目通过频道新媒体平台“沸闻天下”视频号实时同步播出,同时直播内容接入到头部平台,与头条、抖音、快手合作,实现直播的“破圈”效应。数据显示,仅在头条平台上,2020年1月29日直播参与人次达166 万,2020 年2 月3 日直播参与人次近300万。媒体融合直播不仅拓宽了传播渠道,还持续提升了公共频道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割裂与浅薄:直播中的“游离者”

(一)新旧媒体融合:“融”而不“合”

尽管主流媒体在积极探索新闻直播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电视新闻直播平台与新媒体播出平台往往存在着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情形。台网的并机直播仍然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往往是两张皮,没有形成合力。传统媒体应该改变“我是我,你是你”的割裂状态,建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甚至“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融合状态。

(二)新媒体平台直播:直播内容碎片化

与传统直播节目受时长限制相比,新媒体平台直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时长和形态上,新媒体直播更加灵活。新媒体端能随时打开通道,在同一时间上线多场直播,不受时间、时长的限制。突发新闻、公益活动、节日庆典、体育赛事、甚至是农产品滞销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找到传播舞台。但新媒体直播“量”虽大,有时却“质”不高。在技术上,画面拍摄水平不高,有时甚至出现卡顿现象。在内容上,直播释放的新闻没有形成相互勾连的信息网,往往是单条式碎片化的体验式报道。直播连线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不够;直播往往是对现场的概括性描述和讲解,缺乏图文表格直观展示、新闻背景深度解析、专家分析点评等。

三、共鸣与引领:直播中的“守正创新者”

在融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如何处理好新旧媒体关系、迎接挑战,从而实现新闻直播的转型。笔者认为必须从叙事和传播上下功夫。

(一)叙事视角下沉:今天“我”来当主播

随着5G技术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直播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特权,只要拿起手机,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启直播。对于一些生活类选题,主流媒体在进行新闻直播的同时还可以设置网友直播互动版块,让网友们也来当主播,以“第一视角”观察拍摄进行播报。如每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的科技周活动,可以让网友们实时上传自己参与科技周的体验活动。哪些院士教授的讲座最精彩?哪个参观项目人气最旺?哪些互动类科技项目最有趣?科大最神秘的实验室长什么样?参观人数众多,如何设计参观路线才能实现效率最优化?网友采用“第一视角”做直播,更接地气,语态更鲜活,具有原汁原味的现场感和沉浸感。当然,“网友做主播”需要媒体提前做好预告和征集活动,也要求媒体人做好细致的案头工作,提前进行沟通和策划。

(二)叙事主体转型:重塑新语态新风格

叙事文本是开放、流动的,同样的话语出自不同出镜记者会有不同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直播要满足受众需要,就必须积极借鉴新媒体平台叙事手段。新闻频道融媒体直播要吸引更多关注的眼球,一方面要推动频道现有的名主持人、名记者、名编辑积极参与融媒体直播,在新媒体平台上大显身手,打造“主流网红”;另一方面要引导频道更多主持人、记者、编辑在参与融媒体直播中成长为“主流网红”,带动更多用户(粉丝)来关注频道的融媒体直播节目。

“主流网红”不意味着盲目复制自媒体主播,作为主流媒体人,他(她)的内核和使命担当并没有变,改变的是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个性化的风格和语态。在新闻直播中,出镜者语言、肢体动作、神态甚至是衣着打扮,都带有个人鲜明的风格。语态上,主播们要改变过去的“我说你听”,增强对话感和参与感,改变过去的以叙述式和评论式为主的讲述方式,增加引语式、描写式和提问式,让观众通过直播能如临其境,从而获得更好的互动式体验。

(三)情感叙事策略:融入情感中的意义传递

在新闻直播中,媒体人要善于利用好的新闻素材,采用情感叙事策略,将具有价值的信息植入融合传播平台。在抗击疫情直播报道中,要多用普通人的“微叙事”触发情感上的共鸣。如合肥支援湖北方舱医院的护士周国红在隔离服上写话,叮嘱孩子学习的新闻刷爆网络。作为母亲,操心孩子学习,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国家大义面前“舍小家、为大家”,通过个人情感的冲突,将爱家、爱国之情深藏于情感叙事中,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完成主流价值观的传递。

(四)传播技术策略:凸显传播技术意识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人必须主动出击,研究如何将虚拟VR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与演播室和移动端结合,怎样将晦涩难懂的数据或者图表以立体化、全景式的形式展现给观众。2019 年,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VR 浸新闻”专栏中,每一篇新闻都提供图文超链接,允许观众点击超链接进入VR场景,实现360度全景式观看。通过转动手机或者移动鼠标,观众可以暂停播放或者选择转换场景观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我们可以期待,在不远的未来,直播间甚至是新闻报道现场,都会出现虚拟VR 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的身影。在高科技的助力下,用户能够通过智能终端实时链接到真实立体的新闻现场,实现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五)传播渠道升级:融合新旧媒体

电视新闻直播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仍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专业化的拍摄水准,演播室事件深度解读和权威专家的分析与评论仍是移动直播所不可比拟的。现场直播仍是电视新闻直播核心竞争力和优势所在。新媒体直播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形式在新媒体中的创新与延伸。新旧媒体关系在直播中不是对立的,传统媒体直播报道为新媒体直播报道提供了范本,新媒体直播打破了传统直播的界限,从固定节目、固定时段、固定渠道播出转型多角度、交互性、全景式地呈现。融媒体时代,语态灵活,观看便捷的移动终端直播应与传统新闻直播节目相互呼应,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六)传播受众意识:满足用户社交属性

主流媒体人必须具有受众意识。融媒体语境下,观众也成为直播的一分子,新闻直播内容的外延进一步拓展。直播中观众可以通过大屏下面的游走字幕提供线索或进行点评;可以通过摇一摇、扫一扫直播屏幕二维码实时发表观点;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传视频、图片或语音文字。被采用的观众信息可以实时进入直播间或新闻直播现场。针对观众关注话题的热度,演播室和新闻直播现场可以实时调整,并进行回应。因此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观众互动有助于对新闻直播的立体化、全景式呈现,其互动内涵指向两方面:一是观众与节目的互动,成为节目的一部分。二是观众与观众的互动,满足观众的社交需要。通过直播互动,也增强了直播的人文性和社交性。

结语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直播应依托数字技术与新媒体平台,在新闻叙事表达和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突围,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工作的 方法策略
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