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
2021-12-19周燕
周燕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提升他们的审美赏析能力。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感受庄严雄伟之美,要引导学生抒发情感,提升爱国情怀,要组织大家引申思考,探究如何坚持不懈地努力,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打算。这样就能将文本阅读和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提升审美情趣。
关键词:解读文本;审美情趣;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德育要求,认为要促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让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透过文字表面深挖下去,探究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因素,從而起到德育的效果,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全面提升。
一、创设情境,感受庄严雄伟
创设情境是一种能辅助学生提升审美感受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创设情境,渲染特定的气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要让学生感受庄严雄伟的场景,教师就可以展示庄严肃穆的建筑物,并播放雄壮的音乐,这样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到情境中,生出憧憬和想象,从而感受到庄严雄伟之美,提升审美赏析水平。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展现革命精神的现代诗歌,但是很多学生对于革命历史了解不够深刻,也没有去过延安,所以很难理解延安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也无法体会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为了促使学生提升赏析水平,教师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创设了情境,在课件中展现了延安的标志性建筑,让学生从破旧的窑洞开始,到一座座高楼大厦,从南泥湾看到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同时,在课件中教师还给学生介绍了延安的过去和现在,了解革命先辈在延安做了什么事情。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延安就变得庄严雄伟起来,他们也能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作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说说自己是否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在你心中的延安是什么样子的呢?你对延安有怎样的情感?”如有学生尝试表达:“在我的心中,延安是革命根据地,我能从中感受到红色革命精神,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延安,亲眼看一下革命前辈曾经住过的窑洞。”
小学生一般想象力都很丰富,所以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这样学生的内心能激发其向往之情,教师再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字词,他们就能深入探究,体会到作品中蕴藏的情感。
二、以文述情,升华爱国情感
以文述情指的是促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自主表达,尝试说说作品中蕴藏了怎样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人公,说说自己在这种情境下,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尝试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也能促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蕴藏的情感,进而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学习《梅兰芳蓄须》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首先自主诵读这篇文章,体会一下蕴藏在其中的情感,然后尝试和同伴进行讨论,说说在编演剧本的时候要如何设计台词,体现出梅兰芳的形象。教师鼓励学生说说从梅兰芳的身上是否能看到爱国情怀。如有学生提出:“梅兰芳是很爱京剧的,但是,他不想给日本人演戏,所以断然拒绝,甚至还蓄了胡须。他甘于清贫,用自己的方式体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在表演的时候要设计怎样的小动作,展现出爱国情感。如有学生设计了梅兰芳的内心独白,添加了他用手抚摸自己胡子的造型,并且用自言自语的形式表述了梅兰芳的内心感受:“虽然现在家中贫困,我只能卖掉房子维持生计,但是我绝对不能就此妥协,那样的话,和做卖国贼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表述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梅兰芳身上的爱国情怀。
一篇文章中常常包含着基本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在这种情感,然后促使他们自主思考,围绕文章中的细节进行感悟,尝试在脑海中将这种情感具象化地展现出来。最后教师还要促使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说说内心的感触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内化于心,深度赏析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三、引申发挥,懂得不言放弃
某些文章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是学生很可能无法在初读的过程中就将其挖掘出来,所以教师要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引申发挥,尝试思考主人公的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然后再联系自己,思考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这样的精神,自己的身边是否有类似的例子,反思自己要如何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读懂了作品,挖掘出了其中蕴藏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提升了审美感悟能力。
《和时间赛跑》讲述的是在外祖母去世之后,“我”的心中悲伤不已,在爸爸的启发下认识到时间十分珍贵,要珍惜时间。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引申探究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有人说,如果做一件事情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那么我们如何不浪费呢,时间那么宝贵,我们可以用这些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呢?”如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不轻言放弃和珍惜时间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即使付出了长时间的努力,如果最后获得了成功,那么我认为还是一件让人惊喜的事情。如果半途而废的话,我认为才是真正浪费时间。”还有学生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我认为在做事情之前,要先预估一下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务,如果觉得浪费时间的话,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放弃,我认为这样的放弃同样也是值得的。”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逐步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不言放弃。
在深度阅读作品,并进行引申发挥后,学生认识到不少文章中都有蕴藏的深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真善美,尝试揭示出其中的哲学思想。此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在拓展阅读其他作品的时候也要多想一下其中蕴藏的深意,并反思自己的品行。
四、联系生活,鼓励胸怀大志
联系生活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参与到丰富多彩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联系、对比的思想分析问题,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文章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足之处。这样能让学生反思自我、展望未来,逐步立志成才。
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为何要发誓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呢?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呢?”学生认识到主人公看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压,激发了他内心的愤怒之情,所以他想要寻求国家复兴的道路,他认为只有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学生从主人公的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是胸怀大志。此后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反思,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说说是否自己对未来的憧憬是什么。如有学生提出:“我一直以来都想当一个医生,因为我看到自己的奶奶患癌症去世,十分痛苦,所以我将来要攻克癌症,研究出抗癌新药,让更多的患者能获益。”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认为这是一种远大的理想,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主人公身上汲取力量,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努力,尝试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展开课内外实践活动,首先可以拓展阅读,阅读了解各种经典的文学作品,看看其中的主人公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探讨如何提升实践活动的效率。这样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让德育渗透的分寸变得恰到好处。
在德育教育时,教师要避免生硬的说教,而要将德育和文本赏析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这样才能避免让学生生成厌倦心理和逆反心理。教师要构筑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体会作品的真味,促使其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触。
参考文献:
[1]王燕芳.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职责[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03):9-11.
[2]赵善英.依托国学经典教育的特色学校发展[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