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现状研究
2021-12-19孙娟
孙娟
游戏化的课程是很多教育学家普遍认同的教育方式,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游戏的同时学会安全意识,并且在孩子的大脑中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提醒自己和身边人,例如过马路等红灯,很多成人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车流量不大的路口,而孩子往往能在这个时候出口阻止成人,并将在幼儿园学到的安全意识“教”给成人。从这一点上就能发现,游戏化的课程对孩子的影响。本文既从课程游戏化多角度来进行安全教育研究。
一、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愿
(一)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研究的目的
孩子在幼儿时期,出于认知的缺乏,基本没有安全意识,有数据统计,我国现有少年儿童2.8亿,占总人口的22.89%。数据还显示,3-12岁的孩子是安全意识相对淡薄的时期,也是意外发生率最高的阶段。从人身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自然灾害教育、食品安全教育、危险为难教育,国家对此极为重视,教育部也多次针对孩子幼儿这一特殊时期出台指导意见,以课程游戏化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将安全隐患以游戏化的方式直观地传递给孩子,辅以多媒体手段、安全故事等形式,让孩子在游戏的同时明白发生意外的后果,从而在心里树立起防范意识。
(二)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研究的意义
孩子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幼儿园承担着每个孩子的安全问题。不同于孩子在家里,有至少一个成人专职看管,在幼儿园里都是一个老师要看管几名甚至十几名孩子,而孩子又处于好动的年龄,对于很多事情都充满了新鲜感,尤其是刚刚上幼儿园的小班甚至托班的孩子,从来没有过集体生活的经验,自理能力都很差,基本的生活要素都没有掌握,这些孩子所面对的诸如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嬉戏打闹、孩子玩玩具、甚至是喝水吃饭都实时伴随着潜在的意外,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要防患于未然。这种被动的安全教育很难培养孩子的主动意识,只有让孩子主观认识到潜在的危险,才会自我提高安全意识,远离危险,并学会在突发事件时如何自我保护。
二、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
(一)将安全意识培养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般对孩子的教育时,他们会出于好奇,总是去问“为什么”,可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如何解释,却难住了成人,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命令的口吻,灌输给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从成人角度出发的教育简单粗暴,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游戏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无效的教育方式,没有了枯燥的说教,让孩子能够深入其中,在与小伙伴之间的互动的同时,在游戏中体验危险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孩子们还会在游戏中“看到”那些家长们口中的危险是怎么发生的,这些危险所带来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后果;学会如何正确回避风险,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地逃生,这样“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将“为什么”通过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学会的不仅是安全道理,更是安全经验。
2.游戏中的真实生活
意外危险在生活中实时存在的,不仅是孩子,对于成人来说同样是高发事件。
因此,可以利用课程游戏化将生活中的不同场景进行系统归类,再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直观的概念。选题尽可能地贴近孩子的生活,用他们所能理解的事物作为游戏开发的依据,比如模拟爸爸妈妈带孩子去游乐园,这是很常见的场景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加入安全教育,设置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如跑丢了、摔倒了,再到有坏人,再到游乐设施发生故障等等,增加孩子们在安全受到威胁的防范意识,以及意外发生后,如何求生的方法。
3.结果对比,增强感官体验
孩子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直观的,因此在实际授课中,老师不能将很抽象、概念化的信息抛售给孩子,这样他们是很难接受的。在课程游戏化中,可以通过相同游戏、相同的孩子,设计出不同的结果,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用自身的真实感受来完成安全教育的课程。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幼儿园放学的场景,设计不同的结果,按照顺序从大班到小班依次放学;大班小班的孩子一起放学,然后将孩子们分成三组,一组是“孩子”,一组是“家长”,一组是“老师”,分别模拟两种场景的放学结果,让孩子感受到秩序的重要性。
(二)室内课程游戏化的安全
一天之中,室内活动占比要高于户外的时间。在室内进行课程游戏化的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老师在选择游戏上下功夫,通过老师丰富经验和教室的环境来设计游戏,完成教学。在室内通常以小运动量、相对固定站位的方式来设计游戏,避免了孩子之间在游戏过程中因为过于频繁的移动而产生的安全隐患。例如,模拟图书馆、博物馆等孩子经常出没的场景中孩子嬉戏打闹,或是在商场乘坐电梯发生危险等等出现意外隐患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室内与室外在教学中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还可以将一些游戏拆分成室内和室外两部分进行。
(三)室外课程游戏化的安全
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一直是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孩子的安全意识薄弱,对于意外隐患没有足够的洞察力,再加上孩子好动的天性,导致在幼儿园孩子多,老师管理难,有的幼儿园干脆就减少在户外的时间,但孩子处于身体发育期,需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来保证身体成长,因此这就好像是两个矛盾点。从课程游戏化的角度看,老师可以将户外活动同样模拟成场景来游戏化,充分利用户外的大空间,让孩子们“动”起来,将室内课程中的一些安全逃生模拟出来。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道具,给孩子们模拟乘坐公共交通,如地铁、火车、飞机等,從在车站等车到抵达目的地完整的流程,演示其中的安全隐患。这样即有了户外运动,孩子又玩到了新的游戏,还潜移默化地了解了在出行方面的安全常识,可谓一举三得。
三、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安全管理
(一)幼教老师安全教育培训
一线的幼教老师是孩子安全管理最重要的一环,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授课、还要照顾孩子们的穿衣、吃饭,面对几十个“精力旺盛”的孩子,是对于老师无论经验、还是体力都是一个考验。因此,需要定期给老师进行安全教育课程的培训,不断提高、更新对于安全理念的认识,在培训中老师们通过相互交流,将一些在实际教学中遇到、想到、实际操作过的想法、经验进行交流,提高教学中安全质量,对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有办法去化解、回避,这样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安全。
(二)安全教育的课程器材
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就要求老师在游戏素材的设计上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有意识地利用游戏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识防范。老师们授课前需要对游戏进行设计,还需要制作授课时需要用的道具。授课主题不同,需要用到的器材道具就会不同,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游戏乐趣,老师们可以将道具的制作设计成DIY形式,引导孩子们自己开发制造,从材料的选用到道具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集体的智慧,亲自参与制造,了解了不同道具的形状、特点及功能,比如在制造关于交通安全的游戏时,孩子们通过自己绘画交通安全指示牌,开始认识不同的指示牌所代表的含义,在游戏过程中,老师表演交通警察,让孩子们通过交通指示牌来模拟道路交通,刚开始孩子们不熟悉,会经常发生“堵车”的情形,慢慢熟悉了指示牌后,“堵车”的情况少了,道路畅通了。这不仅仅是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丰富了课堂活动内容,孩子们通过模拟道路交通,很快就能熟悉各种指示牌的作用意义,特别是模拟“违章”的情景,超速、闯红绿灯等的违法操作,让孩子们看到可怕的“交通事故”,更能提起孩子们的警示。因此从课程器材道具开始,就是让孩子认知生活,预判风险的过程。
做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就是将枯燥的教育融入到游戏中去,让孩子们脱离说教式教育的同时,玩中学、学中玩,把学习知识从被动变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