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创新构建

2021-12-19吴延香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

吴延香

摘  要:凭借初中历史教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发展初中生的核心素养,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资料重组上,整体把握显本源;课堂渗透上,无痕育人是正道;现实印证上,明理导行为长远。做精做实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于改变初中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意义重大,历史老师,应该引领初中生沉浸在历史与现实交融的丰厚场域中,不断醇厚道德,不断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不断砥砺前行,茁壮成长。

关键词:初中历史;现实对接;资料重组;无痕渗透;现实印证

时下,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敏感又迟钝,既上进又自卑,既想勇敢地改变自身境地,又表现出听天由命的惰性情绪。面对这样的一个“易变体”,知识的教育固然不可或缺,但人生信念、理想追求、品性纯化、道德之塔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夯实,同样不可或缺。而这一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转手”。其中,凭借初中历史教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培育初中生的核心素养,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

雨果曾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说得很诗意,入木三分地厘清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的确,现实中不乏历史的影子,更多真理与奥秘就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这样的“回声”来源于遥远的古代,却作用于眼下的现实。如何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对应点、切入点和交织点,考验着历史老师。如何“让历史照进现实”,[1]并在不经意间让诸多史料成为培育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部分养料,应该成为历史教师时时涵泳与揣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资料重组:整体把握显本源

既然历史与现实在更深处“藕断丝连”,那么,就应该恰到好处地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这样的连接不是随意拿来,不是任意介入,而应该统一在“整体把握”这一视角下。的确,从经济的古今对比,从文化的古今传承,从地域的古今巨变,从思想的古今演变,仅仅知道名称或事物的标签是不够的,从时代背景、执政理念、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整体进行古今对比,才是对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真正负责,才是对学生心灵和情感的真正洗礼。

比如,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如果仅仅从丝绸,仅仅从经济这个角度贯通古今,就显得狭隘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西来东去”的不仅仅是丝绸等商业,也是文化的互动,也是理念的更新,更是科技的互鉴。古代的“丝绸之路”和现代的“一带一路”既是鲜活的印证,又是有力的佐证,今日的“一带一路”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时代内涵。[2]于是,今日“一带一路”方面的资料,自然而然地介入进来,不仅仅是航路开拓方面的资料,也有电商贸易等具有新时代特点的资料。无疑,从这样的一个整体角度出发,更能与初中生的内心对接——我们所处的地区既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今日“一带一路”中的必经之地,那么,一带一路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精彩呢?

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开阔:只要下决心,道路正确,每一个人都会奋发有为,包括一条路,一个镇子都有无限延拓和发展的可能。只要我们发奋学习,一切皆可改变,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掌握,就像丝绸之路,就像今日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一带一路”。

从另一个层面说,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安排诸多史料,也是出于整体把握的考虑。“点”指每一个历史知识点,“线”指基本的、贯穿古今的、发展的线索。如何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不仅仅是厘清知识层面的需要,更是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需要。从“线”的角度,也就是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真正厘清古丝绸之路和今日“一带一路”之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时,初中生内心之田野的丰富、理想之塔的建立和情感之水的充盈,与过去必将不同。

二、课堂渗透:无痕育人是正道

(一)创设鲜活情境进行渗透

古今之史料介入到课堂中时,并非原封不动地进行“复制剪贴”,而是重组为初中生认可和喜欢的“面孔”。或许只是一个形象有趣的小故事,一幅被放大的书信或画册,一次意蕴十足的对话等等,但是当它们披上情境(如绘本剧、情景剧、校园心理剧等等)的外衣时,必将更快地聚焦学生。例如,《将相和》这个典故应该创编为课本剧演一演,导演也罢、蔺相如也罢、廉颇也罢、几个“王”也罢、群众演员也罢,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有负向心理问题的学生)“上上镜”,在角色扮演和体验中强化认识,吸收正能量,进而在以后学习或生活的分分秒秒中,做一个能大度、顾大局的人。无疑,这样的情境表演于无痕间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学生,尤其滋养了初中生那一颗易变的心,何乐为不为呢?

(二)巧借信息技术进行渗透

搭建古今之桥,有时可能是线状,有时可能是块状;有时需要浓缩,有时需要立体,有时需要拉近,有时需要推远,而这一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仍然以上文提到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不妨利用多媒体呈现“西来东去”的对比图,呈现丝路从“六国申遗”到“三国申遗”的曲折过程,呈现“欧亚铁路大路桥”,呈现跨境电商采购西欧商品的精彩过程……当学生通过多媒体更快、更方便、更全面地厘清古今之细微变化、之现实意义、之成长意义时,必将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

(三)利用实践活动进行渗透

课堂中的理论内化和开悟固然不可或缺,但课外的实践体验更是不可或缺。由理论到实践,由课内到课外,古今之桥才能搭建得更牢固。基于教材而走出教材,基于普通历史而结合地域乡土而进行深度糅合,应该成为历史学习和课堂架构中的一个重要视点。比如,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不妨组织学生参观“永昌县革命烈士陵园”,在细腻的触摸和深刻的反思中,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对比当下的永昌县发展远景,一缕绵长的情思、一份不经意的感动,一些沉甸甸的反思,必将奔涌在学生的心胸——为自己家乡人骄傲的同时,反思历史痛定思痛的同时,一份责任油然而生,一份情怀由此沉淀,一种更正向积极的人生观慢慢形成,核心素养的培育指日可待。

三、现实印证:明理导行为长远

(一)印证之深:自我反思

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阐释过去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印证现实并指导现实。的确,从历史的幽微深处汲取的道德成长力量,如果不作用于当下,不作用于学生,如果从古今对比中所开悟到的,无法成为现实中实践行动的风向标,那么,对历史的拷问也就是得不偿失的。比如,读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时,不妨对照自己:我们自己对当下的民生忧虑过吗?身边或有重病但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住院的,我们曾经有过关注哪怕仅仅是抱有一丝同情?“我”的家乡发展是否遇到了瓶颈,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否有冲突,作为家乡不可或缺的一员,“我”能为此做些什么?这样的自我反思,必将促使学生实现由理论到现实的可贵的转身。

(二)印证之广:关心国家

仅仅将道德成长力量作用于自身是不够的。春的美好与丰富不在于一棵树的含苞欲放,而在于一棵棵树的繁茂成长;好的教育就是由自身的改变扩展到他人、集体和国家的改变。作为初中生,能夠从历史教学中汲取到精华,并传承给家长以及周围更多的人,从而改变了此时此地的道德生态,这该是多么骄傲自豪的事情。比如,在学习中国航天成就时,正是我国神舟十二号飞船已顺利返回,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相关的史料,同学们兴趣大增,对此如数家珍,什么时候宇航员进行舱外作业,什么时候进驻天和核心舱,他们谈论的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这种关切背后蕴含的道德理论来源于对国家大事的关心,首先作用到自身,然后扩展到同学和其他人,以后或许会延伸到更大的时空内。

(三)印证之久:树立理想

历史之光作用到学生身上,如果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长久地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分分秒秒,那么,学生幸福了,老师欣慰了。例如,“改革开放”的学习临结束时,不妨激情提问:“仅仅用了三十几年时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之成就,永昌县的巨变也是触手可及,那么,你为自己家乡的巨变,为中国梦的复兴做些什么呢?你的理想之基石究竟是什么呢?”或许,仅仅就是这一问,就有学生树立了为改变家乡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之后,碰到学习困难时,遭遇不顺时,气馁妥协时,学习之光暗淡时,这一理想信念都支撑着他挺过一关又一关。而这,不正是发展核心素养中最激动人心的风景吗?

做精做实做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事关核心素养,更事关学生心灵大厦的建设,就像专家所说的:“养一片春光在心里。”当“春光”永驻心间时,学习的动力一涨再涨,品性的成长触目可见,假以时日,必将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作为的青年。历史老师,应该引领初中生沉浸在历史与现实交融的丰厚场域中,不断醇厚道德,不断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不断砥砺前行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俊玲.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以“改革开放”一课教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6):41-42.

[2]徐金金.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丝绸之路”内容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1):40-42.

【备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GS[2020]GHB1961。】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应对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