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2021-12-19崔永迪
崔永迪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小学生面临的内容密度与学习要求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可能会积攒过多的心理压力,导致出现认知问题或行为偏差现象,不利于未来的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应当结合新课程标准内容以及素质教学的基础要求,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有效抒发内心的压力,达到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避免出现不良的情绪问题,使他们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深入研究并分析班级内部的学生状态,通过针对化设计方案,对学生进行渗透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建立自身的正确认知,达到良好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21)-46-001
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心理问题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外界事物的影响,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相对比较大。所以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做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需要主动观察和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更好地保证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学习压力导致心理负面情绪积压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压力在逐渐增大。学校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此外,学生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各方面保持优秀,于是让孩子参加各类课后辅导班、兴趣班等,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个人时间。面对学习的压力,学生在心理上会形成负面情绪,产生焦虑、烦躁、厌学等问题,学习的积极性下降,长此以往,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其身心将难以获得健康发展。
(二)成长环境导致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差
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数成长环境都比较优越,而且家中的兄弟姊妹较少,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的,他们可能会因此养成过于自我的性格,与同学相处时往往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长此以往就会被孤立,在性格养成上容易出现缺陷,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另外,很多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心理防线容易崩塌,不利于养成坚韧的品质。
二、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充分利用多样化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很多的班主任以及老师都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项能力的提升,造成班主任自身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掌握得比较少。因此,班主任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学习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同时,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学习心理话术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保障。其次,为学生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也尤为重要。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占很大比例,课堂氛围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自尊心较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很难承受老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在课堂教学上,老师要注重批评的方式,并且在批评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其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排解和疏导,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创新心理健康方式,为学生和老师创设一个平等沟通交流的平台,并且以朋友身份进行交心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加强隐性渗透,创设良好班级氛围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隐性原则,避免出现过于明显的教学倾向,防止学生出现不良认知,降低整体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心理环境属于一种无形的条件氛围,能对小学生的思想状态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站在教师的角度,心理环境控制难度较高,容易产生偏差问题,导致学生的压力积攒过多,影响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因此,班主任教师需要从建设良好班级氛围入手,并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纠正自身的偏差认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优秀的班级内部氛围能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平衡体系,避免学生出现压力积攒过多的问题,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三)利用集体活动,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育
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需求也是不相同的,所以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对症下药,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想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单靠平时的观察是不够的,班主任还需要将集体活动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暴露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通过集体活动,班主任还可以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针对学生缺乏耐心和恒心的问题,班主任可以结合“意志的胜利”主题,开展相应的集体活动,设置一些需要学生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的目标,类似“30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等,通过这种集体活动,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监督,也就更容易坚持,完成任务后,班主任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活动体验,学生也就能够充分认识到恒心和耐心的重要性。
结束语
总之,如果小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解决,将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在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征.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漫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教师,2016(09).
[2]王金丽.漫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