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记叙类阅读文本例析
2021-12-19李冬洁
李冬洁
摘要: 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初中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英语课标把学习英语记叙文的写作目的以及这一类语篇的结构特征作为必修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在分析英语记叙文文体特征的基础之上,结合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搭建教学支架,帮助教师多角度解读教材文本,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有效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读教材文本,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英语记叙文结构及语言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记叙文语篇意义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文本及文本解读的基本概念
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达。美国Dechant & Emerald认为文本是指人们创作的能够反映自己思想感情的作品,包括文字、雕塑、绘画、音乐、戏剧和电影。具体来说,文本不仅仅是字母符号组成的简单列表,而是具有一定文本结构和表达意义的系统结构。我们课本上出现的文本大多为教学文本,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本,来源于报纸、杂志和各种作品,经过教材编辑的改编,再加上更多的阅读指导和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发展自我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并在过程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对文本的解读可以从文本特征和特点入手。文本的特征主要包括文本呈现时所用的标题、副标题、插图、图标、题注、篇章导言、特殊字体、数字、特殊的标点和注释等显性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文体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牛津教材就是非常注重文本的呈现方式,有插图,有引言。文本的特点就是本文的体裁与呈现方式(如信件、日记、百科全书摘录、会议记录、小说节选、采访记录、广告、诗歌等)、文本类型(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语言(对话、不同人称的采用)、结构(把握文本的写作线索和组织类型)、文化(文化背景知识)等于文本内容相关的因素。
二、英语记叙类阅读文本的文体特征
初中阶段常见的英语记叙文主要有2种。第一种是传记类文本,这类文章以主人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利用时空线索展开叙述,通常以时间贯穿全文,如牛津版8B U3 More practice Benjamin Franklin.第二种是故事类文本,这类文章多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展开,如8A U3 Troubles , U6 Caught by Gork and U7 Escaping form Gork. 故事类文本还包括戏剧、科幻小说等文学作品, 如8A U6 more practice Aliens land on our world!。记叙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向读者讲述故事,包括文章起始、主体及结尾三个部分。在起始部分,通常向读者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setting,包括时间、地点)及人物(character,其中有一个或者两个角色对于其他角色来说更为重要,是main character):在主体部分,则着重展开对事件的描述,就是指的是整个故事中主人公所经历的重要事件,也就是情节(plot,可以分为开端(exposition/introduction)、 冲突(conflict,指的是整个故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人与自我的冲突等,)、发展(rising action)、高潮(climax)、结局(falling action)、尾声(resolution)五个部分)。最后文章还会表达出一个主题(theme,反映了整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杂志文本跟报刊新闻报道类文本的区别
新闻报道类文本多使用第三人称角度陈述事实;语言极其精练简洁但是正式;有特定的格式,通常由标题(headline)导语(lead)和正文(body)三个部分组成.标题常利用比喻双关压韵仿拟等修辞手段,吸引读者眼球。导语一般围绕新闻报道中的基本要素(即由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等引出的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把事件的过程说清楚。正文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它由所要报道的事实组成,以事实的重要性为排列依据: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信息在后。
杂志类文本多使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的;叙述类语言描写很多,叙述的顺序为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或者事件发展顺序,而且摄入的感官描写也很多;引用故事情节中主要人物的对话也是提高表现力的一种方法,使用的是直接引语;多用动词,特别是动态强的行为动词;语言通俗易懂,更趋于口语化。
四、英语记叙类文本教学案例设计
(1)课例分析
Blind man and eyes in fire drama是上海牛津版初中英语8B第五单元的一篇主课文。本模块主题为“大中传媒”,本单元的话题是“杂志文章”,本文是一篇专题类文本,属于记叙文,讲述了一个盲人和狗被困在失火的酒店里,最终被救逃离大火的故事。本文的插图直接呈现了文章中的两个主人公和火灾的画面,很好的渲染了气氛,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紧扣文章内容,主人公跟火灾都体现出来,而且标题中的eyes也是用斜体体现,其实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本文的题材是杂志中选取的一篇文章;文体属于记叙文;语言难度不大,文章中多次使用对话,生词跟词组也不是很多,且主要侧重于火线逃生的一系列动作;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脉络清晰的故事,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人物和第一个问题的出现和解决;第二部分交代了剩下两个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全文的写作线索就是从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戏剧冲突强烈,趣味性很强,最后还教会学生一些火险逃生的技巧,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2)文本解读
经过两年多的初中英语学习,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但是对于需要理解细节内容和人物分析的记叙类文本还缺乏鑒赏的能力。因此,要上好这样的英语课,教师就要对文本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教师应从语篇的整体入手,步步深入,可以从以下两个课时对语篇进行研读。
记叙文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理解、信息的梳理,词汇和语言点处理渗透于阅读活动中,为文本理解和表达服务。一是要运用不同的策略处理新的词汇,部分词汇通过读前活动教授(alarm,go off, sight),部分词汇通过图片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教授(reception,exclaim,surface,sensible,bark)。二是要关注到文本的特征,看图和标题,猜测主人公身份和对故事进行合理的猜测。三是要整节课的活动设计都是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以troubles为主线展开阅读,学生整体阅读课文,找出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发生的地点并概括出主人公在酒店遭受到的三个麻烦,把握文章主干,搞清楚文章脉络。最后再次点题,说清楚eyes跟drama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文本(出现plot diagram)
记叙文的第二课时就更加注重杂志类文章的文体特征,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反思整个阅读过程,包括写作手法、文本类的语言特点、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着重于分析设置悬念跟故事情节的起伏,关注到记叙文文本的深层含义,也为学生以后记叙文的写作做了铺垫,吸引人的记叙文不可缺少的就是情节要有矛盾跟冲突。在教授语言特点的时候,跟新闻报道对了对比,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关注到文本本身,关注深层的理解,重视思维和语言表达。写作意图不仅仅是第一课时的教会学生火场逃生技巧,生命教育,更是让学生关注到我们身边一些有障碍人群的特点。在实现文本信息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进行分析,其关注到的更是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到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的培养。
(3)教学设计建议
1.导入主题语境,铺垫背景知识。列出问题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思考,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能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为学习语篇奠定基础。
2.激活认知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人们在日常阅读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图表等对文章主题进行预测,以便有效开展阅读活动,增强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文章的标题或插图,预测文章的主题,这也是常用的阅读教学技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却制造了悬念,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依托文本特征,提取写作手法。设置悬念、情节起伏、夸张、谚语、重复
4.借助语篇情景,了解人物性格。学生通过任务了解故事的情节与发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閱读文本,分析文本的语言特征。这次阅读的重点应当放在了解主人公的情感或者性格特点上。对角色进行分析时,不仅要分析角色的职业和外貌等外在特征,还应深度挖掘作品内涵,对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进行角色分析时,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对角色进行正确的理解:角色的语言表达、外表、作者的评论、角色的行为等。
参考文献
[1]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宋建玲.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