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运动的教学策略
2021-12-19苏获
苏获
摘要:让小学生充分了解图形的特点,老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从生活中提取一些数学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建立数学表象,再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旋转、平移、镜像等操作,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保证图形运动的相关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运用;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图形,了解图形的特点,那么“图形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小学生充分了解图形的特点,老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从生活中提取一些数学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建立数学表象,再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旋转、平移、镜像等操作,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保证图形运动的相关教学质量。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多年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经验,谈几点自己对图形运动教学的认识与思考,和大家分享。
一、增强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小学生由于认识基础的原因,他们在学习中对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且产生亲和感。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些心理,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学习,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1.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实证证明,在小学数学中如果老师能巧妙地把生活实际内容引入课堂,对学生的启迪和兴趣的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比如,在“周长”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一只小狗正沿着操场奔跑,刚好跑完一圈,它就回到了主人身边。”老师可以运用图形的周长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想象小狗奔跑,感受图形周长的概念,并谈谈自己对周长这一概念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周长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增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为了增强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老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利用它们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比如,在“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老师可以提前搜集、整理相关的物体或者实物图形,增强学生理解,如,风扇、电梯、车轮、螺旋桨、陀螺等。把图形中的平移、旋转、对称与生活中这些物体联系起来,既能促进教学,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和感。
二、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认知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耐心不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掌握学生的这个学习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缩短有效的教学时间,或者采用有趣的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专注于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例如,在“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对平移的认识,老师就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电梯平移工作的状态,帮助学生理解平移;再比如,图形的旋转,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或者生活中的实例,比如,自行车的车轮、公交车的车轮,还有孩子们爱玩的陀螺等;还有图形的对称,老师通过多媒体,用一些漂亮的图形帮助学生认识对称的图,如,蝴蝶、钟表、房子、汽车,甚至我们的脸等等。当然,认识图形也就是增强学生对平移、对称、旋转这些概念的理解,老师可以在给学生展示图片或实物的过程中,用讲解的方式把这些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一边观看图形的这些运动,一边理解这些不同的运动的概念。如此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图形的美,也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对称、平移
和旋转,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巩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任务。
三、在数学游戏中巩固拓展知识内容
在课堂上融入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这也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范畴的一种方式,还能够给学生留下独特的课堂学习体验。图形运动这部分内容本来灵活性就很强,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大家思维,在一定的思维发散与延伸背景下,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才会相对轻松。因此,教师不妨将更多教学创新元素融入课堂,可以多组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以这样的形式来给学生知识探究和自主学习以充裕空间及平台,还能够显著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课前可以做相应安排,课堂上则要给学生游戏活动的展开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助,这样才能保持课堂的有序性,才能够在游戏活动的背景下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在最后一个练习环节可以设计成T台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这样的游戏:下面欢迎各位同学来到2021年创意T台秀,请各位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或者几位同学合作,创造几个轴对称图形。接着老师请几位学生上台来,然后向大家宣布:“先生们、女士们,2021年创意T台秀现在开始!”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学生像模特一样摆着各种轴对称图形姿势在台上走着,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这个游戏不仅非常新颖有趣,过程中也很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与认识。设计这种极富创意的活动环节,这可以极大地提升数学课的趣味性,并且会非常有效地巩固与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四、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1.提供动手实践的空间。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图形运动的学习刚好也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天性,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增强学生理解和认识。比如,图形旋转教学时,老师让学生提前准好小型旋转玩具,如,陀螺、悠悠球,让他们在课堂上近距离地观察旋转,体验旋转。老师也可以准备模形的小自行车和汽车,让学生手转转车轮,感受旋转等。只要老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就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2.让学生感受到动手的快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学生最欢迎的教学方法,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对称图形,比如,圆、对称三角形,还有学生折的纸船、花篮、千纸鹤等等。在这样的动手学习中,既让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又体味到了数学图形的魅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十分灵活,知识的变换形式也非常多样。在小学数学中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找到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图形运动的规律,理清这部分内容的实质,并且让自己的几何知识框架更加牢固。在实施“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融入更多学生自主探究与知识实践的环节。这会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清晰自己的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且慢慢化解一些思維上的障碍。总之,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好这些图形的运动,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小学生天性,尽量把生活实际引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就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伟娥.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几点看法[J].教育观察,2012(01).
[2]刘小玲.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意策略与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3]陈敏.情境交融 探索规律:“找规律”教学案例[J].新课程导学,2014年26期.
[4]孙久建,蒋明娟.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华少年,2019(4):90.
[5]顾传甲.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以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2-23.
[6]瞿光龄.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