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创新教学的若干思考
2021-12-19安合玲
安合玲
摘要:近年来,国家科技领域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使得社会各界对于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促使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变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着计算机网络学科教学的发展。为了紧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职教师也应及时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的途径,进而,促进中职学生计算机网络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教学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
中职学段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加速时段,在此时,学生们的头脑智力、思维意识发育速度加快,对于各种文化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教师仅使用传统方式进行知识讲解,非但难以焕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甚至还会降低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则可以采取分层教育管理、组织实践演练以及关联网络资源等方式进行授课,一改传统单调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可以更进一步活跃计算机网络课堂的教学气氛,从而助力中职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的提升。
一、分层教育管理,提升授课有效性
分层教育管理顾名思义,即,教师转变以往“整体”、“一体”的教学思路,根据特定的方式、方法,将班级学生细分为各个层级,而后针对各个层级的学习状况、学习需求,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这一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固化的教学格局,还能够充分激发中职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分层教育管理的方式来提升计算机网络授课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无线局域网与设备维修”这一课程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弱进行小组划分。该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知晓局域网相关的基础知识,让其掌握局域网故障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因此,教师在分层建组前应整体讲解当前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对其知识重点形成初步的了解。而后,教师需要进行分层,并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如,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组内探究,结合具体的案例,解析其中包含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适中的小组则可以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以此强化学生对当前内容的理解;学习能力较弱的小组,则由教师带领进行深入讲解与剖析。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化进行分层并布置任务,既能够发展中职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技能,还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增长,进而整体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组织实践演练,深化知识掌握
无论哪一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皆是为了让学生將课内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实际的生活当中。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重讲解与实践的融合。组织实践演练便是教师立足于此,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一教学手段既能够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有的放矢,还能够切实发展学生实践应用的技能。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演练的方式来深化中职学生对当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教师在教学“VLAN与设备维修”这一课程时,可以将讲解与实践进行深度融合。该课程的重点是让中职学生了解“VLAN”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设备维修的具体方法。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之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理论阶段,该部分教师需要细致化地讲解本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以此塑造学生的知识基础;其二阶段则为实践演练阶段,该部分教师则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利用实践演练的方式进行授课,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更进一步深化其对于当前理论知识的感悟,进而实现夯实中职学生对当前知识内容的把握。
三、关联网络资源,塑造综合基础
计算机网络这一学科涵盖的内容存在极强的多样性,教材课本的当中所呈现的部分也仅仅只是该科目知识的冰山一角,为了帮助学生塑造更具全面性的知识基础,教师在教学教材内容的同时,也应适当进行拓展。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关联网络资源的方式进行授课,借助网络当中存在的优质素材作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以课外探索的形式进行学习,以此扩大中职学生的学习范围,并丰富其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掌握。
例如,教师拓展课外教学时,可以从“课内强化”与“课外延展”两个角度出发。“课内强化”角度,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主导,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资料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掌握全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巩固课内知识基础。“课外延展”角度,教师则需要根据中职学生现阶段的知识需求选择课外资料,确保初中生能够看懂、理解,借此来扩充其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储备。教师联动课外资料进行教学,既有助于打破学生受教材课本限制的思维,还有助于拓宽其知识获取的渠道,进而在更为多元的课外素材学习中,加速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这一学科本就与时代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欲提升该学科教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势必要摒弃守旧的教学思想、革新传统的教学手段,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逐步构建更为高质量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温明勇.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数码世界,2020(09):134-135.
[2]辛克祎.浅析如何提升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20(17):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