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做法与优化路径
2021-12-19杨臻
杨臻
自2019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确定在河西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以来,河西区按照市委改革试点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确定了“企业为主、党政助力、公益支持、群众参与”的思路,让街道充分发挥“战区”作用,用活政策、整合资源、挖掘需求、提升服务,打出一套为老服务“组合拳”,精准有力推动试点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一、河西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做法
1.优化载体布局,让养老服务资源活起来。面对中心城区养老服务载体资源相对紧张这一客观实际,河西区整合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向居家养老服务倾斜,用最低成本克服资源紧缺瓶颈。以友谊路街宾西楼社区为例,社区老年人占户籍人口比例高达33%,且警备区第三干休所也建在社区中,养老服务需求强烈。对此,街道通过军地共建模式,将警备区第三干休所的闲置房产盘活改造利用,建成宾西楼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使周边5个社区和第三干休所的老年人都能就近享受到助餐、助医、家政等服务。目前,友谊路街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个、服务站点2个,科学分布于以友谊路、快速路两条主干线自然划分的四个区域内,形成覆盖全街13个社区、90个小区的“15分钟服务圈”。
2.倾听群众呼声,让养老服务品质优起来。为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让生活在河西区的老人有尊严、有品质地养老,河西区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将老年人、网格员、运营商聚合起来,共话大事小情,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第二党群服务中心”和“向群众汇报”的前沿阵地。针对老年人提出的“明厨亮灶、现做现吃”的意愿,创造条件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现场制餐,开设堂食和就近配送。针对老年人“小病不出社区,拿药就在门口”的愿望,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健康驿站”,引入医保专线,每周安排社区医生坐诊,方便群众就近诊疗取药。针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孤老等老年群体,实现点对点精准服务,建立“电话+烟感报警+一键通”应急呼叫智能监测、“一帮一”志愿者结对探访、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的“三维防护”机制,确保对老年人安全监护不留盲区。随着康复保健、家政服务等多元化养老服务内容的梯次铺开,河西区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轴心地位也得到巩固和加强。
3.培育市场主体,让养老服务供给强起来。河西区树立服务养老企业就是服务老年人的理念,精心呵护市场之“苗”。一方面建立企业联系帮扶机制,定期研究分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指导和帮扶。比如友谊路、天塔、越秀路三个街道域内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同一家运营商负责运营,三个街道密切协作,定期联合召开“片区会”,共同与运营企业协调对接,分析老人需求、查摆工作短板,实打实为企业谋划发展。另一方面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各社区党委、居委会千方百计协助企业开展服务对接、推介和调查,网格员和企业服务人员共同入户、服务进门,围绕老年人反映的问题沟通协商、推动解决。此外,用好用活运营扶持奖补机制,鼓励企业做实根基、提质增量、延伸服务。目前,友谊路街合作运营商中的民聚康已拓展到短期照护、家庭护理、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并形成网络直播、志愿互助、康养服务等特色,实现了“服务越多,有收入的项目越多,补贴越多”的良性循环。
4.创新服务模式,让养老服务力量聚起来。河西区搭建养老志愿服务体系,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与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比如,友谊路街总结推广“1+N帮1”志愿服务经验,协助企业招募社区6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活力老人”充当互助员,运用积分、荣誉等激励手段,鼓勵低龄老人为高龄困难老人送餐上门,既让他们在互助中实现了社会价值,也为解决助餐“最后一米”难题探索出了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行互助养老模式和“时间银行”制度,由街道老年协会牵头组织各社区成立邻里互助小组,为独居老人提供入户探访、精神慰藉、安全隐患排查等服务,形成了“邻里互助情暖夕阳”特色项目,让志愿服务衍生出更高价值。
二、河西区优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1.挖掘市场潜力,推动企业独立。首先,尝试逐步减少对企业的直接补贴政策,减少街道、社区人员的全面参与,激发企业自身活力。比如,宾西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探索面向社会人群提供餐食服务,将社会化运营红利回馈到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巩固规模化、连锁化经营成效,进一步挖掘经营主体各自优势,通过合理规划、精准策划,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加大与相关公益组织的联系,寻求公益组织的资金支持,探索合作路径并逐步实现制度化。最后,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进一步挖掘“银发经济”潜能,引导企业从服务全生命周期养老入手,围绕健康养生、老年旅游、智能辅具租赁等养老新业态,拉长养老服务产业链条。
2.跟踪需求动态,实现精准投放。首先,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兜底保障和普惠均等的养老服务项目,推进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包”,精准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其次,本着让老年人便于发布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平台功能开发力度。可加入需求评价机制,服务结束后,将老年人的评价等级及时汇入大数据中心,为提升服务和完善功能提供参考。最后,加强对企业运营情况的监管,探索建立星级评定办法,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养老服务中心硬件设施、运营管理、服务绩效以及群众满意度进行评估,推动企业运营效率和老年人满意度“双提升”。
3.补齐问题短板,提升服务水平。首先,突出“居家”要素,对服务内容再谋划、再拓展,让服务终端真正呈现在家庭中。比如,聚焦失能失智老人,推进养老服务补贴与长护险制度相衔接,增强家庭自主照料能力,加强对家庭照顾者的培训和支持。其次,在“互联网+”智慧养老上升级加力,打造数字化场景,加强适老化改造,培育智慧养老应用示范社区,提升老年人数字化技能水平,形成全天候、高效能的智慧养老模式。最后, 强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出台并落实养老护理员入职奖补、持证奖励、免费培训等优惠政策,依托社工站试点建设,畅通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渠道,提供认知障碍护理、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壮大养老服务联盟,鼓励和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作者系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