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及考试要求的历史课堂开展策略

2021-12-19李惠明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20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李惠明

摘要:初中历史作为一门中考学科,在初中阶段经历了一段前松后紧的阶段,七年级历史不参加中考,课时安排不多,每周2-3节,八年级历史虽然参加中考,但是在八年级阶段,课时安排也不是特別多,而且日常的作业量也比较小。所有的授课内容都争取在八年级课堂授课中掌握,而到了九年级,课时安排虽然有所增加,作业量也加大,但是授课压力也在增大,课时依然紧张,而部分学校为了适应中考要求,往往是把九年级一年的内容在一学期讲完,可见授课进度要求快,但是授课质量不能打折,所以要求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考试的需要,提升课堂授课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课堂;考试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0-0105-0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学习压力增加导致的,比如课业负担变重,学习压力变大,学习各科的时间都被压缩。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方面的时间受到挤压[1]。另一方面学生对历史学习存在一定的不重视,这种不重视一方面源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学科地位,历史学科是开卷考试,学生错误地认为既然是开卷,到时候翻翻书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则源于,历史学科长期的“副科”身份,传统历史教学下,历史只要是多背诵,就可以得一个不错的分数,甚至一部分家长也是抱有这种态度。

1 当下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历史课堂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这种关注是历史在中考学科中地位似乎在提升有关。笔者认为,这种提升,一方面是历史学科考查难度增加导致的,目前的历史考试从侧重基础知识的识记,变成侧重能力的考查,很多同学平时学习历史花费时间较少,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当历史考查侧重能力,而学生又缺乏基础知识的扎实基础的时候,矛盾就出现了,很多学生的能力就上不去。另一方面,也源于历史学科地位的受到重视,随着统编历史教材的使用,国家把历史放在了国家意志的高度,在历史考试中,国家英雄,国家时政大事,常常出现在考试中,这些都促进了历史考试和历史教学的一种综合提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但是在现行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不理想的地方。一方面是课时还是比较紧张,在八年级阶段历史课程还是维持在两节课,而到了九年级历史课程主要是三节课居多,而历史难度大,需要考查的知识多,学习的压力似乎也陡然加大。而现行历史教材,知识密度大,结论性话语多,而教师讲课时,一方面要追进度,就不断地挤压课堂授课时间,每节课讲的都不是特别的充分,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虽然考试侧重能力考查,但是教师在授课中还是以考查背诵为主,而轻视能力的培养[2]。

2 基于核心素养及考试开展课堂教学的策略

2.1 重视课堂的充分教学

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不足,笔者认为应该从教情和学情两个方面入手。教情方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充分的授课,把知识讲解落实到位,不讲夹生饭,不做过多地做事后的补救。笔者在听课环节,曾经听一个年轻教师有关《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从义和团运动开始,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每个知识点都讲解地十分充分,并没有一带而过,而且不单侧重自己的讲解,也侧重学生的理解,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难点知识,一方面自己给学生解释,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时候,清政府经过了剿灭-招抚-剿灭的一个过程,有的教师是不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有的教师是一带而过,而笔者听课环节,教师处理就比较到位,通过材料让学生概括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同时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在讲课环节有些教师可能是一边讲授新课,一边处理练习,这样也会压缩上课的时间,也会导致基础知识讲授的不充分细致。笔者建议,教师在授课关节,其实应该给学生复习旧知识的机会,比如上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背诵前面讲授的知识,教师新授课结束后,也应该给学生适当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2.2 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既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3]。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授课和练习中,一点一滴地加强。笔者认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考试成绩的提升是一件相辅相成的事情,能力高,自然成绩有提升。如果学生能力具备,成绩自然也就是水涨船高。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都很重要。而这方面能力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历史试卷的讲评,目前发现历史练习中,学生不论做选择题还是做材料题,缺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归纳能力。一部分学生分不清原因、影响的区别,也分不清做法,意义的区别,导致选题时把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选上。

因此,在历史学习中,重视学生能力提升,历史教师应该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授课时,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炼,尤其是有些历史观点书上明确提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这个是影响,这个是意义,这个是做法,这个是背景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才能不断提升能力[4]。

而教师在讲解试卷时,要把一些有分析过程,有思维梯度的材料引导学生讲解。我们知道,历史学科大题中,一部分是直接问的,比如谈谈鸦片战争的影响,有的不是直接问的,需要从材料中提取观点,需要把设问的材料进行转化,才能理解需要答哪个角度的答案。学生在答题时,就出现了,“背的挺好,但是不知道答什么”,或者“把答案张冠李戴了”,其实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都是能力不足的体现。尤其是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不足,这些都是教师在授课环节需要一点点落实的。

2.3 注重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能力,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科学态度[5]。在历史学习中,史料实证,是學生已经史料,获得基本的历史观点或者历史信息。而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是历史学习严谨态度和科学态度的体现。联系我们日常的生活,现在的时代很多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甚快,并且流传深广,都是由于缺乏“史料”意识,很多人把道听途说的信息,迅速传播,并且津津乐道,其实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以讹传讹的帮凶。

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一方面,要懂得依据史料,得出观点和认知,不要超越时代或者超越史料本身,去附着于史料过多的主观臆测。另一方面,在学习某些历史观点是,要懂得去寻找史料,去印证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不要把获得的很多二手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挂点,当做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要怀疑,要考证,这样才能让历史学习带有科学性,也才能在考证中发现历史学习的魅力。

2.4 落实家国情怀,构建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回答了,在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的问题。历史课堂教学,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落实又关系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落实。历史课堂就要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也是符合历史考试需要的能力需求。历史是人和事在时空中的一种汇集,学生知道某人、某事、某地、某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知道矛盾的焦点与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自己历史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提升自己历史学习的能力。在历史学习中,教师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重视历史地图的使用,同时强化时间观念,把基本的时间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强化对时间的背诵。

3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需要,也基于初中历史考查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重视自己高效的历史课堂的构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既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历史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历史课堂的潜力却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实施和设计,又很多种可能。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核心素养所涵盖的能力范畴,是学生受益终身的事情,理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充分落实。

参考文献

[1]蒋剑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探究[J].神州,2017(25):180.

[2]张婧.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J].新课程,2017(8):80-81.

[3]朱美娇.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7(7):55-56.

[4]李碧珍.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29):80.

[5]肖雪.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的选择[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147.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