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2021-12-19张军黎爽
张军 黎爽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始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生态环境适宜、社会环境和谐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构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社会治理不仅是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引擎,也是为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根基。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一、强化治理理念,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扫清思想障碍
强化党建引领理念,共绘共同富裕“同心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党组织吹哨,职能部门报到”机制,不断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作用,以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形成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带头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激发更多党员和广大群众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必须逐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整治基层存在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提升党组织凝心聚力的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织密共同富裕“连心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科学遵循。基层社会治理具有联系群众的广泛性、组织群众的基础性优势,是彰显为人民服务宗旨、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的最直接、最及时的平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治理短板和弱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通过提供更具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凝心聚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勤劳创新致富,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打好共同富裕“组合拳”。全周期管理理念不仅是提高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重塑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全过程系统有序开展的强大武器。一是坚持系统性与协同性相统一。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现城乡社区基层单元与整个治理体系的有效衔接。在党建引领下统筹各方协同力量,加强对整个治理系统的闭环管理和常态化管理,确保基层的每一项任务落地见效。二是坚持动态性与辩证性相统一。我国城乡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必须加强动态研判,健全推进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坚持因时因势、精准施策,放权让基层探索适合本地的“一体多元”治理模式。共同富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又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目前我国各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必须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不断加强预警研判和复盘总结,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先行示范区带动推进共同富裕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
构建“四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培育源动力。健全“四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加强自治是核心,通过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为调动群众力量参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本遵循。强化法治是保障,通过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法治手段打造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稳定社会环境。完善德治是抓手,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规范引导人们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创新智治是手段,通过加强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建立健全监管规则,实现数据资源的安全有效整合和共享,不断促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实现共同富裕的智慧化水平。
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制度,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参与环境。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制度,加快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能够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一是拓宽基层治理参与渠道,充分调动不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有效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二是统筹资源配置,深入挖掘各参与主体的治理优势,有效聚焦基层各项问题精准发力,补齐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短板。三是加强制度约束,创新组织模式,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职能分工,有效扫清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拧紧安全阀。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实现基层治理良性运转、营造共同富裕稳定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必须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坚持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和物质财富筑牢安全保障。必須进一步整合矛盾调解资源,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联动配合,让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必须织密社会风险防控网,通过信息收集和整合,加强对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以技术支撑提升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效率和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清除安全障碍。
三、建立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开通实践路径
构建完备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责任分工。网格化管理作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的组织设置,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组织创新和重要举措,对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细化责任分工、逐步实现阶段性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一是完善网格的权责架构,实现条块资源的互联共享。依托数字化手段和技术,出台网格化管理清单,科学设定专属网格覆盖范围,充分发挥网格在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和实践参考。二是构建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网格化管理的制度框架。通过大力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网格和专属网格的工作分工,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细则,为推动实现“多网共享、一网办理”的优质高效服务提供人力保障,为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样板。
构建精细化服务平台,提高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服务质量。精细化服务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法指导。一是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到工作首位。大力推进民主协商,不断畅通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对基层出现的问题精准施策。通过开展针对性和常态化培训,提升基层管理队伍对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服务供给精细化。通过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实现基层各项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打通服务社区居民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三是实现基层服务供给主体的精细化分工。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的专业优势,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以更专业化、更精细化的服务方式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高水平的实践参考。
构建信息化支撑平台,加强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数字赋能。信息化手段不仅是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支撑,更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法宝。通过构建信息化支撑平台,加强数字赋能,可以打破因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差异而产生的公共服务获得性壁垒,带动均衡共享式增长,加快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推广和运用,推动基层数字政府建设。通过建立信息数据运用规范,推动数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打破“数字鸿沟”壁垒,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效技术支持。二是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通过组织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网络监管和法律保障,积极落实安全责任,有效化解金融网络安全风险,切实保障社会网络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构建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价值整合。建立基層管理经验、信息、资源和数据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可以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价值整合提供有效参考。一是加强信息数据共享,畅通基层数据共享渠道。通过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加快实现以“去中心化”为特点的区块链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结合,打破条块信息无法对接和共享的技术壁垒,开放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二是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共享意识,健全公共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在保障网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数据和经验做法的整合、优化和共享,解决基层政务服务“碎片化”问题,保障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和运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发展过程,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为依托,实现信息、资源和经验的开放共享和价值整合,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筑牢根基。
作者张军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黎爽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