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新旧教材课文系统比较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1-12-19罗笑晴谭长银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高中地理教材

罗笑晴 谭长银

[摘   要]文章以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出版的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地球表面形态”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就新旧教材的课文系统这一表层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该专题教材课文系统在课文内容、表述形态方面变化显著。面对教材课文系统的新变化,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注重“转变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栏目教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这四个方面,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比较分析;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4-0078-04

高中地理新教材问世之后,国内掀起了新一轮教材研究的热潮。截至目前,国内涉及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内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横向比较方面,而涉及同一版本新旧教材之间纵向比较的研究较少。笔者以“高中地理新教材比较/对比”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搜索到相关研究成果19篇,其中关于同一版本新旧教材纵向比较的研究成果仅6篇,且分析层面多为跨度较大的宏观层面,而针对某一章节的课文系统之微观层面的研究甚少。现行的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课文系统几乎重构,许多使用新教材的高一年级地理教师很难从旧教材的课文系统思维中转变过来。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新旧教材课文系统的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地理课程新变化,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

一、教材课文系统变化的原因

(一)课程标准改变

现行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是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来编写的,新课标是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旧课标)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和完善的,新课标与旧课标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1-2],使得新教材的课文系统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二)服务对象变化

任何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其服务对象。课程与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3],教材是供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使用的。新时代师生特点的變化,尤其是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多元需求,呼唤新教材编写者能够给予积极回应。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3页的“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活动和第47页的“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发育演变”部分科研成果分析活动,给学生创设了地理实践机会,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需求。

(三)新高考改革的影响

地理教材不仅仅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材料。新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而核心素养的考查离不开情境[4]。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体现出了情境的时代性、真实性、复杂性等特点。旧教材中的情境质量一般,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效果远远达不到要求。新教材在情境的形式、内容方面创新颇多,如通过一个老师和两个学生这三个卡通人物形象创设出一种交流学习的情境、利用“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和“观察家乡的地貌”活动创设活动学习的情境、选取最新科研成果创设学术研究的学习情境等,更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中第47页的“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发育演变”活动内容更是与湖南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地理科目试题中的第19题的情境极为相似。

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差异比较

(一)课文内容差异比较

从内容来看,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改动颇大,相当于进行了重新编写,这是在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指导下进行编写的。

1.内容结构

旧教材注重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如本专题中,先简单介绍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有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再分别就这两种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行展开讲解,以总—分的结构呈现,体现出系统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新教材的内容结构则打破了追求知识系统性的传统做法,只展示了流水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这几类常见的外力作用地貌类型,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呈现则移至选择性必修1之中,体现出高中地理新课程结构的经典性、时代性和针对性[5]。新旧教材“地球表面形态”课文内容结构对比见表1。

2.内容组织与编排

在旧教材中,本专题被安排在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在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之后,知识前后联系性强。第一节在介绍地质循环过程时提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第二节紧接着对内、外力作用分别加以展开讲解,显得水到渠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但这个专题在旧教材中仅占据1节6个版面,呈现的篇幅不大,学习难度较高。

新教材则将“地球表面形态”单独列为一个章节,这是对旧教材的一大突破。新教材将地形专题的标题层级提升后,篇幅扩大到3节28个版面,分别就流水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这几类常见的外力作用地貌类型展开呈现,使得师生教学活动的操作性、体验性得到增强,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新教材中还穿插了滑坡、泥石流、风沙活动等自然灾害的问题,人地关系主线突出。

(二)课文表述形态差异比较

课文根据表述形态,分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叙述式课文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包括正文和阅读材料;活动式课文是指叙述式课文中穿插的问题和活动[6]。在旧教材中,本专题叙述式课文仅有正文一种,活动式课文也仅有《活动》这一栏目。新教材则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课文表述形态。两者对比情况如下:

1.叙述式课文比较

从叙述式课文看,新旧教材语言表述科学性、逻辑性都很突出,但二者的内容体量差别显著,尤其是在旧教材中本专题未设置《阅读》栏目,而在新教材中本专题的《阅读》栏目多至10处。新教材《阅读》栏目中包含了本专题的一些拓展性知识(如“裁弯取直与牛轭湖”“江心洲”) 、铺垫性知识(如“波浪作用”)和典型案例[7](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石油公路两厢的防护林带”),是教学内容很好的辅助材料。叙述式课文的差异决定了新教材课文的可读性、可学性、理论联系实际性[6]更强;且通过搭配设置卡通人物问答和提示语的形式,使得教材格调变得明快,颇具趣味性,这也是湘教版新教材的一大创新[8]。

2.活动式课文比较

活动式课文按照教材表层系统可构建由活动类型及数量、栏目设置、活动图表类型和活动位置四个要素构成的比较模型[9]。其中活动类型可分为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演讲型、辩论型、论文型、分析型和板报型[10]。活动图表类型按照传统分类法可分为地图、地理照片、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地理关系图、地理漫画和地理组合图[11-12]。笔者通过比较新旧教材“地球表面形态”活动式课文,发现新教材活动数量和活动图表类型增加明显,创设了实验型和演讲型活动,增设了《探究》和《人物漫画》栏目。具体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三)新教材课文系统特点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本专题新教材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在内容结构方面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只呈现了几类常见的外力作用地貌类型,趣味性、生活性、时代性、基础性突出,学习难度较低,与课标内容要求符合度高。其次,在内容组织与编排方面,新教材内容体例增加明显,内容更加详细,使得师生教学活动的操作性、体验性得到增强;自然灾害相关内容紧随某节中具体外力作用地貌类型之后,人地关系主线突出。再次,从课文表述形态来看,新教材的叙述式课文语言表达科学准确,可读性、可学性、理论联系实际性、趣味性强;活动式课文类型多样,设置灵活;重视情境创设,启发性、探究性强;注重地理实践,理论学习与活动学习相结合。

三、教学建议

2020年下学期,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部分地区学校已进入全面使用阶段,师生对新教材的适应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基于上述对新旧教材的课文系统在课文内容、表述形态方面的比较分析,下面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实施建议。

(一)变“教材”为“学材”,促进学习过程翻转

新教材课文系统结构合理,内容得当,浅显易懂,为学生依托教材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新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学习还给学生,首先教师就应该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先进行自学,先学后教。在教学模式上也可以更多地尝试翻转课堂模式,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将较低层次的知识学习和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课前或者课后完成,课堂上则主要进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给予专业的指导[13]。教学模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向终身学习者、合作学习者转变。

如本专题第二节“风成地貌”,课前可让学生利用微课、科普读物、课前导学案等辅助教材自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概念和景观特征等低层次的识记性、理解性内容;课堂上则可以采取情境式、问题式、模拟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破风成地貌的分布、风力作用过程、风沙带来的危害以及风沙问题的治理等高层次的分析、应用、综合以及评价性问题,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并促进学生正确人地观念的形成。

(二)突出栏目教学优势,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关注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新教材对新课标的这一要求给予了积极响应,通过《阅读》《探究》《活动》和《人物漫画》栏目的设置,为学生营造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14]。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栏目优势,通过指导学生将自主学习与协作式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本专题第一节“流水地貌”的教学,教师可结合教材第64页的《活动》栏目,初步制定家乡地貌考察方案,指导学生拟定观察内容、多渠道收集资料、设计考察路线、开展实地考察、做好观测记录、进行总结和汇报交流。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教材第43页的“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如果实践条件不充分,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播放模拟实验视频,或者指导学生设计或改进实验方案。乡土地貌考察和模拟实验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

(三)积极整合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由于地域差异、学生群体差异等原因,新教材课文系统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教学情境。教师应结合教学需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搜寻并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再运用到课程教学当中。教材的二次开发,一般可以采取刪减、增加、调整、替换等方法[15]。例如,可以对教材中原有的某些活动或者典型案例用同类型的乡土资源进行平行替代,这样让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案例,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问题探讨或知识理解的效率。

(三)尝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融合

为弥补教材教学功能的不足,大部分教师都认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的实践还停留在PPT演示辅助教学阶段,这样,信息技术只是起到了拓展教材知识内容和呈现方式可视化的作用,并不涉及对教材的深层开发,教学结构也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16],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应积极响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号召,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知识,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如利用TPACK理论模型[17]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打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与教材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本专题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Google Earth软件帮助学生认识各种难以实地观察到的地形地貌,运用各种互动反馈系统软件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并进行互动与反馈,还可以通过制作、下载优质微视频并利用二维码或专用平台软件进行传播教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提升。

四、结语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依据新课标上层设计的指导,顺应时代的变化,主动寻求改变,在旧教材课文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和结构调整,大胆组织编排教学内容,较好地贴合了分层教学的思想。新教材的课文表述形态注重活动式课文的教学功能,以适应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应在充分理解新课标、比较分析新旧教材课文系统的特点及变化的基础上,深化、拓展教材内容,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教师应始终坚持教研结合的原则,以研促教,让研究更好地服务教学。

[   參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3.

[4]  李慧敏,赵鹏.高考命题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36.

[5]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0.

[6]  赫兴无.中学地理教材课文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11,57-59.

[7]  任爱明.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性课文设置探析:以湘教版必修1为例[J].教育观察,2019(15):48-49.

[8]  武巧燕.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修订内容梳理: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J].地理教育,2020(S1):158-160.

[9]  谢瑞淋,杨曼曼,张广花.基于教材系统理论的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性课文比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3):16-20.

[10]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225-226.

[11]  张婉琪.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20:13.

[12]  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20:189-192.

[13]  伯格曼.翻转课堂与深度学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社,2018.

[14]  朱翔,胡茂永.2019版普通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的理      念与变化[J].基础教育课程,2019(13):27-31.

[15]  宁肯.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材二次开发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28.

[16]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      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9:45.

[17]  KOEHLER M J,MISHRA P.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5(2):131-152.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