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剑军:以“钉钉子”精神 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

2021-12-18方园园李洁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油污社工居民

方园园 李洁

从基础薄弱的旧村落,到生活美、生态美、生产美的新型社区,中一社区这几年的巨大变化离不开社区“当家人”赵剑军带领社区一班人的努力奋斗。2017年6月原中一村撤村建居以来,镇海区蛟川街道中一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赵剑军面对重重困难和阻力,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带领年轻的社工团队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社区先后获评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宁波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镇海品质社区等。

大胆创新开拓工作新思路

干净整洁的环境,文明有序的社区生活,走进蛟川街道中一社区,一个现代化新型社区展现在眼前。社区的“蝶变”,还得从撤村建居工作开始说起。2017年6月,原中一村改为中一社区,成为镇海区首批村转社区的试点之一。从村到社区,不仅仅是牌子的更换,更是工作理念、行事规则的更新。围绕“撤和并”中的利弊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赵剑军坚决从实情、实际、实效出发,选定整体撤村的调整方式。

调整成功的关键在于群众的认可。“新社区的居民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文化差异大,邻居间矛盾也多。”赵剑军说,那段时间,他和全体社工开启“白+黑”“5+2”工作模式,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信息。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赵剑军成功总结出一套简单明了的社区工作“十字诀”——“四知、四清、四掌握、八必访”。“四知”即知楼幢、住户、单位、设施情况;“四清”即清楚老年人、管控帮教人员、救助群体、流动人口情况;“四掌握”即掌握居民服务需求、非法聚集点、居民热点难点、骨干力量情况;“八必访”即必访空巢独居老人、新迁入居民、管控帮教对象、重病住院党员楼组长志愿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居民、发生矛盾纠纷的居民、对组织意见较大的居民、生育后的育龄妇女。

一开始,社工上门走访的时候,遭到一些居民的拒绝,他们认为登记个人信息会泄露个人隐私。“第一次不理解不配合,我们就再去第二次,慢慢地,几次工作下来,居民就向我们敞开了心扉,还会提一些对社区的建议。”赵剑军回忆道。

按照“四清”原则,社工经常到失独老人童阿姨家走访。在一次上门走访过程中,社工了解到童阿姨家车棚电源开关出了问题,便立即联系电工上门为她维修。多年走访让童阿姨和社工的关系变得十分亲密,童阿姨说:“社工对我这样照顾,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十字诀”工作法在社工与居民间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为社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有效推进社区与物业工作相互融合、和谐互动,赵剑军通过搭建“红色物业联盟”协商议事平台,建立民主协商议事制度,设计居民反映、业委会提交、议事小组讨论、物业限时办理、社区反馈结果的工作流程,畅通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与居民沟通的有效渠道,增强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主人翁意识。

敢为人先创新治水良方

撤村建居后,赵剑军在社区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整治,首先从河道清理入手。中一社区周边有中一河、下赵河、白家港等河段,这些都是中大河的支流,沿岸分布着各类企业、居民区,工业油污、生活污水的流入对水体产生危害,也使治水工作压力倍增。

治水中最棘手的就是如何处理工业油污。油料在河面上漂浮,很快会随着水流扩散,对水体产生极大的危害。赵剑军对使用吸油棉吸附油污的效果,一直不是很满意,到处打听清污方法。他从一个老菜农的口中得知,以前使用切碎的秸秆、杂草吸附油污,效果很不错。于是,在一次对下赵河进行油污处理时,他带领治水队员割了大堆的野草,把这些野草切成固定长度放入水中。虽然吸油效果有所提升,但他还是不满意,因为后续清理这些草叶很麻烦,如果不清理干净又成了二次污染。这个方法很快被他否定了。

接着,他开始翻阅各种杂志、报纸,希望从中受到启发。有一天,他从一本科普杂志中看到一篇关于海洋污染治理的文章,里面提到了海洋油污治理的一些手段,令他茅塞顿开。这些方法是否可以应用到河道治理上呢?赵剑军又开始了他的实践。当中一河再次出现大片油污时,他带领治水队员先用浮网将油污围住,防止其继续扩散,然后将不含磷的清洁剂用水稀释后,喷洒在水面上。令赵剑军和治水队员振奋的一幕出现了,油污慢慢消失,水面恢复了往日的洁净。最有效的清洁油污方法终于找到了。

与此同时,社区还组建了一支河道保洁队,准确查找污染源头,为河道治理提供第一手信息,做到剿灭一个、巩固一个,严防劣水反弹回潮。

共建共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环境整治要长效,提升居民意识是关键。中一社区暂住房片区住着226户8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人员多且杂,给环境卫生治理带来压力。

为此,社区为出租房片区配备两名专职保洁员,负责路面、垃圾房、垃圾桶动态管理,发现垃圾立刻清理,让干净、整洁的环境倒逼租户们改掉陋习。

同时,社区改造提升这一片区的硬件设施,安装晾衣架、划定停车位、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等,使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中一社区的暂住房片区已成为镇海区农村出租房的样板,吸引不少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取经”。在赵剑军看来,这背后的秘诀不仅是对“破窗理论”的逆向应用,也是基层社会治理中“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在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社工在入户走访时发现居民冯建芬不仅自己做得好,还带动周围邻居一起做好垃圾分类。这启发了赵剑军:社区里最不缺的就是热心人,能不能多挖掘一些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身边人”,帮助其他人提高积极性,打破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的瓶颈?在社工们的走访排摸下,社区“垃圾分类达人”越来越多,垃圾分类渐渐成为小区风尚。

扎根基层这些年,赵剑军用坚守和责任、真诚和服务,积极为居民办实事,书写不变的为民情怀。赵剑军说:“居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社区工作的好坏与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密切相关。我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激發居民参与热情,既能发现问题,也能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油污社工居民
A Social Crisis
石器时代的居民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灶台清洁的窍门
感到头疼
滴在心里的油污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
为什么洗手要用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