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游记

2021-12-18赵利娟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龙港旧式东海

赵利娟

南方在我的印象里有一些深刻的词汇——山水人家,吴侬软语,小桥流水,外加刻入骨髓的潮湿。不同于北方的粗犷,细腻的南方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如柔滑的丝绸拂面。这次有机会去浙江龙港,感受一下印象中的江南小城市。

刚一下飞机,扑面而来的热浪袭遍全身,此时的北方已是孟秋,这样的温度让我有重温三伏天的感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夏在这里迟迟不肯离去。当汽车奔驰在前往龙港的路上,周围的景致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初步的印象。驶过跨江大桥,进入龙港,新城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整个城市正处于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给人的感觉是,这座城市正年轻,正青春,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干劲十足。走在老城区路上,旧式建筑映入眼帘,让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这是我所感兴趣的,龙港地处鳌江入海口,濒临东海,“渔”文化是这里的代表符号。旧式渔民建筑很具有地方特色,门庭低矮,青砖黛瓦,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和地方特色,与北方高大恢宏的建筑相比,小巧、精致,让人想要触摸它。两层的干阑式建筑也很有特色,它应该是之前旧式渔民建筑的发展,两层结构,建筑整体同样呈灰白颜色,因南方潮湿,且濒临东海,常有台风侵袭,能感受到建筑受到雨水侵蚀的痕迹,一种特有的斑驳感。路两边有一些老旧建筑,有的已经倾斜、坍塌,与周边的新建筑格格不入,这些旧式建筑的命运不知如何。

随后走进一家旧式建筑改建的餐厅,主人的设计感凸显无疑。外面是旧式建筑的外表,有些简陋,走进去,别有洞天,让人忍不住想拿出手机合影,建筑与设计相得益彰,美食与氛围恰到好处,此时与新朋旧友茶间一叙,主尽宾宜,尽兴而归。

夜晚走在江边的小路上,用双脚丈量这里的一土一寸,感受这座城市夜晚的温度。我想亲近这座城,越剧咿咿呀呀,广场舞旋转收缩,来来往往的人群,鳌江扑面而来的潮湿感,只在一瞬间,感受到猝不及防的喜悦,感觉融入到了当地的烟火气中。轻轻走过,融入到人群当中,你不会感觉自己是一个外人,然后微微一笑。

翌日晨起,一行人坐车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城市发展的脉搏,新与老,活力与厚重。白天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汽车汽笛声响遍每一个角落,城市像长江水一样滚滚前行。城市在飞速发展,改变开始于一枚小小的印章。城市发展,政务先行,“扁平化”“整体智能化”,改革探索龙港地方特色。青年人,奋力拼搏;黄发垂髫者,安然生活。城市的发展,改变着每一个当地人和外来者。从农民城,到镇改市先行者,这座城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走到印刷博物馆,能感受到中国博大厚重的历史,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浓缩于此,雕版、活字、铅印……从印刷术开始,这座城市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古老的四大文明在这里生根发芽,文字、文化都浓缩在小小的方块字之上,汉字在纸上熠熠生辉。

傍晚,天色渐暗,一行人逐渐疲惫,汽车疾驶在前往东海的路上。当画面逐渐开阔,大海出现,人们开始兴奋,手机咔嚓、咔嚓响起,一张张照片收入囊中,人们脸上浮现的是喜悦的笑容。当闪光灯亮起,画面定格,像完成了旅行特有的仪式感,众人遂尽兴而归。

东海的博大使这座城市能容纳新生,兼蓄历史。在这座小城穿梭,窥探它的历史脉络,抚摸历史赋予的沧桑感。白沙河两岸,连廊式的古民居;公路两旁,木架构的古建筑,抚摸镌刻在刘绍宽、谢云故居门柱上的刻字,这是残留在这座城市记忆中的温暖,他们是这座城文化的缩影。文化于一座城,是灵魂、是温度。正是靠山面海,孕育而生了姜立夫、谢云、刘绍宽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使龙港的文化事业细水长流。

龍港的味道,一个字“鲜”,不同于酸甜苦辣,“鲜”是味道的本原,让人不会拒绝,正如这里的人。在这里的三餐,各种海鲜、渔产品,种类繁多,让我这个北方人一下子有点手足无措。还好,我本身是喜欢的。

“我的旅行时间很长,旅途也很长,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穿行在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几天的时间,我穿行在这座城的不同角落,留下我的印记,让我感受着这座城。行与停,看陌生人聊天,去逛一些著名景点,晚上再回去玩一会儿手机,躺在沙发上看夜晚城市外的风景。我很享受这段时间,忘却日常的忙碌,看蓝天白云;忘却不适之苦,纵观大海。

当时间逝去,收起行囊,踏上归途。

猜你喜欢

龙港旧式东海
我写作的方法很笨拙
走进龙港
旧式的冬天
无题
炊烟(外一首)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