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德护送卡尔逊
2021-12-18侯红志
侯红志
孔庆德是原武汉部队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9年5月,武汉解放60周年纪念日前夕,武汉电视台新闻专题部拍摄《解放大武汉》专题片,急需采访这位曾经在武汉解放时指挥外围战斗,上世纪60年代又到武汉军区工作,直至离休还在武汉生活的老将军。采访老将军的念头有了,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当时,他住在武昌小洪山军区驻地,采访他需经广州军区首长服务处的批准,如果按程序走下去,很有可能申请还未批下来,“5·16”武汉解放纪念日就过去了。
我的好友崔遂川是部队子弟,他的父亲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师长,他们家与老将军家住对门,见我急得抓耳饶腮的,他便帮忙去找孔老将军说说。第二天,孔老将军要见我们,没有手续,崔遂川就是通行证。
孔庆德将军是山东人,个子很高,搀扶他的勤务兵个子较矮,使他显得更高大。孔司令谈起武汉解放时他指挥外围剿匪战斗,便推开勤务兵,豪气地说:“我在伏牛山剿匪,剿了一年”“后来土匪一个也不敢出来……”。这位98岁老人眼里冒着灼人之光,让人想起《亮剑》里的李云龙。看《亮剑》总是让人想起“革命不是温良恭俭让”,共产党的将领若是绣花枕头,不可能打败日本人后,又打败国民党八百万军队。
《孔庆德生死护送卡尔逊》的故事发生于1938年1月16日至2月1日。在16天时间里,时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1营营长的孔庆德,护送来华考察的美国驻华使馆参赞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通过封锁线,前往115师活动的晋察冀地区,与聂荣臻见面。后来,孔庆德和卡尔逊分别留下回忆,记述了对彼此的印象。
孔庆德:“那个美国佬”
卡尔逊1935年8月至1937年7月曾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卫队营长,1937年春至1939年任驻华使馆参赞、中国军事观察员,曾深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见过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左权、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薄一波、徐向前、陈赓、陈锡联、徐海东、聂荣臻、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池峰城、田镇南等国共双方高层领导和军事将领,算是当年面见中国高层人士最多的美军将领。卡尔逊来华前一周,罗斯福曾要求他“不时地给我写信,告诉我你眼里的中国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些什么”。这些细节,奉命护送卡尔逊的孔庆德并不知情。
1938年1月,中国抗战处于最艰苦的阶段,侵华日军加紧进攻,徐州会战即将展开。同年2月,日军攻陷南京,发生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当时,太平洋战争还未爆发,美国还是“中立国”。
1938年1月16日,孔庆德奉命率部来到山西晋中昔阳县皋落镇769团团部,团长陈锡联命令他护送盟军,孔庆德见到的盟军实际只有一个人——卡尔逊。据回忆,孔营长对长着蓝眼睛、黄头发、大鼻子的卡尔逊看着很不顺眼,心里别扭,脸上也装不出笑容,只是朝他客气地点点头,算打了招呼。孔庆德不知道参赞是什么官衔,也懒得记美国人名字,便叫他“那个美国佬”,无论当时还是事后,都是这么叫。
但陈锡联的命令毫不含糊:第一,一定要保护好,不能让日军伤着他。第二,万一情况紧急负了伤,务必全力保护他的生命。孔庆德虽看不惯美国佬相貌,但执行起命令却不打折扣,他对陈团长表示:对八路军的朋友一定善待,绝不会半点马虎。
《孔庆德生死护送卡尔逊》设计了很多情节:日本人跟踪、国军骚扰、女军人受到惊吓等,实际据孔庆德回忆,并没那么复杂。如要说有什么麻烦,只是“观察员”卡尔逊给他添了些麻烦。
出发当天的早上,部队就遇上了情况。快到东冶头镇时,迎面遭遇了日军,因是大白天,不好硬冲,孔庆德指挥部队就近抢占一个山包进行阻击,同时派人将卡尔逊护送回团部。天黑后,日军丢下二三十具尸体撤走,孔庆德也率部返回团部驻地皋落镇。
这是卡尔逊第一次见到八路军与日军交手,他很想看个究竟,因为他来华时曾听说——“八路军游而不击”。东冶头遭遇战打响时,现场正好有个河坝,旁边有个山包,卡尔逊提出要在那观察战况,却被孔庆德强行送回了团部。
在皋落镇呆了几天,数次侦查没发现敌情,孔庆德决定再走,但这一次队伍变大了,护送对象增加了从延安抗大分配下来的学员,还有115师聂荣臻政委的夫人张瑞华。经过东冶镇时,战场上还有日军没来得及拖走的尸体,这时,孔庆德才让卡尔逊看了个够,至于卡尔逊当时想到了什么,事后在他的书里有叙述。
外国人卡尔逊肩负观察使命,又与八路军有语言障碍,这就免不了给孔庆德的保护工作带来难度。一天,部队行进到距娘子关约一二公里处的铁道线附近,正巧有一列火车开过来,孔庆德传令,趁火车路过借着噪声冲过铁路去。大家都向着铁路对面猛跑,可“那个美国佬”上了小桥就停在那儿了,这下真把孔庆德急坏了。小桥是东西向的,孔庆德让人比划着让他过去,他退回来往北跑,你再比划让他过,他又掉过头来往南跑,孔庆德一看不对,飞快地冲过去,拽着他才跑过了桥。
过了铁路之后,孔庆德没见到上来接应的晋察冀的部队。派出去的侦查员报告,娘子关北边的一个车站有敌人出动,往西南迎着过来了,孔庆德命令邓连长带着队伍往西北方向插过去,后来又听到枪声,派人去侦查联络,得知是晋察冀接应部队与出动的日军接上了火,而护送的队伍此时已经插到了接应部队的后方了。
晋察冀接应部队得知孔庆德的部队已脱险,便撤出战斗,赶来与他们进行交接,把卡尔逊和抗大学员队安全接到了根据地。
卡尔逊:孔穿着日本皮毛衣服
卡尔逊到共产党抗日根据地考察,是受了老朋友埃德加·斯诺的影响。1937年,卡尔逊在上海见到了斯诺,借走了斯诺刚刚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初稿,几天后,卡尔逊来还书对斯诺大叫:“天哪,埃德!朱德、毛泽东、周恩来,是真有那样的人,还是你凭空编造出来的?”
后来,卡尔逊在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结束后,曾出版两本讲述中国抗战情况的专著——《中国的陆军组织和军事效率》和《中国的双星》。在书中,他对共产党及八路军极尽推崇,谈到朱德的品德,他写到:“具有罗伯特·李的仁慈;亚伯拉罕·林肯的谦恭;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的坚强。”
关于共产党的军队,他写到:“我相信,这是世界上最严于律己和自制的一支军队。我所见到的是料想不到的事实,是我终生难忘的阅历。”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卡尔逊
孔庆德护送卡尔逊,是在1938年1月16日领受任务的,在此之前的1月6日,卡尔逊曾亲眼见识了中国军队摧毁30辆日本卡车和缴获大批武器装备的情景。在《中国的双星》一书中他写道:“中国人用步枪和手榴弹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打死打伤40个日本人,而游击队仅死伤4人。游击队根据人民群众提供的情况准确掌握敌人的行踪,然后发动突然袭击,往往获得大胜,而中国方面则无任何伤亡。”
卡尔逊在《中国的双星》里描述孔庆德及战士们的文字生动而具体,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当时紧张的战场气氛,和“那个美国佬”对孔产生的依赖之感。
他写道:“下午三点,我们在一个荒芜的村子里停了下来,等待夜幕的降临。炊事员做了小米粥,我们要彻夜行军了。5英里开外有一条公路,再过去5英里就是铁路。陈锡联要和一个小卫队带着电台留在这里。营指挥员孔庆德将指挥我们穿过封锁线……”
“孔穿着一套日本皮毛衣服,走起路来迈着豹子似的起伏滑步。他一路上真是顶呱呱的,能叫出营里每一个人的名字……”
“两个小时以后部队集合,孔作最后的指示,不准说话,不准吸烟,不准咳嗽,跟上队伍,尽可能不出声地前进。前卫要占领公路上的哪个镇子,一直守到我们通过。下一个连队要变为前卫,占领铁路通道口。这就是他(孔庆德)的指示。”
“下山更加危险,路上到处都是光滑的圆石,很容易在脚下滚动。”
“孔退到队伍后面,抓住我的手。我们一起冲过公路。公路两侧,战士们的身影依稀可见。恢复了正常的步子以后,孔在我耳边悄悄说了声‘汽车路’,就急忙走向队伍前面的黑暗中去。”
“我们飞快登上另一座山。队伍里紧张气氛更浓重了,使人们加倍努力。”
“带给人信心的孔的身影又出现了。他又一次拉着我的手跑了起来,我们急忙滑下一个斜坡,跨过一座行人小桥,爬上一个土堆又穿过了铁路下面的一个涵洞。到达铁路对面之后,孔停了一会儿。”
“现在我要回去了,他告诉我,邓连长将护送你们向北去。他正规地敬了礼,转过身去了,消失在夜色之中。”
“孔的断然离去有点令人不安,因为我逐渐对这个沉默且有效率的领导人产生了很大的信任,不过他的任务显然是送我们过铁路,然后把三个连队带回南边去。”
1938年2月1日,卡尔逊到达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五台山地区,访问了聂荣臻、彭真,详细了解了晋察冀边区代议制、合作社流动银行、财政收支、军事战斗、人民运动以及地主与农民间的合作等问题。当他得知边区正在发行救亡债券时,便用美国银行的旅行支票购买了一些债券,以表示对边区的支持。后来,他通过史沫特莱又把一些债券送回美国换成美金,并捐给中国为伤兵筹款的医药救济基金。
在五台山,他看到了大量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和食品。“我们在那里的时候,每天吃的全是日本的口粮。”他说,“这不是宣传,而是一个有训练的军事观察家的冷静的报道。在看了游击队的活动情况后,我可以肯定地说,由于日本侵略而被割裂的地区,对中国来说并未失去。”“晋察冀边区的新根据地证明自己有能力抵抗大规模的进攻。去年12月份日本人曾派了8路纵队大举进攻,结果全都被迫撤退。这样的人民,日本人是征服不了的,日本人像一个人在大海中挣扎一样。”
模仿八路军精神组建“卡尔逊突击队”
卡尔逊回国后,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产生了极大同情。在美国,他就日本在远东进行扩张的危险性发表演讲,大声疾呼反对把废钢之类的军用物资运送给潜在的敌人,并讲述中国抗日的潜在力量。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2月5日,卡尔逊受命在海军陆战队组建“卡尔逊突击队”,罗斯福总统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担任突击队参谋主任。卡尔逊以5:1的比例严格挑选了1000名突击队员,用来实现他心中的以八路军精神组建一支美军突击队的梦想。
卡尔逊在突击队的日常训练中,以八路军官兵平等精神为榜样,他与普通士兵一样站岗值勤、排队打饭、露宿野外、背着挎包和武器参加急行军。每周五,突击营依照八路军模式召开民主讨论会,每个士兵都可对一周训练中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参谋主任小罗斯福还像八路军中政治委员一样给大家作形势报告。
“卡尔逊突击队”又称“工合营”。据说,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时,卡尔逊在上海观战,他问一个参加救助的民工:“你为什么要打仗?你的同胞为什么不怕死?”那人答道:“救国!”“那你们怎样去救国?”“通力合作,不怕死就能打败鬼子。”“通、力、合、作?”卡尔逊没有听懂那人口中乡音浓重的上海话。“工——合——!”那人又把四个字简化成两个字。从此,卡尔逊记住了“工合”,并以此为自己的突击队命名。
二战时期美军“卡尔逊突击队”指挥官卡尔逊
1942年8月16日,卡尔逊运用八路军的奇袭战术,偷袭日军重兵守卫的马金岛一举成功,因此名噪一时。
当天拂晓,卡尔逊突击队未遭到任何抵抗便悄然登上了马金岛。上岛后,按照卡尔逊的布置,美军士兵分数路进攻岛上的日军,令日军措手不及。根据卡尔逊部队的呼叫,美军“鹦鹉螺”号潜艇的火炮向日军猛烈开火,击沉日军3500吨的商船1艘和巡逻艇1艘。此时,卡尔逊突击队已歼灭约200多名守岛日军,摧毁了岛上大部分军事设施并掠获大批有价值的情报资料,更关键的是达到了调动日军部队的战略目的。美国电影《工合》,反映了卡尔逊突击队运用八路军游击战术进行马金岛偷袭战的故事。
二战期间,卡尔逊突击队并未延续多久。由于卡尔逊的“工合”精神冲击了美国军队的传统和秩序,引起军中很多人反感。1943年4月1日,卡尔逊被免去突击营指挥官职务,转而担任团主任参谋。1946年,卡尔逊以将军军衔退役,再也没有被委派指挥任何部队。1947年5月27日,卡尔逊溘然辞世,享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