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2021-12-18胡俊芳焦竹青武海波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1期
关键词:黏虫单作玉米螟

胡俊芳 李 刚 焦竹青 武海波

(1.河南省焦作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工作站,河南 焦作 454002;2.河南省焦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 焦作 454001;3.河南省焦作市种子管理站,河南 焦作 454001;4.河南省焦作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工作站,河南 焦作 454002)

引言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相望,呈北山、中川、南滩地貌。全市耕地面积293.6万亩(人均耕地0.8亩),拥有基本农田242万亩。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和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之一。1998年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市。玉米也是焦作市粮食生产优势之一。玉米原先产自中南美洲,随着时代变迁,各地皆有栽培,玉米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食,更是社会建设生产的重要原材。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可使玉米生长期间,充分发挥光合作用,汲取能量,丰茂生长,呈现旺盛的长势,收获喜人的产量。而且,玉米大豆间作,还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并且可以固土保肥,整体提高农业作物的产量和效益。而且,大豆种于玉米之间,还可破坏玉米病虫害的生长规律,降低玉米螟等害虫对玉米的损害。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为确定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病虫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特地选择适用于河南地域种植的玉米品种,以及大豆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并分析影响结果。所选的优质玉米种子,比较适合茂密种植,生长阶段的抗逆性、抗病性处于中等水平。所选的优质大豆种子,也是比较适宜茂密种植的品种。在玉米大都间作的试验种植阶段,所选的机械设备为联合收割机。玉米、大豆生长期间,为其准备的肥料有:氯化钾、硫酸钾,以及碳胺和尿素。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采取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两种方式。小区试验的选址为作物实验观测站。所选的这块试验田,之前种植的也是玉米。试验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玉米单作、2:2玉米大豆间作、4:4玉米大豆间作。每个种植区块,设置60cm左右的行宽,以及20m左右的垄长,每个区块种植玉米和大豆32行。区块和区块之间距离1m。玉米单作,每株玉米之间保持24cm的距离。玉米大豆间作时,玉米和大豆,均以12cm作为株距,种植方式,采用穴播,每穴1株。确定基础试验参数之后,便可起垄施肥,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适量的碳胺和尿素,以及氯化钾和硫酸钾。待到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长出幼苗,需要试验人员做好田间管理,人工清除杂草,切勿使用杀虫剂或除草剂。

除却小区试验之外,还需通过大田试验,进一步确定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病虫害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所选试验农田,由河南区域示范农业合作社提供,这块农田之前种植的也是玉米。为方便收割,大田试验中,采取2:3的间作模式,种植玉米大豆。并且以60cm作为行距,100m作为陇长,共计10hm²的种植面积。确定基础试验参数之后,便可起垄施肥,所用肥料等同于小区试验。播种过程中,大豆以12cm作为株距,玉米以10cm作为株距。玉米单作,以24cm作为株距。为保证玉米大豆正常生长,种植期间需要追肥,追肥时需要选用尿素,按照200kg/hm²补足。待到大豆和玉米长出幼苗之后,同样需要做好田间管理,相比小区试验不同,大田试验清除杂草时,可以采用除草剂,但是杀虫剂依然不能使用。

1.2.2 亚洲玉米螟和东方黏虫的调查

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之后,便需进一步对玉米的病虫害进行调查。首先,需要调查亚洲玉米螟和东方黏虫。调查期间,采取剥杆形式,确定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小区试验,对于亚洲玉米螟的调查,以五点取样,确保调查结果的全面性、精准性。具体操作时,每个试验田块,选择10株玉米,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统计玉米的活虫数和蛀孔数,以及玉米的被害株数。关于东方黏虫的调查,和亚洲玉米螟一样,以五点取样,如实记录。最终将记录结果,转化为百株活虫数和百株蛀孔数,以及被害株数。

1.2.3 玉米大斑病的调查

玉米大斑病,种植期间普遍存在。通过玉米大豆间作试验,调查发生玉米大斑病的现象。无论是小区试验或是大田试验,均以五点取样,作为主要调查方式。具体操作时,随机选择五个点的10株玉米,所有区块至少选择50株,以确保玉米大斑病的调查客观性、合理性。实际检查时,每株玉米,需要选择雌穗以上的3个叶片,以及雌穗以下的3个叶片,然后观察病斑数量和大小,并分级记录病斑情况。分级的标准是:病斑在叶片上,呈现零零散散的样貌,整体不会超过叶片的5%,这种情况分为一级病斑;如果病斑较为明显,已经占据叶片6%~10%的面积,则可划为三级病斑;病斑超过整体叶片11%~30%的面积,记录为五级病斑;如果叶片病斑,斑斑相连,几乎看不到叶片原色,整体病斑超过叶片31%~70%的面积,记录为七级病斑;如果整个叶片,已被病斑覆盖,那么玉米叶片已经死亡,记录为九级病斑。

1.2.4 玉米产量的测定

为确定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试验田块的玉米产量进行调查,得出最终的测定结果。具体操作时,依然以五点取样作为调查方式。每个调查点位,宽2垄,长2m,共有2.6m2的面积。测量时,需要把测量待定的玉米穗,按照次序,做好标记,装入网袋。并且需要将其,露天晾晒,直至脱粒。等到玉米脱粒之后,随机抓取5次玉米,每次抓取100粒,然后计算玉米的平均百粒重,以获知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产量的具体影响。

2.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2.1 对三代玉米螟发生的影响

判定玉米大豆间作,对三代玉米螟发生的影响,主要以百株活虫数和百株蛀孔数,以及被害株率,为判定指标。根据区域试验,发现玉米大豆间作,发生玉米螟病虫害,概率较小,而且即便发生玉米螟病虫害,对于玉米的损害也是比较轻微。通过试验与调查,玉米大豆间作如果采用2:2的模式,发生三代玉米螟病虫害的概率,相比玉米单作,呈现下降态势。具体指标为,玉米被害株率下降14.50%、百株蛀孔数下降15.7个、百株活虫数下降5.6头。而且,无论是小区试验地块,或是农田试验地块,大豆玉米间作之下,对比发生三代玉米螟病虫害的差异,全部不够显著,可以说小区试验和农田试验,皆可证明大豆玉米间作,可以降低三代玉米螟病虫害,呈现向好的积极影响。通过具体调查研究,发现玉米大豆间作,关于三代玉米螟的发生情况,无论是百株活虫数,或是百株蛀孔数以及玉米被害株率,均低于玉米单作的三代玉米螟病虫害情况。

2.2 对2代东方黏虫发生的影响

采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种植玉米和大豆,小区试验地块中,东方黏虫病虫害没有发生。无论是小区试验地块,或是农田试验地块,关于东方黏虫病虫害,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各个田块之间均未存在差异。而且,就玉米单作与玉米大豆间作相较而言,关于东方黏虫病虫害,也未发现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同时种植大豆和玉米,对于东方黏虫病虫害,几乎不会存在影响。可以说,单作或间作,模式选择时,无须考虑东方黏虫病虫害的影响,进而有效降低玉米种植的难度。

2.3 对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之下,种植玉米和大豆,不会降低发病情况,也不会加重发病情况。无论是小区地块试验,或是农田地块试验,玉米大豆间作,发生玉米大斑病的情况也不会存在显著差别。甚至出现个别地块,发生玉米大斑病的程度,明显低于普通玉米单作模式之下的发病程度。通过具体研究发现,玉米大豆间作,发生玉米大斑病的概率,甚至可以低出玉米单作的22%,由此可见,玉米大豆间作,对于玉米种植而言,不会存在提高病虫害发生概率的风险,也不会过多存在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的优势。因此,可以说两种种植方式,均可适用玉米种植。此外,大豆玉米间作模式之下,种植玉米,主要病虫害之外的其他病虫害也未见异常现象。可见,大豆玉米间作模式,相比玉米单作模式,不会存在过于突出的变化。

2.4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关于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之下,可以同比玉米单作提高玉米产量。具体研究数据为,玉米大豆间作,就百粒重的调查,4:4玉米大豆间作,百粒重为47.29g,2:2玉米大豆间作,百粒重为48.89g,玉米单作则为53.41g百粒重。但是,玉米单作平均面积的产量明显低于间作模式。具体研究数据为,4:4大豆玉米间作,可以收获2.33kg/m²,2:2大豆玉米间作,可以收获2.39kg/m²,玉米单作,则只收获2.1kg/m²。总体来说,无论是4:4,还是2:2,大豆玉米间作,皆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相比玉米单作而言,可以提高10%之多的玉米产量。由此可见,大豆玉米间作,对于玉米种植的产量方面呈现正面影响。因此,为提高玉米产量,创造玉米种植收益,可以优先选用大豆玉米间作模式种植玉米,实现玉米种植预期的产量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间作,相较玉米单作,可以稍许降低玉米发生病虫害的风险,同时也可有效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尤其是2:2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增收更见实效。与此同时,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之下种植玉米,玉米的主要病虫害,如玉米螟、大斑病、东方黏虫,均不会发生明显差异。甚至个别情况下,还会有效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因此,玉米种植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大豆玉米间作模式,一次种植,两次丰收,既可提高作物产量,又可利用土地资源,扎扎实实地收获农业效益。另外,采用大豆玉米间作模式种植玉米,由于大豆生长可以破坏害虫生长规律,还可以有效减少杀虫药剂的使用剂量,达到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效果。因此,可以说大豆玉米间作,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农业种植方式。相信未来,随着农业技术的持续突破,以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共同努力,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种植玉米,将会得到更加优良的种植效果,获得玉米与大豆的双重丰收,实现玉米种植的预期综合效益。本文上述内容,因时间和范围等不可控因素,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以期在后续深入探讨中逐步完善。

猜你喜欢

黏虫单作玉米螟
苜蓿、绿豆与玉米间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不同饲料对黏虫繁殖力的影响
洛阳市科技特派员到偃师市开展科技服务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陆良县黏虫种群监测与卵巢发育特征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新疆杨树-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中根系分布特征及生产力
间作大葱对桔梗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甘蔗花生间作对红壤有效磷、pH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