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1-12-18郑庆伟

农村百事通 2021年13期
关键词:稻曲稻曲病菌核

一、发病症状

水稻稻曲病仅在穗部发生,只危害谷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最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稻曲球),然后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体积比健壮粒大3~4倍。稻曲球墨绿色或橄榄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厚垣孢子)。发病后期,湿度大时在稻曲球两侧着生2~4粒黑色、稍扁平、硬质的菌核。菌核成熟后脱落在稻田内越冬。

二、发生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和菌核的形态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的形态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的子囊孢子或附着在种子上的厚垣孢子是病害的初侵染源。水稻生长季节,子囊孢子或由厚垣孢子萌发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菌丝从水稻的柱头和子房侵入,并深入胚乳中迅速向花药及整个颖花内腔蔓延,最后形成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球即稻曲球。条件适宜时,可形成菌核。一般抽穗晚的品种发病重,且粳稻发病重于籼稻,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散穗型、早熟品种发病较轻,而密穗型、晚熟品种发病较重。抽穗速率慢、抽穗期长的品种发病时间长、发病重。水稻抽穗扬花时如遇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天,水稻生育期延长,就易诱发稻曲病。连作地块,高肥贪青,密植田以及深灌、串灌、漫灌和后期落水过晚的稻田,病害发生重。山区雾大、露重、日照少、气温偏低,发病程度较重。

三、防治措施

1.预防与控制。加强制种单位管理,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操作规程繁育水稻种子,同时加强对调运种子的检疫,防止病菌附着在种子上进行远距离传播。选用抗病品种,控制病害发生,如选用临稻6号、威优29、双糯4号、辽粳10号、中优448、特优158、隆科10号、金优601、天优998等品种。播种前,可使用泥水或盐水选种,消除病粒。泡田时,捞出田间菌核及杂物,以减少菌源。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改善秧苗群体结构,也能有效地抑制稻曲病的发生。施足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增施硅肥,可提高稻株的抗病力。实行单排单灌,防止感病田的水流入无病田。返青后晒田至田面干燥微裂,以抑制病菌生长。齐穗后干湿交替灌水,收割前7天断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结合查田,及时摘除病粒,并移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水稻收割后,及时深翻稻田,将菌核埋入土中腐烂。烧毁病田秕谷,以减少病源。

2.保护与治疗。在稻曲病发生前,每亩用6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10~12克兑水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喷2~3次,控害保穗;或每亩用13%井冈·低聚糖悬浮剂40~45毫升兑水喷雾,兼防纹枯病。在水稻孕穗后期(在破口前5~6天),每亩用24%腈苯唑悬浮剂15~20毫升,兑水30~50升喷1次;或每亩用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36~45毫升,兑水40~50升均匀喷雾,兼防稻瘟病、纹枯病。在稻曲病发生严重的年份,可在水稻破口后3~5天(约抽穗20%时),每亩用36%丙环·咪鲜胺悬浮剂40~50克兑水均匀喷雾,可有效控制稻曲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稻曲稻曲病菌核
淡紫紫孢菌微菌核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及土壤环境对其定殖的影响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因素影响下棉田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特征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高效、快速提取高质量稻曲病菌基因组DNA方法
稻曲病气象适宜度等级精细化预报技术
稻曲病菌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粒位上的分布
籼粳杂交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试验
2011年怀集县水稻稻曲病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