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分析
2021-12-17朱琳琳
朱琳琳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存在。近年来高职院校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帮助现阶段学生提升知识技能,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赏识教育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意义、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价值两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为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学生;赏识教育;学生管理
引言:
赏识教育,是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学生闪光点,并据此采取鼓励式、赞赏式举措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赏识教育逐渐代替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有效的对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培养,更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教学理念。
一、赏识教育对高职学生管理的意义
赏识教育是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形成的一种对学生新型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准确、有效的对学生综合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价。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下,学生受到的外界或者自身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可能会出现自暴自弃、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等。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急需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在管理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肯定其成长的价值是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工作重点。
教师不吝啬于夸奖学生,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教师通过激励、赞赏的方式营造出轻松地学习环境,能够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帮助学生有效的释放压力,并帮助和引导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的建立学习管理意识。赏识性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教师合理的组织教学语言,随时保护学生脆弱的自尊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重要的贡献。这种积极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特性的同时,更能够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学生的效果。更能赋予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逃避,进一步为我国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二、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价值
(一)构建人性化管理体系
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理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高職院校中对学生采用鼓励式的教育方法,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以及学生面对的心理和生理问题。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合理调整学校的规章制度,尽量满足学生的成长特点。但是,在运用赏识教育的同时也需要相关的制度依据。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对学生有效管理的根本所在。在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将对学生平等、尊重的态度表现出来,为更好的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准备。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性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夸奖学生,这将会让学生产生盲目自大的心理。教师应该将制度管理的原则性和赏识教育的灵活性相结合,建立一个人性化的管理体系,为创造和谐、平等、友善、互助的校园氛围做出突出的贡献。
(二)凸显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我国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而赏识性教育更加有效的发挥了这一教育方针的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赏识教育由点及面的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捕捉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发掘自身的优点,并且积极地培养自身优点。也需要对“后进生”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心,让他们自强自立。每一个学生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所以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他们不同的特点进行区别式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前途不可限量,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细心打磨每一个独具特色的学生,让他们成为祖国下一代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不要把手中的粉笔变成教鞭,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由此可见,适当的赞赏、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三)恰当运用心理暗示
自古以来,对人的管理都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在高职院校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当然仅依靠冰冷的管理制度很难管理好学生,更需要用好赏识性的教育方法,在“软硬兼施”的管理方法中,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效率。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不定期的找学生谈话,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以及特殊的谈话技巧分析学生阶段内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在活动课上和同学一起玩游戏,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够更加有效的捕捉到学生的真实想法。赏识教育不仅仅是依靠语言,有时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当学生接收到老师肯定的态度,会更加愿意表现自己。恰当的运用心理学暗示赏识学生,进一步保障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古代孔子老先生建立学堂开始,我国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上下级的关系。在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上,始终遵循着“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这就导致现在社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惧怕教师的严厉,而影响认真学习的情况出现。随着时代的更迭,教育的模式也不断地随之变化。现阶段的赏识教育模式能够通过尊重、鼓励、赞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重拾学习的积极性,不再因为惧怕而影响学习成绩。赏识的教学方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更进一步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种亦师亦友的状态下,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了解,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相处状态下才能够更好的建立师生关系,并且在这种赞赏性教育的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知识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结论: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模式的不断革新,赏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教育模式之一。而赞赏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为构建人性化管理体系、凸显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恰当运用心理暗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了积极地应用价值。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了综合素质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纪冰心.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探析[J].传播力研究,2020,4(20):181-182.
[2]阿扎旦木·阿不力孜.解析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J].智库时代,2020(10):223-224.